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excel VBA教程:秒杀汇总几十张销售通知单
每天都会收到同事提报的销售清单数据,每天的表里都有几十张SHEET,她需要每天将这几十张SHEET中的部分数据粘贴成一张日清单总表。她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些工作,如此无意义的体力劳动,让她深感疲倦。于是她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将这些分表数据弄到总表中去。也就是说她要将下图 【图1】中的数据自动粘贴到总表中去,即【图2】的效果。 【图1】源表如下:↓

WPS如何使用条件格式挑选数据
我们在工作中面对大量的表格数据,如何一眼就能找出我们想要的数据呢,这就需要用到WPS表格里的条件格式来挑选某些我们需要的数据了,具体怎样操作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在下图的成绩表中,我们想要筛选出小于100的成绩该怎样操作呢?首先我们选中需要筛选的数据,单击【开始】工具栏下的【条件格式】:单击【条件格式】的下拉列表,选择【突出显示单元格规则】下的【小于】:点击下拉列表,文本颜色可以自由选择,这里我们默认为“浅红填充深红色文本”:在对话框数值处输入“100”,单击【确定】:就可以得到下图的表格了,我们看到所有小于100的数值都已经用浅红色标注出来了,是不是一目了然呢,赶紧学起来吧。

如何利用PPT制作出领奖台效果表达?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绘制立体讲台 首先利用一个“矩形”工具插入一个长条矩形。(下图箭头处) 接着在插入一个梯形。(下图箭头1处),将梯形的底边调至与长方形长边一样。然后拖拽梯形的黄色标记到合适的角度,从视觉点有“透视”的效果。(下图箭头2处) 第二步:绘制柱形图。 继续插入矩形图,然后按住Ctrl+shift键,拖拽鼠标进行多次复制。注意层叠关系。

Word2013关闭时出现停止工作对话框怎么办
Word2013关闭时出现停止工作对话框怎么办?人们能够熟练的应用Word软件,却认识不到Word操作的相关优势,在影响自身办公效率的同时,还直接浪费了大量的软件功能;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问题,下面小编就教你Word2013关闭时出现停止工作对话框的解决方法。 Word2013关闭时出现停止工作对话框的解决方法: 先任意打开一个Word文档,选择菜单栏“文件” 然后选择文件下拉菜单的“选项” 选择Word选项的“加载项”, 左下角管理选项选择“com加载项”,然后单击“转到 在弹出的com加载项对话框中,有几个打了勾的加载项,接下来可以全部取消打勾,或者取消其中几个,具体选择自己尝试,然后单击“确定”。本人亲测全部取消或者取消后两个加载项打勾后,Word关闭时完全正常,不再崩溃。Word2013关闭时出现停止工作对话框怎么办
最新发布

excel sumproduct函数多条件求和中乘号和逗号的使用区别,以及尽量不引用整列减慢运算速度
sumproduct多条件求和经典的公式是这样的:SUMPRODUCT((条件1)*(条件2)*(条件3)*…*求和区域) 如下图所示,统计“门店”为“东门店”,“编号”为“SFFFF”的数量之和。通过上面的sumproduct多条件求和的公式,我们套用出此题的公式为:=SUMPRODUCT((A2:A9=A3)*(B2:B9=B3)*C2:C9)。 实际应用中,往往有些朋友为了追求简写,将公式中的单元格区域引用整列,但是一般整列又都会包含列标题,由于文本进行乘除运算会导致错误,因此=SUMPRODUCT((A:A=A3)*(B:B=B3)*C:C)就会得到#VALUE错误值。 其实我们可以利用SUMPRODUCT函数 将非数值型的数组元素作为 0 处理这个特性来解决#VALUE错误值问题,因此公式改为:=SUMPRODUCT((A:A=A3)*(B:B=B3),C:C),实质上就是将*乘号改为,逗号。 说明:文章举例只是说明sumproduct多条件求和中逗号和乘号的区别。实际应用还是建议避免引用整列导致的计算量加大。另外,excel2007版 已经内置 SUMIFS 函数,不必用 SUMPRODUCT 多条件求和了,相比速度提高了很多。

excel 如何拆分日期和时间
把数字和日期之间的戏法耍过之后,来看看TEXT是如何拆分日期和时间的。这种情况常见于考勤数据: 只有把打卡日期和时间分开才好做进一步的统计,TEXT真的可以办到吗?拆分日期:

excel 如何自动显示数据表中最牛销售是谁?
如何自动显示数据表中TopSale是谁? 客户的问题确实也比较经典,做成一个看板,看看数据中的销售最牛的是谁?如下图,箭头处。 解决这种问题,有很多思路,牛闪君想到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透视表,不过透视表有问题,就是数据更新需要点刷新才会显示最牛销售是谁?用函数不用刷新,但方法比较麻烦一点,本例牛闪君还是用透视表来做,毕竟方便快捷支持动态才是Excel的精髓。 第一步,将数据表进行透视表分类汇总,方法如下,利用透视表拖拽人员名字和订单金额到指定位置,即可算出各个销售人员的总金额。 如果不做成看板,估计也就是图表或条件格式展示一下,就指导谁是最牛销售。从下图图表和数据条条件格式可以看出梅超风是最牛销售。 但不能每次都手动在单元格内写梅超风的名字吧。要做成看板,就需要让他自动显示是谁? 所以接下来是要想办法把最牛销售的名字抓出来。把名字抓出来也可以用很多方法,这里牛闪君教一招vlookup函数的方法。

Excel VARA 函数 使用实例教程
VARA 函数基于样本估算并返回方差。假定提供的参数是样本,非总体。方差。=VARA(number1,[number2],...]) =VARA(数字1, [数字2], ...) 参数 Number1, number2, … Number1 是必需的,后续数字是可选的。 用于计算方差的 1 到 255 个参数。 要点 参数可以是数字或者包含数字的名称、数组或引用。 参数中包含逻辑值、文本、空白单元格等时,按如下规则计算: 逻辑值和直接写入到参数列表中代表数字的文本被计算在内; 数组和引用中的逻辑值将被计算,TRUE = 1,FALSE = 0; 数组和引用中的文本值将被计算,文本值 = 0 计算; 空白单元格,将被忽略。 实例

excel 身份证号码提取出生年月日函数公式使用实例教程
工作人员在录入的时候也是比较头疼,一是输入的数据太多,难免会出错;二是每个人填写的出生年月日的格式绝对是不一样的,比如:19920107、1980年05月18日、1993-09-03、1994/09/15等等等等。但是到工作人员录入数据的时候,绝对是要统一格式的,所以,分享一下更快捷的方法,那些录入数据的工作人员可以稍微的偷懒一下,当然,这种偷懒不仅可以帮你更快的完成录入工作,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正确性,避免错误。那就是利用身份证号码快速的提取出生年月日!提取身份证号码格式一提取身份证号码后显示:yyyymmddB2单元格是身份证号码,在C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MID(B2,7,8)】,即可获取身份证的出生年月日格式:19920107公式说明:B2单元格中的第7位数开始提取后面的8位数。提取身份证号码后显示:yyyy-mm-dd输入公式【=TEXT(MID(B2,7,8),"0000-00-00")】,即可获取身份证的出生年月日格式:1992-01-07公式说明:这里大家看到好像是多了一个函数对吧,那就是TEXT,这个是将数值转换为按指定数字格式。(B2单元格中的第7位数开始提取后面的8位数)最后以指定的格式 0000-00-00 表示出来。

excel 筛选后求平均值的方法,通过SUBTOTAL函数即可筛选平均值
excel筛选后求平均值,需要使用到SUBTOTAL函数。 下面的截图,分别为所有部门(A、B、C)的平均值,以及筛选后各个部门的平均值。 如何用一个公式同时完成筛选和不筛选的平均值计算。 我们在B19单元格输入公式:=SUBTOTAL(101,B2:B18),即可。当我们开启筛选后,比如筛选A部门,对应的平均值会自动变化。 提示:SUBTOTAL 函数的第一参数为101 到 111之间的数字,将会忽略隐藏值,即只对筛选的可见单元格进行汇总计算。

excel 人民币大写函数 excel使用自定义函数来完成数字转换为人民币大写的方法
Excel中数字转换为人民币大写的形式,主要在财务领域使用比较频繁。我们使用下面的案例来呈现excel人民币大写函数的公式用法。

excel 编辑栏的显示和隐藏设置,以及excel编辑栏框大小高宽调整
excel编辑栏为什么要显示和隐藏呢?因为有些表格不需要编辑,隐藏excel编辑栏可以让空间更大些。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公式等等,所以大家都习惯了excel编辑栏的存在。 有些新手朋友会问excel编辑栏不见了、excel编辑栏在哪里、excel编辑栏没有了这些基础问题,下面就来看看excel显示和隐藏编辑栏的操作。 Excel2010版显示和隐藏excel编辑第一种方法: 单击“视图”→“显示”→“编辑栏”,如果不需要显示就不勾选,需要显示excel编辑栏就勾选。 Excel2010版显示和隐藏excel编辑第二种方法: 单击文件→选项→高级→“显示”分类→勾选或取消勾选“显示编辑栏”复选框。 Excel2010版excel编辑栏调整宽度:

如何控制 excel 单元格录入相同内容的次数
我们知道如果要用Excel制作让人规范填写的模板,数据有效性,Excel2013版本及以上叫数据验证是必学的技能,正好这个案例可以讲讲数据有效性的一种“高级”设置方法。 加入我们需要实现下面的要求,价格只能出现三次,如果输入第四次就提醒无法录入,应该如何做到呢? 具体操作如下: 选中需要输入的区域,然后点击在“数据-数据验证”,进入数据有效性设置界面。 在“验证条件”中直接选择最牛的“自定义”,下图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