当前位置:主页 > Office办公

最新发布

如何快随隔行求每月销量的总计?分享sumif函数的拓展玩法
如何快随隔行求每月销量的总计?分享sumif函数的拓展玩法

隔行求和是一个经典的问题,也很有必要在这里好好总结一下,这是小伙伴的提问,我们来看看他的问题的截图。几个月份的销量要求和汇总到E列,而且中间隔着排名列。这种平铺的表格设计是最要命的。 一般传统的做法是这样,一个一个的手动相加。如果你真的不忙,一个一个加也是可以的。当然,本着高效玩转职场技巧的前提,这里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思路,就是查找这个表格看成一个整体,查找字段的规律,发现要被汇总的数据列里都包含“月份”两个字。 可以利用字段的条件判断,利用sumif函数进行求和。注意看到动图操作:公式如下: =SUMIF(B1:M1,”*月份”,B2:M2) 但考虑到求和项要向下拖拽,所以需要把字段行用美元符号锁住。 =SUMIF($B$1:$M$1,”*月份”,B2:M2) 注意”*月份”表示条件,*是表示“所有”的意思,”*月份”表示所有月分,注意要用英文半角的引号引起来。当然,除了用这种方法之外,也可以利用“排除”法来进行统计,先算出所有的统计,在减去排名的求和,也可以进行统计。

134 次浏览
入职第一天,老板就和我说,Excel核对数据一定要会
入职第一天,老板就和我说,Excel核对数据一定要会

进行繁杂的对账工作常常是财务人员头疼的事情,不仅仅因为数据量比较大,在实际对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说起来都是对账,但处理的方法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今天为大家整理出了一些比较常遇到的问题,都是可以运用EXCEL瞬间完成的,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些折磨人的问题吧。1单条件对账数据说明:左侧为系统订单数据,右侧是手工数据(一般为供货商提供或者文员手工录入登记),系统数据是完整的,现在需要核对还有哪些订单是缺少手工数据的。使用VLOOKUP函数查找订单号所对应的手工数据,按照VLOOKUP(查找值,查找范围,查找内容在第几列,精确查找)这个格式代入公式,查找值是系统订单号(A3),查找范围是手工数据(E:F),订单号在手工数据的第二列,精确查找时第四参数为0,就有了公式:=VLOOKUP(A3,E:F,2,0)使用这个公式得到的数据中会出现一些#N/A,表示没有找到对应的数据,也就是系统数据中存在而手工数据中不存在的内容,需要筛选出来查找原因。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核对数据的方法,有时候我们不仅仅要核对数据是否存在,还要核对订单金额是否存在差异,这时候使用VLOOKUP就不方便了,需要用到另一个函数SUMIF。思路是利用SUMIF函数按照系统订单号对手工数据的订单金额求和,再与系统的订单金额相减,根据结果是否为0 差异所在,在D3单元格输入公式:

116 次浏览
瞬间搞定一月数据汇总!这个Excel求和公式太牛了
瞬间搞定一月数据汇总!这个Excel求和公式太牛了

我推过一期跨表公式合集,其中有一个是利用sum进行多表求和【例】如下图所示,需要在汇总表中统计1~30日的各个商品销量合计(日报表和汇总表格式、位置完全一样)在汇总表B2中输入公式:=sum(‘*’!b2)输入后会自动替换为多表引用方式=SUM(‘1日:30日 ‘!B2)有同学提问:如果各个表中商品的位置(所在行数)不一样,该怎么求和?我今天要分享一个更强大的支持行数不同的求和公式。分析及公式设置过程:如果对单个表(比如1日)进行对A商品进行求和,可以直接用sumif函数搞定:

138 次浏览
特殊条件求和,SUMIF函数,我来啦
特殊条件求和,SUMIF函数,我来啦

小伙伴们好啊,假期马上就要结束了,短暂的相聚之后,是难舍的别离,相信很多小伙伴正在返程的路上,有的小伙伴已经准备开始新的打拼了。今天老祝和大家分享一组简单高效的Excel函数公式技巧,点滴积累,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下图中所示,是一份模拟的销售记录表,每种商品的销售季节不同,但至少会出现一次。要求用公式计算出每种商品最后一季销售额的平均值。这里的结果是94、63、76、95的平均数。参考公式:=SUMIF(B3:E6,””,B2:E5)/4SUMIF函数常用于对区域中符合指定的单个条件的值求和。语法也很简单:=SUMIF(条件区域,指定的条件,求和区域)

127 次浏览
特殊条件求和,SUMIF函数也可以
特殊条件求和,SUMIF函数也可以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组简单高效的Excel函数公式技巧,点滴积累,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下图中所示,是一份模拟的销售记录表,每种商品的销售季节不同,但至少会出现一次。要求用公式计算出每种商品最后一季销售额的平均值。这里的结果是94、63、76、95的平均数。参考公式:=SUMIF(B3:E6,””,B2:E5)/4SUMIF函数常用于对区域中符合指定的单个条件的值求和。语法也很简单:=SUMIF(条件区域,指定的条件,求和区域)初步认识了SUMIF函数的使用规则,再回到本例中的题目:

127 次浏览
提前2小时下班:学会这10个函数,办公效率提升了10倍!
提前2小时下班:学会这10个函数,办公效率提升了10倍!

今天给大家分享10个非常好用的函数,这几个函数都是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掌握这些函数,可以帮你提升10倍的工作效率,从此下班提前2个小时不是梦想!VLOOKUP函数根据员工编号,查询员工手机号码在下面这个列表当中,我们要如果要根据员工编号,查询员工的手机号码,那么则可以在J3单元格录入公式:=VLOOKUP(H3,$B$3:$E$18,4,0)这个公式表示:1、查找H3单元格的值,也就是查询员工编号。2、在B3到E18区域查找,就是在左侧的表格内查找,这里同样不包括标题。

116 次浏览
条件求和Dsum函数才是NO.1,它80%人都没见过,却比Sumif更实用
条件求和Dsum函数才是NO.1,它80%人都没见过,却比Sumif更实用

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的时候,相信大家都有用过进行过各类的求和操作。比如在进行单个条件求和的时候用的sumif函数,多个条件求和操作的sumifs函数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特殊的求和函数,它可以同时实现单条件、多条件数据求和,它就是Dsum函数。一、函数解析:Dsum总共有三个参数。第一参数为需要计算的全部数据区域;第二参数为求和的数据所在列;第三参数为我们的条件区域的值。数据区域:除了单个值外,还可以选取多个单元格,进行多条件查找。列数:需要求和数据所在列数(也可以是列标题)条件区域:由标题行和条件构成的多行区域(条件为公式时,若使用函数标题行应为空)。注意必须自上往下选择多行,如条件是横向的选择多列时会出现错误值。案例一:求出B产品的总销量案例说明:我们需要在所有产品中求出B产品的总销量,这里就涉及到单条件数据求和。

150 次浏览
条件求和Sumif函数才是NO.1,一个函数完成80%工作量,不要说你还没见过!
条件求和Sumif函数才是NO.1,一个函数完成80%工作量,不要说你还没见过!

Excel条件求和函数相信大家首先就会想到Sumif函数,sumif条件求和函数在Excel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作为单条件求和函数,他在进行数据条件求和操作时,函数使用起来非常的高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sumif条件求和函数的常见7种用法,如何高效的完成日常工作。技巧一:Sumif函数高效进行单条件求和案例说明:我们需要统计数据区域中,每个部门12月对应的总的销售额函数公式:=SUMIF(C:C,G6,D:D)函数解析:单条件求和是sumif函数最基础的用法,sumif函数总共有3个参数,第一参数为条件区域,对应的就是我们C列的部门;第二参数为我们需要计算的条件值,对应的就是我们需要统计的各个部门;第三参数为求和区域,对应的就是我们的销售额区域。技巧二:Sumif函数如何搭配不等号搭配求和案例说明:求出除了姓名为王雪,表格中其他人的销售总额

134 次浏览
条件求和:sumif函数的基本用法
条件求和:sumif函数的基本用法

今天来分享一下sumif函数的用法。从函数名称就可以看出它是条件求和函数。这个函数的用法很广,比如基础用法,数组用法,通配符用法,甚至还有高阶的多维引用用法等。今天先来分享基础用法。-01-函数说明sumif函数是对区域中满足条件的单元格求和。语法结构如下,有3个参数:SUMIF(range, criteria, [sum_range])range 必需 用于条件判断的区域,只能是单元格区域引用。criteria 必需 用于确定求和的条件,可以是数字,文本,表达式,函数,单元格引用或数组[sum_range] 可选 实际求和的区域,只能是区域引用。如果忽略,则对第1参数求和。简单来说就是,SUMIF(条件区域, 条件, [求和区域])注意:第1和第3参数只能是区域引用,不能是数组,否则公式错误。

106 次浏览
条件求和:sumif函数的数组用法
条件求和:sumif函数的数组用法

之前分享了sumif函数的基本用法,今天来分享下它的数组用法。-01-具体应用1.求竹叶粽和豆沙粽的总数量。现在是求2种粽子的总数量,你可能会想到先把”竹叶粽”的总数量求出来,然后再把”豆沙粽”的总数量求出来,最后把它们相加。这样是可以的,公式为=SUMIF(A2:A9,”竹叶粽”,B2:B9)+SUMIF(A2:A9,”豆沙粽”,B2:B9),要用2次sumif,公式有点长。其实这里有2个条件,一个是”竹叶粽”,一个是”豆沙粽”。可以用数组的方式来完成,公式为=SUM(SUMIF(A2:A9,{“竹叶粽”,”豆沙粽”},B2:B9))。第2参数是一个数组,sumif也返回一个数组。可以在公式编辑栏中选中sumif函数按F9查看,结果为{42,42}。这里2个值刚好一样,其中第1个42就是”竹叶粽”的总数量,第2个42是”豆沙粽”的总数量,可以和上图的左表对比。最后用sum函数对这2个值求和,这就是数组的用法。也可以用前面学的+来完成,尽管是求”竹叶粽”和”豆沙粽”的总数量,实际是多条件或的关系。公式为=SUM(((A2:A9=”竹叶粽”)+(A2:A9=”豆沙粽”))*B2:B9),按ctrl+shift+enter。

157 次浏览
共计75934条记录 上一页 1.. 4419 4420 4421 4422 4423 4424 4425 ..759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