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我的挚爱 设计是我表达情感的方式
- 2021-12-20
- 来源/作者: Ps123.Net / 佚名
- 3 次浏览
第一次对绘画产生神秘感的记忆大约是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大杂院里有一位业余油画家,儿时的我与他的孩子十分要好……每次在他家中近观挂在墙上的那些油画风景写生仅仅感受到由笔触构成的零乱色块, 而后退数步后我怯惊谔地发现那些杂乱的色块所表现的内容恰恰就是我身边所常见的房屋、街道和松花江边的小船......太神奇了!可惜的是,那个短暂而又久远的故事有些模糊了。
中学的时光是在哈尔滨第五十六中度过的,那个时代恰是*阶段的后期“懂事”早的同学和大人们都去“运动了”而我自己却陷入了*的“涂鸦艺术”阶段,深深沉醉在临摹“小人书”的初级阶段。那时为了买壹角贰分钱一本的工农兵画报,我必须把母亲给我到农学院领工资的车费节省下来,只好往返步行二十多公里路程。这也几乎是那个时代学画伙伴们所共有的宝贵经历。
在结束中学时代生活后的一九七二年,通过在机关工作的舅妈认识到了一个很有艺术天份的业余画家——颜树林老师,从此才告别了“涂鸦艺术”阶段。总算混到了绘画的圈子中,结识了很多画家及画友,这对我的艺术设计生涯起到了很关键性的铺垫作用。
在学习绘画的历程中,第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是经历近两年的苦练突然感悟成功的欣喜。在道理区电车街的一个大院中,有一群*的画友,在两位画家的带领下,取得了令我羡慕的成绩。特别是看到 王纯信 老师学生们的作品时,令我羡慕不已。也许正是这次强烈的刺激使我在几天的时间里绘画得到了突然的提高。也彻底的感悟到了绘画的基本要领。这段历程,至今仍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之中。
真正从事设计专业工作的时间是在七九年,我到哈印刷一厂装潢设计室的工作的那一段时间。但是,当时做一名设计师并不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标是做一名画家,而不是设计师。但当时的社会的就业方式还是国家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分配制,个人是无权力选择的。毕竟这种工作和我所喜欢的绘画较为接近。我也无奈的接受了这个事实。时过一年后,在青岛召开的包装装潢展览会上,令我大开眼界,这才领悟到装潢设计并不是二等艺术,在这个行业中有那么一大批有才华的设计师;特别是当时的设计室,集中了即有国外留学归来的学者、自学成材的专家、还有那个年代艺术院校毕业的精英;他们的设计作品对我热爱艺术设计产生了转变性的影响。
一九八三年我考入了哈尔滨轻工学院,这是我唯一的一次考大学的经历,在当时的许力戈老师的鼓励下我从自卑中找到了自信,并成为当时黑龙江*后第一批装潢专业的大学生,当时的学院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仅有的几排平房就是我们的教室、宿舍和食堂。出门就是一片泥泞的土地,通往教室与宿舍的那条用红砖铺设成的小路还是我们入校后的劳动成果。宿舍后那一大片种了很多土豆的田野、成群结队而又胆大忘为在校园中肆意横行的老鼠......这一切都刻骨铭心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就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艰苦条件集中了这批学习装潢艺术设计的学子们。在这样环境及学习氛围中我有兴接受到了著名艺术家们的指导;在这样环境及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都倾注着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也是我在艺术设计方面进步最快、取得成果最多的阶段。毕业留校后一直未离开艺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二十多年创作了大量艺术设计作品,其中包括:雕塑、装饰浮雕、装饰性壁画、产品包装、广告、书籍装帧、插图、室内外环境设计、摄影等。先后有数十件作品在国家、东三省地区及省市获奖;作品曾在《中国出版年鉴》、《中国设计年鉴》、《中国广告》、《中国包装》、《包装与装潢》、《室内设计与装修》等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各类作品数百件,出版专著《设计师的家》两部;编著《金属造型百科》、《铁艺家具》及参编《室内建筑师手册》一部。
收编与《中国设计年鉴》第二卷中的室内环境设计作品是我的代表作 。这个室内空间设计只所以能够表达我的情感,发挥设计者的水平,完全是由于设计者与客户都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合作的结果。可以坦率的说这个设计案例从始至终都是处于不断的设计、施工的调整之中。无论是空间的布局还是各界面的细部设计,包括选面料、灯具都是经过仔细斟酌控制在一个能表达特定空间情调的整体气氛范围之中。甚至室内的家具、灯具、艺术品等都是原创性的。这才能形成一个空间系统的完整的格调。在这样的条件下,它的相对成功也就成为了必然。
我的爱好并不广泛,范围仅仅的局限在文学、艺术方面。平时的活动除了看书就是上网,而上网主要是收集资料及看一些新闻等等。可以说我本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虫”,是一个当代的书呆子。我想我这类型的大学教师是有些“不合适宜”。但社会也必须有这类人。也需要这样的形形色色个性差别的人。
DDC传媒:你好!很高兴能在这次专访中与您交谈。你在创作中,对风格是如何定位的?
黄:风格的产生更多的是特定空间与时间的产物。它不应该是一个人终身追求某一风格的目标。在当今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之中尤其是这样。风格不应永远不变,而设计师个人的生命要在这个短暂的阶段表现更大的适应性和变化性。每个设计者追求风格差别性是构成艺术设计宏观多样性存在的基础条件。
DDC传媒:您对设计灵感怎么看?
黄:创作的灵感源于作者本身的修养。每个人对修养的认识都有所差别。我认为广泛涉取各门类知识是最重要的。因为仅仅有在某个行业的专业知识的深度会是不够的,它会影响到设计的创造性。专业设计知识的深与广实际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必要量化之。它是一个碗里与锅里的关系。锅里的东西多拉,碗里的东西就会自然多起来。灵感本身无定势,语言想表达它即费力又不讨好。在设计中谁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自己陷入一个无法突破的境界之中。其实设计者最可怕的是设计观念的僵化,这时可换一种思维方式或另一个角度或许才能产生突破。我们最大的设计障碍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把已掌握的知识变成了我们接受新知识的障碍。
DDC传媒:很多人认为设计与商业运作充满了矛盾,你认为呢?
黄:目前更多的设计单位正处于一个恶性循环的运作之中,大多的时候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要屈从客户的不合理要求而牺牲掉设计的科学原则,而操守过多的原则需损失经济利益。在这两难的困境之中,可能选择前者的为多。因为我们都知道“生存才是硬道理”。这是众多人常用的借口之一,但愿这种状况不在继续。
DDC传媒:在设计上,东西方的差别在哪里?
黄:我们的传统文化现有它的双面性因素。对我们的人格形成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是它悲剧的方面。从我们的设计领域来看有时要大动干戈要彻底革命。有时恰恰表现为温文尔雅和中庸。近代最缺少的是科学的学术态度与民主的学术精神。
DDC传媒:对目前设计高校专业状况的忧思
黄:设计是需要投入情感的,但表达情感的设计手段仍然是我们所学的各类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目前各大专院校环境、设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学生经扩招以后水平却大不如以前。特别是基础学科的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人们的心态更加急功近利。这反映在设计界的各个方面。
(以上稿件由任鸿伟协助整理)
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