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详细解析photoshop中常见的模糊效果
聊到photoshop的模糊效果,如果你仅仅局限于加块毛玻璃那样简单的模糊,就有点外行了。模糊是我们加工素材的一大利器,在模糊之上能玩出的花样太多。今天飞屋睿UIdesign为大家推荐五款最佳模糊效果工具,希望它们能帮你走上探索之路。一、移轴模糊让图像达到“玩具城”效果,需要用到的就是移轴模糊。这种模糊效果可以让图片的前景保持清晰而模糊图片的背景。二、高斯模糊这个模糊效果可以让人仿佛透过一种半透明的介质来看整张图片,使图片失去焦点。而它的使用技巧可以让图片变得更为温暖明亮,那就是复制粘贴新的一层,运用高斯模糊后再将图层改为“滤色”。三、路径模糊这恐怕是最具梦幻感的模糊工具了,任何角度,任何形态都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塑造。特别是像有人在冲浪或一辆火车这样的照片最需要就是这样的动态的修饰模糊效果,让画面更具动感。

Photoshop CS3 之“我们新的选择”
“选择,抽出,抠图”似乎对于某些人来说,每天都是在和PS这项功能打交道,而且一个善于抠图的人会被尊为“PS达人”。 但PS的选择翻来覆去就是老三样,特定选择、颜色选择。虽然不久前的版本加了条抽出,但似乎这些还是不够傻瓜的。 于是,在CS3中我们又多了新的选择方式。 快速选择工具(Quick Selection Tool) 它是魔棒工具的新室友。 选择后的工具选项栏 选择的效果 感觉这个功能的原理来源于“背景色橡皮擦工具”,相比橡皮擦的暴力清除,建立选区的方式会更柔和一些,并且选区是可修改的。 还有一个功能是在实验各条新功能中,嘟嘟发现的。

Flash AS 入门教程-三个实例讲解
一、画正玄图象,由外部输入控制起点横坐标、震幅和跨度。源文件下载 点击查看动画效果< 思路:我们可以在作业源程序中发现: y = 200-100*Math.sin(i*Math.PI/180);//其中100决定震幅大小,我们可以用变量(b)来表示;横坐标1个象数,对应表示1度的角度,在一个周期360度的条件下,如果横坐标1个象数对应几度,那么跨度显然会减小,就是说sin(i*Math.PI/180)中i的系数决定跨度的大小,经过反复测试这个系数为360/c比较合理。因此,原来程序中的这两条可以改为: 为了能够重复使用这个画图程序,显然我们应该用自定义函数,上面的三个变量就可以做为参数。 打开源程序3.7.1.fla文件,这里只记与作业不同的地方: 第1帧上: 按扭上的脚本:

CDRX8绘制螺旋桨简笔画教程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CDRX8绘制螺旋桨简笔画教程,喜欢的初学者,可以一起来学习练习一下哦!效果图: 第1步、使用矩形工具,按着Ctrl不放,绘制一个正方形出来,设置圆角为5.225左右。这要看个人。颜色填充为深蓝色。 第2步、使用椭圆形工具,按着Ctrl不放绘制正圆出来。颜色填充为橙色与淡黄色。效果如下:
最新发布

AutoCAD 2008 绘图方法
2.3 绘 图 方 法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使操作更加灵活方便,AutoCAD 2008提供了多种方法来实现相同的功能。例如,可以“绘图”菜单、“绘图”工具栏、“屏幕菜单”、 绘图命令和“面板”选项板5种方法来绘制基本图形对象。如果要绘制较为复杂的图形,还可以使用“修改”菜单和“修改”工具栏来完成。 使用“绘图”菜单和“绘图”工具栏 使用“屏幕菜单” 使用绘图命令 使用“修改”菜单和“修改”工具栏 使用“面板”选项板 2.3.1 使用“绘图”菜单和“绘图”工具栏 “绘图”菜单是绘制图形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其中包含了AutoCAD 2008的大部分绘图命令。而“绘图”工具栏中的每个工具按钮都与“绘图”菜单中绘图命令

AutoCAD 2008 控制图形显示
2.4 控制图形显示 在AutoCAD 2008中,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观察绘图窗口中绘制的图形,以便灵活观察图形的整体效果或局部细节。 缩放与平移 使用命名视图 使用平铺视口 使用鸟瞰视图 重画与重生成 2.4.1 缩放与平移 按一定的比例、观察位置和角度显示图形的区域称为视图。在AutoCAD中,可以通过缩放与平移视图来方便地观察图形。 缩放视图

AutoCAD 2008 创建和设置图层
3.1 创建和设置图层 在一个复杂的图形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图形对象,为了方便区分和管理,可以通过创建多个图层,将特性相似的对象绘制在同一个图层上。例如,将图形的所有尺寸标注绘制在标注图层上。 图层的特点 创建新图层 设置图层的颜色 使用与管理线型 设置图层线宽 3.1.1 图层的特点 在AutoCAD 2008中,图层具有以下特点: 在一幅图形中可指定任意数量的图层。系统对图层数没有限制,对每一图层上的对象数也没有任何限制。

AutoCAD 2008 管理图层
3.2 管 理 图 层 建立完图层后,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包括图层的切换、重命名、删除及图层的显示控制等。 设置图层特性 置为当前层 使用“图层过滤器特性”对话框过滤图层 使用“新组过滤器”过滤图层 保存与恢复图层状态 转换图层 改变对象所在图层 使用图层工具管理图层

AutoCAD 2008 绘制点
4.1 绘制点 在AutoCAD 2008中,点对象可用作捕捉和偏移对象的节点或参考点。可以通过“单点”、“多点”、“定数等分”和“定距等分”4种方法创建点对象。 绘制单点和多点 定数等分对象 定距等分对象 4.1.1 绘制单点和多点 在AutoCAD 2008中,选择“绘图”|“点”|“单点”命令(POINT),可以在绘图窗口中一次指定一个点;选择“绘图”|“点”|“多点”命令,可以在绘图窗口中一次指定多个点,直到按Esc键结束。 4.1.2 定数等分对象 在AutoCAD 2008中,选择“绘图”|“点”|“定数等分”命令(DIVIDE),可以在指定的对象上绘制等分点或者在等分点处插入块。

AutoCAD 2008 绘制直线、射线和构造线
4.2 绘制直线、射线和构造线 图形由对象组成,可以使用定点设备指定点的位置或者在命令行输入坐标值来绘制对象。在AutoCAD中,直线、射线和构造线是最简单的一组线性对象。 绘制直线 绘制射线 绘制构造线 4.2.1 绘制直线 选择“绘图”|“直线”命令(LINE),或在“面板”选项板的“二维绘图”选项区域中单击“直线”按钮 ,就可以绘制直线。 4.2.2 绘制射线 射线为一端固定,另一端无限延伸的直线。选择“绘图”|“射线”命令(RAY),指定射线的起点和通过点即可绘制一条射线。在AutoCAD中,射线主要用于绘制辅助线。 指定射线的起点后,可在“指定通过点:”提示下指定多个通过点,绘制以起点为端点的多条射线,直到按Esc键或Enter键退出为止。

AutoCAD 2008 绘制矩形和正多边形
4.3 绘制矩形和正多边形 在AutoCAD中,矩形及多边形的各边并非单一对象,它们构成一个单独的对象。使用RECTANGE命令可以绘制矩形,使用POLYGON命令可以绘制多边形。 绘制矩形 绘制正多边形 4.3.1 绘制矩形 选择“绘图”|“矩形”命令(RECTANGLE),或在“面板”选项板的“二维绘图”选项区域中单击“矩形”按钮 ,即可绘制出倒角矩形、圆角矩形、有厚度的矩形等多种矩形。 4.3.2 绘制正多边形 选择“绘图”|“正多边形”命令(POLYGON),或在“面板”选项板的“二维绘图”选项区域中单击“正多边形”按钮 ,可以绘制边数为3~1024的正多边形。指定了正多边形的边数后,其命令行显示如下提示信息。 指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或 [边(E)]:

AutoCAD 2008 绘制圆、圆弧、椭圆和椭圆弧
4.4 绘制圆、圆弧、椭圆和椭圆弧 在AutoCAD 2008中,圆、圆弧、椭圆和椭圆弧都属于曲线对象,其绘制方法相对线性对象要复杂一些,但方法也比较多。 绘制圆 绘制圆弧 绘制椭圆 绘制椭圆弧 4.4.1 绘制圆 选择“绘图”|“圆”命令中的子命令,或在“面板”选项板的“二维绘图”选项区域中单击“圆”按钮 即可绘制圆。在AutoCAD 2008中,可以使用6种方法绘制圆。 4.4.2 绘制圆弧

AutoCAD 2008 绘制与编辑多线
4.5 绘制与编辑多线 多线是一种由多条平行线组成的组合对象。平行线之间的间距和数目是可以调整的,多线常用于绘制建筑图中的墙体、电子线路图等平行线对象。 绘制多线 使用“多线样式”对话框 创建多线样式 编辑多线 4.5.1 绘制多线 选择“绘图”|“多线”命令,或在命令行输入MLINE命令,可以绘制多线。执行MLINE后,命令行显示如下提示信息: 当前的设置:对正=上,比例=20.00,样式=STANDARD 指定起点或 [对正(J)/比例(S)/样式(ST)]:

AutoCAD 2008 绘制与编辑多段线
4.6 绘制与编辑多段线 在AutoCAD中,“多段线”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线段对象,它是由多段直线段或圆弧段组成的一个组合体,既可以一起编辑,也可以分别编辑,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宽度。 绘制多段线 编辑多段线 4.6.1 绘制多段线 选择“绘图”|“多段线”命令{PLINE}或在“面板”选项板的“二维绘图”选项区域中单击“多段线”按钮 ,可以绘制多段线。执行PLINE命令,并在绘图窗口中指定了多段线的起点后,命令行显示如下提示信息: 指定下一个点或 [圆弧(A)/闭合(C)/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4.6.2 编辑多段线 在AutoCAD 2008中,可以一次编辑一条或多条多段线。选择“修改”|“对象”|“多段线”命令(PEDIT),调用编辑二维多段线命令。如果只选择一条多段线,命令行显示如下提示信息。 输入选项[闭合(C)/合并(J)/宽度(W)/编辑顶点(E)/拟合(F)/样条曲线(S)/非曲线化(D)/线型生成(L)/放弃(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