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Photoshop调出梦幻暗紫色效果的外景婚纱照
素材图片拍摄的比较暗,不过人物部分不够突出。调色的时候给暗部多增加一点蓝色,草地颜色转为橙红色,得到初步的秋季效果;然后单独把人物部分调亮,肤色调红润,局部再增加高光和暗角即可,喜欢的朋友一起来学习吧。最终效果原图1、打开素材图片,创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对黄色,中性色进行调整,参数及效果如下图。这一步把图片中局部黄色转为绿色。2、按Ctrl + J 把当前可选颜色调整图层复制一层,不透明度改为:50%,效果如下图。

PS合成走进手机画面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PS合成走进手机画面的案例教程,合成步骤比较简单,主要通过拼接、调色,绘制阴影等操作完成,下面就看看具体的操作步骤吧效果图:1、载入图片,调整画面的饱和度;2、选择“多边形套索“工具,框选出需要的部分;3、选择“滤镜”-camera raw滤镜;4、降低不透明度,调整图片至合适位置;5、使用画笔工笔,在蒙版上进行涂抹;6、为了使图片融合更自然,沿着树木的方向擦硬边;7、给人物添加合适的投影;8、选择“滤镜”-“模糊画廊”-“光圈模糊”,给图片增加层次;

Photoshop动作运用实例教程(图)
图片如下: 新建一层 2.用路径工具随便画一条曲线并在空白层描边路径。 图片如下:路径工具 3.描边路径并找到动作面板删除原有的默认动作。 图片如下:描边路径 4.创建新的动作。 图片如下:

PhotoShop中正片负片叠底的原理介绍(一)
关于正片叠底,正片,负片,通道,色相,色相环等等的相关理论一堆,大家可以从网上查到,原理就不讲了。 感觉单通道正片叠底效果应该属于填充色一类,但却与填充色又有很大的差异,与照片滤镜功能也有所差异,运用得当,最大的优点是在叠底后仍能保持比较好的照片通透度,而且简单易用,特别适合不太熟悉PS操作的朋友,此类方法运用广泛,配合起来使用比较方便,慢慢介绍吧。注:以下介绍的为RGB模式下的叠底,与CMYK模式下有所区别 以下为图层混合选项的设置样例: 正叠1次B通道,透明度100%的效果如下
最新发布

为何你该认真考虑用手机拍照?
近年来已经将我的iPhone当作主要的随身街头摄影工具, 原因是除了白天要工作不方便随身携带DSLR, 而且有了两个小孩之后, 相机包瞬间变成了爸爸包, 袋子里的内容物从单眼, 镜头, 闪光灯, 变成了奶粉, 尿片, 湿纸巾, 本来还会带着小型数字相机, 但后来爸爸包里的内容物多到连数字相机都容不下了, 于是随身跟着我的轻便手机变成了唯一能让我随时摄影的工具. 用iPhone拍了一阵子之后发现只要你用对Apps, 加上妥善的后制, 拍出来的质量不会比一些中低阶的数字相机来的差, 甚至更好, 除非去读取EXIF数据, 不然其实很多照片都无法分辨是用手机拍的. 于是我决定把单眼丢了(丢进防潮箱)…改用iPhone进行街头摄影, 也许你也该认真考虑改用手机摄影, 有几个原因 1. 手机是最方便的相机 我有很多时候在街头看到有故事性的画面想拍, 但相机却不在身边. 我鲜少有机会特别抽出时间去街头摄影, 尤其白天要上班, 晚上要照顾小孩. 现在街头摄影都是在上班的途中, 接送小孩上学的路上, 午餐时间, 或帮太太跑腿的时候把握时间拍摄, 在上述的几个状况我几乎不太可能背着台相机出去, 唯一能用的就是在我口袋里的手机. 2. 手机已经能提供足够的画素 过去手机摄影机最让人诟病的是画素不够, 画质不好, 但看看现在的iPhone, 还有怪兽Nokia 808 Pureview, 绝对能满足你对高画素的要求. 3. 依你的习惯选择不同的Apps App Store里摄影相关的Apps多到数不清, 你可以依照拍摄习惯选择不同的Apps来使用, 如果你嫌麻烦, 其实手机里预设的相机就已经能拍出很棒的照片, 记得iPhone的广告吗?

雨天你出去街^z影?
最近首尔都是干燥的大晴天, 上午跟下午的阳光都为街头摄影师提供了最佳的自然光线, 在路上走走拍拍很舒服, 但听在*的朋友说台北一直都在下雨, 想想自己好像从来没在雨天带着相机出去过, 原因是怕麻烦…跟懒, 过去大部份都只喜欢在好天气的时候出去拍照, 除非是下雪(下雪可以不用带伞), 我想大部份的人都跟我一样吧 街头摄影能有很多借口不出去, 像是懒, 天气状况差, 相机好重, 周末只想放轻松, 今天去的地方应该没什么好拍的等等, 像我这样的上班族, 家里又有小小孩, 更可以有很多借口, 老实说我之前有停过一阵子街头摄影, 刚开始我以为因为是白天工作周末只想放松所以不想带相机出门, 但重新开使街头摄影之后发现, 过去不愿再去享受街头摄影的原因, 是觉得自己的照片没有深度, 跟别人的照片都没什么不一样, 但又怎么都无法进步, 本来以为是在技术上的不足, 虽然我的摄影”技术”没多好, 但发现技术不是主因, 而是我一直以来都是用同样的心态在寻找摄影主题, 走在街上如果没有”非常特别或醒目”的画面, 似乎都引不起我的兴趣, 很常在外面逛一整天什么都没拍到. 刚好听说最近台北一直在下雨, 出于好奇, 也因为自己从来都没试过雨天街头摄影, 于是就上网找了一下, 意外发现还满多摄影师在雨天进行街头摄影(我怀疑是他们出门到一半刚好下雨…开玩笑), 这也让我再次提醒自己是否一直都只在舒适圈里寻找灵感, 而忘了有个道理说: “如果一直都在相同地方寻找, 你找不到不同的答案”, 不同的天气状况, 不同的环境, 就跟旅行一样, 能给你不一样的心情, 氛围, 画面及故事, 记得明天出门带着相机, 说不定你也能在雨天中找到很棒的画面! 记得来Street Photography 街头摄影社团分享! 下面请各位欣赏一下其他街头摄影师的雨天作品.

赋予照片空间感 清晰与虚焦结合的构图法
塑造清晰或模糊的图像区域,是一种非常多样化的构图方式。由于清晰的图像区域必然会吸引观赏者的视线,所以在视线引导中一定要利用这一点。然而,模糊可以弱化次要图像区域的作用,精确的清晰与模糊构图能赋予照片一种空间效果,而且能够将图像层次区分开来。 清晰还是模糊? 摄影教程 人眼看所有事物都是清晰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在不断地调焦并会将许多单独的清晰印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清晰图像。因此,只有在静止的图像中我们才能看到模糊,但是经过强烈的调整我们会感觉这些模糊是正常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观赏者都期望图像中至少能有一块清晰的区域,使眼睛可以观赏和休息,同时至少也应有一小块模糊区域。完全没有模糊区域的图像很快就会变得不再迷人,因为贯穿整张照片的清晰很少能够引起观赏者足够的关注;在现实中,一场大雨过后干净、清新、无尘的空气以及饱和的色彩和明朗的轮廓,才会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张照片都必须有模糊的区域,正如清晰聚焦的区域只是作为拍摄的最低要求一样。完全清晰或模糊的主题效果会非常强烈,具有引人注目的魅力:清晰的照片看起来很真实,而模糊的照片则更具艺术气息。然而两者都需要借助其他有效的构图方式以及观赏者感兴趣的内容,使观赏者忽略图像中清晰与模糊的“错误”分配。此外,对于完全模糊的图像能被接受到何种程度,观赏者的态度也很重要—一些保守的学院派摄影者常常会将模糊视为技术上的错误或者构图上的缺陷。 对于没有明显模糊区域的照片,还有很多内容可供观赏者欣赏,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发现足够多的细节。哪个细节重要、有多重要,都由观赏者自己决定—这就像一顿自助餐,你可以自己决定吃些什么。但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食物都不合你的口味或者食物的供应量远大于你的胃口。在这两种情况下你或许期望能有一份每日菜单,厨师已经替你做好了选择—你只需选择食物的口味。 光圈值2.8 光圈值2.8 光圈值4 即使完全模糊的

新手不可不知的人像布光常识之环形光篇
什么是环形光 环形布光是在派拉蒙布光基础上稍加改动而成的,非常适合拍摄常见的椭圆形面孔。将主光放置的高度降低,并向距离主体更近的方向移动,这样鼻子下面的阴影会在面部有阴影的一面形成一个小圆圈。将填充光布置在相机的另一侧,位置更接近相机。(注:一定要从相机的位置仔细检查,确保填充光不会把相机的影子投射到画面中。)在环形布光时,头发光和背景光的布置方法与派拉蒙布光是一样的。 环形光光效 环形光创造出的光效既可以是平光的,又可以是狭光的。但是灯的位置必须足够高,以便能在颊骨的下方投射出恰到好处的弧形阴影。对于所有的用于公众场合的人像照,使用环形光恐怕是最常见也是最合适的。但是要记住,一旦你的拍摄对象转动他的头,那么完美的阴影就会随着头与光源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改变,还有,你还必须小心眉毛的下方和眼睑的上部,这些部位应该得到尽可能完美的照明。 如何使用环形光 创造一个环形光的布光方案,要求主光要与之相对的一侧面颊上投射出一个向下的弧线形鼻阴影。如果布光的位置和角度合适,主光投射到人脸上的阴影应该在鼻子未被照亮的一侧,但是不能明显地延伸到另一侧的面颊上。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鼻阴影就会变得过于宽大,这时的人脸就会显得又宽又平。 用环形采光布光法时,主要强调人物轮廓和立体感。 主灯常用雷达罩,在高光位45度角左右打向主体,辅光加柔光箱。在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时,由于数码感光元件的独有特点,使得图片立体感会削弱,通常明暗过渡不好,层次不够分明,辅灯就起到了过渡作用。 另一只灯可以采用逆光,用来表现空间感,可以根据需要来变化摆放位置,有时也可以从后侧位置打亮轮廓光,作为轮廓光使用。

从电影剧照,回味经典电影费尽心血制作的每一幕
科技进步的现在,有“大场面”的电影,几乎都是耗资上千万打造出来。大家应该有发现,最近电影的趋势就是走向3D,打着立体空间、身临其境的招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以前没有电影科技的辅助,这些大场面都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且让我们从电影的幕后剧照,回顾大白鲨 、 铁达尼号 、 机器战警 ……等精彩好电影吧! 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 电影其实只要故事张力够,靠着演员的演技就能把整部电影带向不同的层次。但数字科技如此发达,现在能抓住人心的,几乎都是非常花钱的特效。最好的特效是能让幻想中的场景一一实现,若是怪物、巨兽就一定要逼真到让人相信煞有其事。不过,在九零年代,计算机才刚起步,特效也没有数字的辅助,所有的效果都必需土法炼钢,靠着美术、人力开创华丽的特殊效果,在衔接上仍有“卡卡”的感觉。当这些电影后制老骨头与现在的高科技对比之下,他们就显得有些“拙劣”,虽然看起来有点笨,但科技是无法抹去他在那个时代所留下的痕迹的。 电影剧照也可以说是另类的纪实摄影,它纪录一段时间,一个故事的开始与结束,或者是没有结束,虽然一般人觉得电影剧照师所拍摄的照片与纪实摄影是有差距的,但就“纪录”的本质,他们的出发点相同的。经典老片《大白鲨》光听那音效,就得绷紧神经,眼观四方,紧盯屏幕,看这只大白鲨到底是从何而来?让票房热烧的《铁达尼号》,一幕”You Jump! I Jump!”让多少影迷揪紧了心。 电影剧照,就是在这些电影的片段之间,拍摄一些我们在完美的荧光幕前所看不到的幕后故事,这些片段可能是有血有泪、可能是某位演员的脱线演出、可能是后制特效背后的生成过程……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味这些经典老片的幕后花絮吧! ▲1975年《大白鲨Jaws》,导演Steven Allan Spielberg ▲1979年《异形Alien》,导演Sir Ridley Scott

摄影是纪录:不管物换星移,所有故事像已发生飘泊岁月
有些人会纪录自己每天的面貌,再把这些照片集结起来,制成缩时动画影片,来欣赏岁月在自己身上所留下的刻痕;也有些人会每天上网PO自拍的照片来纪录生活,由这些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摄影是具有纪录性质的。推算到数字相机还没有普及之前,大概在八零年代前出生的朋友,都还有机会在家中的橱柜中,挖出父母用底片相机帮你拍摄的成长纪录照片,或者是在学校与同学们的毕业纪念册,毕业旅行所拍摄的照片…等。来自美国的五位高中好友,他们就相约每隔五年会在相同的地点,以相同的动作作拍摄,到底2012年的他们与过往有什么差别呢? 当我们同在一起…… 来自美国的五个朋友,John Wardlaw、Mark Rumer、Dallas Burney、John Molony和John Dickson 当他们还是高中生时,在毕业后的一年,也就是1982年,一起相约到科普柯湖(Copco Lake)渡假,照片最左边的John Wardlaw,建议他们应该摆起酷酷的脸,并且留下一张排排坐的纪念照。在拍完之后,他们才决定每隔五年,就回到科普柯湖拍摄相同姿势、相同顺序、表情动作都一样的友情样本照。他们应该没有想到,这样的一张照片会是他们之间友情联系的最佳力量。 我们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来,1982年还是青少年的他们,各个身强体壮,照片右边数来第二位是John Molony,他手上还调皮的拿着一个糖果罐,装着蟑螂说那是他的宠物。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不过就像牛郎与织女的约定,每到农历的七夕,他们就会在鹤桥上相会;而这五位老男孩,每隔五年必会回到这个湖泊旁,拍下与高中时期相同的照片。这就像是一种生理时钟的运转,一种友情的像征,或者可以说是他们对于摄影当下的执着。 摄影最古老只是很单纯的用来“纪录”当下,但随着时代演变的不同,摄影所展现出来的功用,也愈来愈多元化。有些人会把摄影看成是艺术表现;有些人则认为摄影是生活纪录;摄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因为“数字化”,角色愈发吃重,到了人手一机,每到必拍、每吃必拍的奇特景像。人人都可以是伟大的摄影师,不管是走哪一个派别,哪一个路数,要怎么让自己的摄影作品脱颖而出,又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1982年,高中毕业后所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同时,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之后每5年就会拍一张的热血约定 ▲1987年,这应该是正值青壮年时期,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决定之后每五年他们都会回到同一个地方做拍摄

DIY迎圣诞 利用旧胶卷盒制作圣诞树彩灯
圣诞节就要到了。如果你有机会装饰一株圣诞树,家里恰好又有一堆旧的塑料胶卷盒,不妨考虑用它们做成圣诞彩灯,过一个充满“摄影味”的圣诞节。 材料清单 干净透明的35mm胶卷盒;一卷圣诞彩灯;记号笔;裁纸刀;一张不怕刀切的垫子。 在胶卷盒盖子上用记号笔做好十字标记,准备裁切。 用裁纸刀按着标记将盖子切开(将垫子垫在盖子下面以防止破坏桌子)。 将盖子套在彩灯上。每支灯泡套一个盖子。 装好胶卷盒。 通电测试彩灯工作是否正常。大功告成! 制作好的彩灯 更多创意

专业美食摄影师精彩作品 教你如何拍摄食物
我的所有照片全部使用自然光(太阳光),没有人造光等辅助光源。拍摄器材是佳能5D mark II 相机,腾龙90mm定焦微距镜头,佳能24-105变焦镜头,多数都使用三脚架。大多数情况下使用逆光或侧逆光或侧光拍摄,光线好时iso通常使用200。后期处理照片使用PS和LR。 Argument:f/2.8,曝光1/10秒,ISO-200,焦距90mm,16:55拍摄 Light: 侧光 Food Styling:葡萄 Props:木碗、咖色旧木箱,深色背景 Composition: 平拍。如果画一个九宫格,焦点位于左下方的点上。 Detail:想在静谧的环境中突出葡萄的质感。使用了较深颜色的背景和容器~使用较窄光束照在葡萄上,而其他位置做了遮光处理,所以呈现了主体亮,其他位置暗的效果。 Argument:f/6.3,曝光1/15秒,ISO-400,焦距93mm,15:12拍摄 Light: 侧逆光 Food Styling:车厘子 Props:葵花形木盘,绿色旧木箱 Composition: 小于90度角的俯拍。主体位于九宫格的右上点位置,左下散落的樱桃和汤汁作为补偿。 Detail:我用箱子的绿色和樱桃的红色作为对比色,侧逆光突出樱桃的光和影,下面散落的樱桃和樱桃汁想表达较为随意的感觉。 Argument:f/11,曝光1/60秒,ISO-200,焦距105mm,14:12拍摄 Light: 逆光 Food Styling:大蒜 Props:绿色旧木箱,柔光板 Composition: 平拍。不同形态的大蒜随意放置,蒜皮在右边丰富柔和画面~ Detail:我使用逆光拍摄,绿色箱子上面的油漆本身具有反光效果,所以看起来有些像湖面,而上面不同形态的大蒜,我想它有一些水上生物的感觉。 Argument:f/8,曝光1/25秒,ISO-200,焦距90mm,15:27拍摄 Light: 逆光 Food Styling:鸡蛋 Props:柔光板,压克力倒影板 Composition:平拍,居中构图,整齐排列。 Detail:我使用了不同破碎程度的蛋壳,用蓝胶粘在反光的压克力板上,中间洒落的蛋液,起到了视觉焦点的作用。 Argument:f/2.8,曝光1/20 Argument:f/5,曝光1/80秒,ISO-200,焦距70mm,13:30拍摄 Light: 侧光 Food Styling:韭菜花 Props:木板 Composition: 俯拍居中构图。 Detail:拍摄女孩手捧小花,想表达细腻珍贵的意境,以虚化的韭菜花为背景。

如何拍摄双重曝光的闪电照片
近距离拍摄闪电,危险之余同时要有超高运气才能成功。然而如果你在Google大神上找的话还是找到一堆类似作品。来自多伦多的婚礼摄影师Richard Gottardo,最近也拍摄了一张近距离拍摄的闪电作品,但这张作品却认真不得了——这张相片是一张靠闪电来照亮的双重曝光作品!拍摄过程比电影情节更加离奇! 这张相片是Richard在开车时所拍摄,当时他将他的Canon 5D Mark II架在车窗,并设定了30秒的曝光。当时的车速约70多公里。然后一条闪电,在短短的几秒间将周围的环境照亮了两次!所以你可以见到相片后方的树影重迭了起来!网上有一大堆用闪光灯如此拍摄的作品,但靠闪电来打灯,这可是万中无一! 本身是气候研究爱好者的Richard说:“我是在今年7月25日在奥兰多拍摄这张作品的,当晚有不少风暴追踪爱好者亦一同出动。”那时当地正被风暴吹袭,在他看过天气图后,他预计了闪电可能出现的方法并作出移动,一如所料,天空开始下起大雨。 “在我坐在车子里于旷野开始拍摄相片时,我没有意识到风眼正在我旁边经过……当时闪电已在我附近不断出现,甚至有几秒闪电令我双眼白茫茫一片看不到任何东西……但无论如何我都要拍到照片!于是我就开窗设起脚架了,在开车的时间突然就打雷了!闪电还要打中在相片的正中间位置!所以说这张相片绝对是万中无一的!” 为拍到出色照片,摄影爱好者果然是无所不用其极!但要注意安全呀!

DIY相机内袋 为你的器材打造完美呵护
追寻独一无二的摄影配件,要嘛就是花大把银子镶金买断,要嘛就是苦命一点自己DIY!这回要跟大家介绍的是具有防护功用的 相机 内袋 手作方法,只要用心,不怕做的丑,能够有效防护才重要。如果做的不错的话,也可以用来送礼哦!话说收到这手工制作相机内袋,一定会大感窝心,还可帮自己加分,是不是还不错呢? 为相机量身打造合适的家 外出时如果觉得一般的摄影包都搭配不上你的相机的话,有些人会选择使用相机内袋,再把内袋放在一般的包包里头。来自国外智利的Joy,便把DIY这个主义打到相机内袋上,对缝纫有异常执着的她,喜欢自己动手设计缝制一些小东西。 早期相机内袋的选择并不是很多,颜色不是中规中矩,就是有点诡异,但最近市场因为讲求多变,内袋逐渐有更多不同的选择。但在样式或内层隔间的变化,还是比较制式,无法依照个人的需求来进行改装或排列,下面Joy就要带大家一同来手工DIY缝制专属于你的相机内袋,不管是颜色或是间隔,都可以完全照自己的意思来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照着下面的图片,试着做做看哦。 材料准备 • 2大块的布织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布料材质及布料的大小) • 厚约1/2寸的泡绵 • 魔鬼沾 • 针、线、剪刀或缝纫机 靠自己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