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摄影知识之:关于色温
关於彩色摄影,色温会影响一张照片的感觉。在早晨或黄昏拍摄的照 片会偏红,在钨丝灯光下拍摄照片颜色会偏黄,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当时的色温不能符合软片的色温标准而产生色偏。在物理上,把称做完全黑体的 物体完全加热,温度上升,开始变成红色呈红热状态,再继续加热会变成 白色,呈白热状态。在红热状态时,光源放射能低,光波长,其红色成分 较多,白热状态时,光源放射能高,波长短,其蓝色成分多。凡发光物体 温度越高,光的颜色越白,温度越低,光的颜色越红。在同一钨丝灯下电 压低时的灯光比电压高时还红。 应用在摄影方面,色温就是发光物体由红 到白色各级温度所放射光线中包含颜色的成分。色温高低的度数以 K 表 示,也就是将摄氏温度 +297。色温K数变化时,蓝色光的成分并不随其等 量的变化,所以在加滤光镜调整色温时换算不是很方便。於是有DM值的设 计,DM值的计算方法是将色温K 数倒数的十万倍,所以色温越高,DM值越 低,色温越低,DM值越高。用DM值的优点是,DM值变化时,光线的蓝色成 分随其等量变化,如此就可以由软片色温的DM值和光线色温的DM值的差额 ,来决定用什麽号数的色温滤光镜。 例如日光型彩色软片色温标准为19DM (相当5400K),用在光线色温 14DM(相当7000K)的情况时,两者相差5DM,应用红色R5号滤光镜以降低色温。 时间 光源色温K数 光源色温DM 日出时 2000 50 日出後或日落前20min 2100 48 日出後或日落前30min 2400 42 日出後或日落前40min 2900 35

PS制作动态文字的案例教程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PS制作动态文字的案例教程,PS的功能十分强大,不仅可以美化图片、排版设计还可以对GIF动图进行制作,那究竟怎么做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操作步骤吧。效果图1、新建一个合适尺寸的画布;2、分别分图层输入文字,并将所有图层的小眼睛关掉,只留下“PS”图层;3、单击“窗口-时间轴”;4、单击“时间轴”中的“创建帧动画”;5、.单击“创建帧动画”后,在“时间轴”中会自动载入“控制面板”中位于顶部的图层;6、单击“复制所选帧”;7、关掉“PS”图层的小眼睛;打开“制”图层的小眼睛;8、使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剩余的图层;

打造玉石质感
教程是王敬的PS质感系列教程,飞特已经有了其他的质感教程,但是这一个玉石质感的没有,我把这个发布过来,这样就比较完整了,我们先看看最终效果图 下面是具体的制作步骤:首先制作出玉佩的形状。 添加图层样式,“斜面与浮雕”选项。

突破自拍局限的技巧
很多摄影师并不喜欢对着别人的镜头表现自己,或是受人摆布,他们更享受自拍带来的乐趣。但很多人认为自拍就是伸长胳膊,举着相机对准自己的脸,其实自拍有更多的方式来突破这些局限。下面sherry提供7个小技巧来提高自拍质量。 1.无线遥控器 大部分相机的自拍功能定时最长为10秒,显然这段时间对于一些自拍想法的实现并不够,并且相机不一定能够准确对焦,你确定要用替身么,开玩笑,那么你需要一个无线遥控器,或是足够长的快门线,准确对焦就不是一个难事,并且你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做复杂动作。 2.改变焦点 你可能认为一幅很好的自拍像的焦点应该落在自己的脸上,但是也许成为模糊的背景会更有意思。 3.尝试剪影 背光时的轮廓,会让人联想到更多的故事。
最新发布

在CorelDraw中细分Ctrl+d与Ctrl+r的妙用
不管是刚学的还是刚入道的平面学者,下面的内容将会给你们在工作中提高事半工倍的效果。ctrl+d大家都知道是执行上一次的复制变换。ctrl+r可能就比较少人用了,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可能是用的少的原故吧,今天突然想到了,就研究了一下。才有下面的内容。呵。。。大家慢慢往下看。ctrl+d可以等距离复制+变换。变换何解(比如从一个图形上右击拖动单击复制之后再执行旋转)ctrl+d可以记录复制的距离与你旋转的角度。当然这个ctrl+r也可以办到哦!ctrl+r的用途比ctrl+d广。它不但能记录距离、角度之外还能记录数值、比例、颜色等等还有其它的等各位慢慢发现吧。看下面的例子现在是一排不整齐的图形我们开始执行对齐与分布命令

CorelDRAW绘制绿色的森林一角场景
该实例制作了一幅森林场景画面,画面以绿色调为主,通过不同绿色之间的搭配关系营造出丰富的色彩关系。在处理手法上要注意表现画面的纵深感,并且要层次分明、主次有序。图3-2为本实例的完成效果。图3-2 本实例完成效果3.1.1 技术提示本实例的画面具有一定的纵深感,制作时通过为图形添加阴影效果,拉开了画面的层次,给人一种纵深的空间感。如图3-3所示,为本实例的制作流程。图3-3 本实例制作流程3.1.2 制作步骤:绘制远景植物(1)启动CorelDRAW,新建一个工作文档,在属性栏中将“微调偏移值”设为0.1mm,其他参数保持系统默认。然后使用“矩形”工具,在视图中绘制矩形。如图3-4所示。

Coreldraw简单制作漂亮的浮雕字
本例以CorelDraw X4为例,其他版本应该也差不多吧。1、输入所需的文字,选择字体,本例选择橘黄色,“Ctrl+Q”转曲,“Ctrl+K”打散,“Ctrl+L”结合,让其成为一个整体。2、用“交互式轮廓图工具”,设置轮廓“向外”,“轮廓图偏”0.5,填充颜色为黑色,如图13、用选择工具,再次“Ctrl+K”打散,选择黄色部分文字,再次用“交互式轮廓图工具”,设置轮廓“向内”,([b]如果设置轮廓为“到中心”居中,将更加柔和的效果[/b])“轮廓图偏”0.25,填充颜色为黄色,如图23、可适当移动黄色文字部分,以达到更立体效果,如图3

Coreldraw中制作环形花边教程
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花边的确为我们的作品增色不少。在平时制作时,大部分圆形花边都可已通过旋转复制的方法做出来,但有些需要环形变形的花边直接画就比较费时间了,这个做过的朋友都会有些体会的。比如像下面的环形花边: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在cd里用二方连续图案制作环形花边的简便方法:1、打开或导入一个矢量二方连续图案的文件:2、在“视图”菜单里选中“对其对象(alt+z)”,然后水平方向复制花边若干,使其首尾紧紧相接。3、将所有花边全选并群组,在工具栏里选择“手绘工具”里的“艺术笔工具”:

使用3D MAX中的面片建模方法给头盔建模
在本实例中,将指导各位网友创建头盔模型,头盔是流线型的,虽然和球体很接近,但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使用普通的建模方法,很难使其在保持造型准确的情况下,又能实现其表面完美的光滑效果,所以在本实例中将使用面片建模的方法来完成头盔的制作。本实例具体的制作方法为首先创建头盔拓扑线,然后使用Surface修改器将拓扑线生成面片,最后编辑面片对象,完成模型的制作。面片对象能够使用控制点的框架和连接切线来定义曲面,所以能够更为快捷准确地创建较为平滑的曲面,Surface修改器基于样条线网络的轮廓生成面片曲面,会在三面体或四面体的交织样条线分段的任何地方创建面片,通过本实例,可以使各位网友了解面片建模的基本操作方法。在素材文件内,为头盔拓扑线文件和完成后的模型文件,读者可以下载素材文件作为建模的参照。(1)首先运行3ds max 2011,然后在Front视图中绘制线段——Line001。(2)进入该线段的Vertex子对象层,并在视图中编辑顶点的形态。这是头盔侧面的轮廓形态,为了保持曲面的光滑,需要使用Bezier类型的顶点。提示:在使用Surface编辑修改器编辑线段时,顶点的间距可以决定是否能够生成面,所以在制作拓扑线时,一定要保证绘制的精确性(3)在主工具栏右击Snaps Toggle按钮,在弹出的Grid and Snap Settings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3DsMAX编辑多边形建室内模型实例教程
先看看效果图打开3ds Max,把单位设定为mm,注意系统单位也要用mm。(图01)图01用导入命令导入CAD平面图作为辅助线,为了方便捕捉。导入的线最好是只有墙体和门窗的线框。(图02)图02选择导入的CAD线框,点击移动按钮。在屏幕下方把坐标都归0。也可以右键打开一定输入对话框。把前面的三个坐标都归0,据说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破面现象,也方便后面的一些工作。(图03)

3DSMAX实例教程:制作游戏场景烘焙贴图
游戏场景烘焙贴图对于新手来说还是个难点,个人感觉这篇教程讲的挺不错的,能够帮助到新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有所帮助吧。先看看效果图烘焙贴图制作方法:首先我们要心里明白烘焙贴图的作用,烘焙贴图的作用是通过在3ds Max里对模型进行打灯光渲染,明确光源的方向,使用烘焙到贴图的命令烘焙渲染出一张自己带有明暗关系的贴图,从而进行贴图的绘制。下面是烘焙贴图的详细步骤。1、在3ds Max里的File(文件菜单)/Open(打开)选项里,找到模型的路径位置,并且打开。(图01)图012、选择模型在修改面板里添加Unwrap(展分UV)修改命令。(图02)

3dsMax制作创建休闲椅的上靠背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制作的模型是20世纪的传奇设计,埃姆斯休闲椅。我选择它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由不同的形状构成的。它不但柔软,还有有机靠垫(带有褶皱)和坚硬的部分,拥有这些特殊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很好的学习项目。相关教程:3dsMax制作埃姆斯时尚休闲椅的椅腿3dsMax制作埃姆斯时尚休闲椅的座位整套教程共98个步骤,我将为3ds Max使用者提供完整的高模建立的命令和工具。一、收集参考资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参考图片。对于这样的建模工作我通常创建一个这样的拼贴样本,所以我就不需要看着几十张图片了。(图01)图01二、创建上靠背让我们从上靠背开始。创建一个box并把它添加细分。然后创建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平面,把它放在box的后面。它将是一个木制外壳的靠背。(图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