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平面设计 > PS教程 > 字体设计 > 字体设计 > 字体常识 > Digidea访谈

Digidea访谈

  • 2021-11-26
  • 来源/作者: 不详    / 佚名    
  • 6 次浏览

原文作者:向晨(Digidea)
原文链接:http://blog.typeland.com/articles/130
Digidea的字体:TypeLand 康字典w  TypeLand xPw

创建 TypeLand

- 你从何时开始迷恋汉字字体设计?是什么吸引了你?如何开始设计字体?缘何创建 TypeLand?

大概是在 01 年左右,那时计算机刚普及不久,当时 Windows 系统里面好像有一个叫“造字工具”的东西。大概缘于我对技术方面比较感兴趣,虽然并没有研究明白那个工具的具体使用,并且它与现在的字*作也有很大差别,但是那的确是我最初对制作字体这件事感兴趣。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果自己写的字迹能够在电脑上打出来,这一定是个很酷的事情。所以我其实是先从技术角度切入进字*作这方面的,然后才研究设计,这可能与大多数人的方向不同。

后来就经过了很长时间,虽然我对这方面感兴趣,或者说是一个类似梦想一样的东西,但却完全摸不着门道。可能是这类信息太过于小众了,在网上搜索也找不到太多内容。后来有一次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是翻译国外的关于字体设计的内容,里面有提到 FontLab 这个软件和一些截图,从这我才真正的入了门,并开始做实际的研究。后来才知道这篇文章是 snl 写的,我们现在在网上的关系也很好,不过他可能不知道他所翻译的这篇文章对我甚至我整个人生的影响有多大。

从那时到现在差不多两三年的时间,这期间因为退学了,就是觉得那学校没什么发展,然后就在家研究一些当时觉得能很快赚钱的东西。字体作为感兴趣的一项内容,当时并不是太重视,后来因为渐渐地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加深,觉得可能这是一块罕有的比较空白的领域,当然这个空白也是有其原因的(笑)。于是我就开始向这个方向发展了。

到 2010 年的这段时间中,一方面是由于初期主要处在学习和试验的阶段,并且因为一旦认定要做某一个项目,就必须消耗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它,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被认为是可行的项目,因此也中途返工,或者放弃过很多次。2010 年初,我选了一个稍微简单点的项目,就是康熙字典w,虽然和一般意义上的字体设计不同,但仍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完成。我一般不太喜欢以个人名义发布东西,比如我现在的网名“Digidea”,就是很早之前想出来的作为组织的名字。所以到了快完成的时候就开始给机构起名称,后来也是 snl 帮我想出来的 TypeLand,我觉得这个名称还不错。

- TypeLand 主要的构成与模式是怎样的,是否盈利?是否还兼做平面设计等其他设计服务项目?

TypeLand 的构成就是我(大笑)。盈利方面,如果说我对这个机构的定义,那么它应该是有盈利性质的,不过收入方面目前还不是很好。一方面是由于定价很低,这个也是没办法,价格高了就没有人买了,或者比如像xPw,非营利性使用是完全免费的;另一方面,前面也有提到,因为康熙字典w这种字体和一般的字体不同,而想要购买的人未必真正了解它,所以很多人其实都被我劝回去了,因为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买了某样和他理解不同的东西,可能会有种受骗上当的感觉。

我偶尔也会做一点其它项目,这主要看我对那个东西感不感兴趣。但说实话我目前对设计(除字体设计外)还不是很擅长,因为没有专业或者系统性的学习过。比如做矢量图,一般都是用 Illustrator 或者 CorelDraw 这类软件,我虽然基本也会用但不习惯,绘制矢量时在 FontLab 系列软件中反倒更顺手。

- 据你所知,国内像你这样的独立字体设计工作室还有哪些?目前的状况如何?相比之下,国内运营较好的字体设计公司有哪些?

至于国内的字体工作室或者个人,想必您也有所了解了。也正是托这个小圈子的福,我才能在这里谈论这些。

90 年代中期计算机字体行业曾盛极一时,但现在只剩下寥寥几家。如果没错的话,方正无疑是当今的佼佼者,但据我所知,其盈利方向主要来自于传统报刊行业的正文用字,及少数设计用美术字体。而汉仪则在依靠做字体外包业务。中文字*作,周期长,盈利少,前者由于汉字的数量而不可避免,但后者则主要由国内的环境造成。国内使用者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设计水平低下,二、版权意识浅薄。我不想批判大多数设计师的能力,我想这样的现状主要是源自浮躁的社会风气,大量糟糕的美术字体被乱用甚至滥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一款非常优秀的字体可能也无法被得到重视。

- 你认为做独立设计的优、劣势在于哪里?

优势当然就是可以方便像我这样喜欢睡懒觉的人,哈。并且做出来的东西可以冠以个人的名义,这是很令人兴奋的事情。不过现在面临的两个问题就是一没钱二没人,大公司可以很多人协作来完成,相对会轻松一些。

关于字体设计

- 从事设计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但专门设计字体的却少之又少。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独立字体设计师,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这一领域为何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投入?

我认为这个还是前面提到的社会浮躁问题。你想,如果一个镶金边的月饼盒子可以卖到几千上万块钱,有人会去把自己埋在故纸堆里一年或多年时间,最后赚得的钱甚至还没有月饼盒子的十分之一多么?从另一个角度讲,如今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普遍的职业,但社会需求仍旧很大,很多人仅仅觉得这是一个饿不死人的行业就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同为设计师,当然就更不会有人愿意转投到连有工作都可能会被饿死的职业上。

- 当今中国字体设计百废待兴,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放远,回溯过往,就会发现前人十分注重创造汉字的形式之美。你也曾经说过你“十分关注古代雕版及活字印刷,希望可以将所有古代的优秀字体呈现在世人面前”。过去的作品给予了你什么样的灵感?时代的变迁缘何没有磨灭那些古代作品的现实意义?

我小学时参加过书法培训班,虽然每天练习写类似“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之类的东西的确很无聊,并且当时对书法,或者说对国学没有太大的兴趣,后来也因为学校作业太多而不去书法班了。不过现在想来,当时所学的那些书法基本知识,像是如何持笔,以及书写时的笔法,对现在研究字体都很有用处。比如说楷体的“横”,写的时候要先顿一下,像写“点”一样,然后弯回来往右上方走,快结束时向右下再顿一下,最后向左提笔收回来,基本笔法就是这样,不过写的时候是一气呵成的,并且会因不同风格的字体而有所区别,至于钢笔书法也类似。所以如果你了解了这个,就会知道为什么古代刻本,特别是宋刻本都是往右上方倾斜的,以及宋体横画右边的三角突出是怎么回事了。

1111111111111.png
楷体横画笔法及雕版特征演化(楷体→宋朝体→明朝体)

所以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它都是有道理的。我个人觉得现在做设计的,大部分人都不是很懂这些,或者说没有深入思考过,所以才能做出一些乱七八糟的所谓时尚艺术字体。这些字体里面,基本是不遵循书法规则的。如果大家都能懂一些书法,不一定要写得好,但一定要懂,我想这不论对于字体设计亦或是其它设计都将很有益处。

- 现在的字体设计其实细分种类很多,你为何单单热衷于重新诠释古籍的字体?以后是否会涉猎现代美术字体的研发?

因为我比较侧重从学术和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而古籍又可以带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会让人不经意间沉迷于此。不过古籍中的字体也丰富多样,甚至有一些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没准还会觉得很时尚。不过当然,这个时尚和前面说的时尚不是一个意思。

比如说宋体,也就是日本所称的明朝体,其实后面这种叫法更正确一些,因为现在的这种“宋体”样式实际上是在明朝左右产生的,而不是宋朝。哦当然现在的重点不是这个,说回来一般人对宋体的认识无非就是笔画纤细,横画末端带个小三角,如果是粗宋则还具有横细竖粗的特征。但实际上古代的宋体概念远比这要丰富,比如《宋王忠文公全集》这个带有隶书风格的宋体,或者《洪范传》这种也是比较常见的,同时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而现在则完全没有这样的计算机字体。并且可以看到,标题与旁边小字的字体并不相同,说明这也是古代人针对书名专门做的一个“美术字”,而反观现今书皮上的“美术字”,恐怕是很难找到这样浓烈的人文气息的。

22222222222222.png
《宋王忠文公全集》、《洪范传》

 

我想这也与古人每天使用毛笔书写,特别是刻工天天与刻板打交道,从而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有关。而现在的人们不要说是毛笔,就算中性笔恐怕也很少用到,而设计师则使用冷冰冰的矢量图形进行绘制,虽然更为方便,但却少了某些东西,而这正是我所寻找的。

- 虽然现在也有一部分人在关注字体,但是究其本质,人们的关注点在于创意字、艺术字、个性书法字,而非印刷字体。你是否认为这是字体设计的一个误区?你觉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一方面与国内设计行业的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设计相关的教育或者说普及有关。

国内很多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都有字体设计课程,也包括网上一些涉及到字体设计的文章,以及相关书籍,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先针对西文设计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比如上升部、下降部这类,接着扩展到拉丁字母的历史演变,最后扯回中英文的 Logotype 设计。Logotype 只有几个字,可以根据具体的排列方式做出适合的变形,使整体呈现出一个比较美观的形态。但设计一整套字,重要的是使每个字的风格及视觉尺寸统一,排列在一起时每个字都不能过于突出,但放大来用的时候又要使文字具有强调性,并且还要考虑横排及直排的对齐等等。经常看到有些人将 Logotype 设计说成是字体设计,也包括一些被尊崇为大师级的人物,我觉得这两者是不应当被混淆的。

这种畸形的教材,使得很多本来就不太懂的人误入歧途,而正是因为不懂才会去学习。从 Logotype 的角度接触到字体设计,当然首先就会去研究与 Logotype 关系更为密切的艺术字体,无论是从使用上还是设计上。

- 你曾谈到“日本电脑字体之所以比中国的好看,是因为它更具灵性”。那么你如何在你的设计中把握住汉字的灵性?一副字体,最首要的是什么?你如何确定它的架构,如何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统一它的特征与意蕴?

如前面所说,汉字的一笔一画,每一个形状都是文化的积淀。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就在不断的演化,因此,每一个时期,每一种字体,甚至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字,它们互相之间都有着复杂的关联。比如看到清朝刻本的字体,它可能是某一种形态,你可以看到这种字体下对每一个笔画的写法及形状是如何摆布的,但你并不知道它之所以是这样的究竟是为什么。若想知道这一点,就必须追溯到上一代的文化形态,比如宋朝刻本。

333333333333.png
“坚”字简化过程,基于 TypeLand 茶盐宋朝体

当把所有的内容都融汇贯通后,脑中就会展开一幅图谱,一个文字,从最初的形态,经过不断变化,直到当前的形态。就如古人讲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到那时,对于任意一种字体,你都将更容易领会到它的意韵,即灵性所在,而不是仅简单的停留在只研究其形的层面上。这对于设计一款具有灵性的字体必不可少。

- 书法上讲“字如其人”。汉隶唐楷、颠张狂素,文字能彰显书者的气质,体现书写时的即兴之感。如今,书法都化成了电脑字。作为一个字体设计师,你如何面对快消时代之中书法没落的现实?你如何用汉字的气场来感染业已麻木的民众?你如何用设计来激发民众对汉字的审美意识?

我前面所做的仪凤写经体就是这样。如今的楷体字体,大多是源自清代小楷,字形较为方正,笔画粗度适中,适用面很广,但并不好看。而其实楷体不仅仅只有这一种形式,从诞生之初,距今已有约 1500 年历史,各种风格无数,或圆滑,或张狂,或娴静,或拙朴……比如被大家所熟知的瘦金体就是一个很好的特例。

仪凤写经体来自唐代秘书省所抄写的佛经,文字或粗或细,长短不一,从其间的笔锋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书者当时奋笔的模样。为了让字体在当前计算机排版系统下更好的还原,我还特意对汉字都做了不等宽、高的设定,使其在横排及直排模式下呈现出更加自然的状态。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二款使用该特性的字体。

4444444444444.png

虽然只包含了区区 429 个单字,但该字体仍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因为我觉得它让人们找到了久违了的真正毛笔时代书写出的亲切感,以及对计算机字体新发展方向的期望。

国内字体设计现状

- 你做字已有 3 年,在这个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你可否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字体行业?你怎样看待中国字体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字体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所面临的挑战都有很多。首先比如对繁体字使用及直排的限制,我目前在排印的书籍中好像只见过有中华书局能出版这样的书,并且最近似乎又在讨论要进一步连英文的使用都进行限制,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向。在简体字中,国家也有对字形写法的限制,比如“宀”上面的点不能写成竖,“讠”下面的提左侧不能出头等等。我能理解国家是为了避免让小孩子写错及认错字而做出的此类规范,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学参”问题,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觉得简体字或者说简体字字体难看的主要根源就在于这里。

除此之外,市场问题也尤为严重,比如盗版。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以为字体本来就是应该可以免费使用的,如果向他们收费的话反倒会觉得莫名其妙。我不知道这种心理是怎么来的,虽然我们的法律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也不够健全,但字体作为一种产品,也是商品,如果使用的话就要付费这应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曾听人说过,日本企业,即使在计算机上安装试用版的软件时,也要求每台机器分别去软件官方网站上下载,而不是只要下载一次就拷贝到所有机器上安装。我觉得这不是只靠强制力就足够的,而是一种民众的自觉。

另外目前还有一些例如缺乏创意等这样的问题,甚至连艺术字体类,也有很多是模仿自日本的设计。我想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被改变的,不过最近也有一些事情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纽约字体艺术指导俱乐部(TDC)的全球巡回展先后在杭州和上海(预计)开展,虽然没有来北京;再比如方正的中文字体设计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今年(2011 年)就是第六届了,虽然评审的方向还是不尽如人意……但是既然选择了做这个行业,并且是以独立的身份,就有一种使命感在催促着自己。

- 作为一个设计师,终日与字为舞,潜心研究一笔一划,日复一日,有可能一套字体的成形需要数年之久。你认为从事字体设计的困难之处在于哪里?还需要怎样的努力与支持?

中文字体的字数庞大,即使是最少字的国家标准 GB2312 也含有 6763 个汉字,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对于中文字体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往往是分开的两个概念。相信即使是不懂字*作的朋友,也应该能明白这样庞大的字数所带来的工作量。

在这里,我觉得我有必要为大家澄清一个概念:有些人认为,中文字体的开发,只要制作几百个基本笔画,就可以用软件自动生成为一套完整的字体。但实际上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完全不可能实现。没错,我们的确有利用部件来拼字的方法,试想一下,“仆”字与“傲”字的左边同样为“亻”,理应可以使用同一个部件,但请注意,由于两个字笔画数的不同,导致其左侧“亻”的宽度也不相同,如果使用同一个部件,可能会有三种情况:一、以“仆”字中的作为标准,则“傲”字中的需要被被压窄;二、以“傲”字中的作为标准,则“仆”字中的需要被拉宽;三、取一个相对居中的宽度,则两字中均要分别调整。但是想必各位也会清楚,拉伸或压缩会使矢量轮廓变形,一般情况下,同一个部件的变形程度不宜超过 10%,而一些特殊时候还可能被控制在 5% 以内,这完全是为保证字体质量而作的限制。而上面的情况中,变形程度则显然超过了 10%。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通常一套字体的制作过程中,即使是“亻”这样简单的部件,也会至少准备三个以上,以适应不同宽度下的要求。

这仅仅是简单的左右结构汉字,如果是上下结构,或者包围结构还要更加麻烦。保守的来说,如果是宋体或者黑体这类较为方正的字体,拼接 GB2312 标准的 6763 个字大概需要 3000 个部件左右,而拼接 GB18030-2000 标准的 27533 个汉字,则需要多达近 10000 个部件的数量。对于其它类结构较为紧凑的字体,比如仿宋或者楷体,需要的部件数量还要更多。另外不要忘了,即使是用这种部件拼字的方法,每个字也是要分别手动进行调整的。

因此,中文字*作者们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着,无论字体好看与否,每一个文字,都是我们精心绘制出来的图案。无论如何,请大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我们,也包括国家,希望能够完善针对行业的相关政策及法律,这样中国字体设计才会越来越好。字体设计作为一个边缘产业,但却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媒体能够关注这个行业。

Digidea访谈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