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时代的版面设计
- 2021-12-30
- 来源/作者: ps.onegreen.org / 佚名
- 6 次浏览
一、报纸版面发展的四个阶段
自从中国近代出现报纸至今,版面设计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书版阶段、表意阶段、美化阶段、营销阶段。
中国最早的报纸版面形态模仿了当时书本的样式,正文直排,一通到底,既不分栏,也没有字体字号的变化。即便是新闻标题,也只是单列一行以示区别,字体字号与正文没有任何差别(见图1)。这一时期的报纸版面可以称之为“书版阶段”,它的特点是秩序排列,但看不出版面重点,还处在模仿书籍版式的阶段,没有形成报纸独特的设计规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报纸版面的设计开始有了变化。当时,最早在报界兴起革新之风的当属《时务日报》(1898*)与《时报》(1904*)。它们较早实行“报纸分为三层,俾阅者少省目力,句读加点,以清眉目。”各类新闻“皆有一定位置,使读者开卷即见”,新闻中“最紧要之事用大字,次者用中字,寻常新闻用小字”(见图2)。⑴《时务日报》和《时报》的革新,虽然最初被许多报纸认为是怪异之举,但随着读者的接受,很快流行起来。经过重新设计的报纸版面,层次更加清晰,阅读更加方便。最为重要的是,改革后的报纸版面,能够体现编辑意图,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内容的倾向性、对读者阅读的引导,能够通过版面设计体现出来,因此称之为“表意阶段”。
随着报业实践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报纸版面设计日臻成熟,版面元素日益丰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报纸版面设计进入“美化阶段”(见图3)。这一时期版面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对美化功能的强调,每版的栏数从8栏发展到12栏,长栏、转栏、破栏运用灵活,字体字号的变化更加繁复,标题与正文的组合方式越来越多,题花、框线、花线、照片等大量运用,版面不再是灰蒙蒙一片,而是变化多端、绚丽多彩了。至此,报纸版面设计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律,从技术发展为艺术。
对报纸版面营销功能的认识从20世纪初开始萌芽,但由于商业化报纸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就被社会变革打断,这一理念没能得到普遍认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报业日益繁荣,报业市场初步发育,报业竞争日趋激烈。受众从信息匮乏状态向信息相对丰裕状态转变,买方市场逐渐成型,读者对报纸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报纸版面设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重视读者导向、重视市场导向、重视通过版面设计的变化,促进报纸的销售,所以称之为“营销阶段”。在这个阶段,版面设计工作更加专门化、专业化,版面设计有从选稿、改稿等编辑业务链条中分离出来的倾向,许多报纸任命了版式总监等专司其职。
上述四个阶段的划分是粗线条的,后人对前人的版面思想总是有继承、有扬弃,后期的版面思想往往在早期即已萌芽。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版面功能不断丰富,版面设计不断完善。尤其是现阶段的版面设计,在市场营销理念的指导下更加重形式、重包装、重设计,出现许多新理念、新手法,值得认真梳理和总结。
二、方便读者阅读的设计
营销的核心思想是: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消费者,从而更有效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营销时代的版面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读者中心观念”。
现代读者的最大特点是生活节奏加快、读报时间缩短、对报纸的忠诚度降低。传播学先驱施拉姆曾提出过一个报业选择或然率公式:⑵
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报业选择的或然率
读者看报主要是获取信息,这要靠内容提供来满足,而版面设计的优势在于降低读者的“费力程度”,营销时代的版面设计应该处处贯彻“方便”原则,提高报纸的“易读性”。因此,有研究者提出,现代报纸设计的特点,概括起来只有4个字:简洁、易读。而简洁最终也是为了易读。⑶
在追求“方便”原则的过程中,“美化阶段”形成的一些版面设计理念、规范、惯例也悄悄发生改变。例如,在版面设计上颇有特色的《中华工商时报》编辑就提出:很多人对报纸设计的要求都基于一个错误的指令——美化,《中华工商时报》从创刊起就试图走出这个误区,让读者轻松阅读,减少装饰性元素。⑷
采用模块式编排,是提高版面“易读性”的重要途径。所谓模块式版面,就是文章呈四边形编排,全部独立成块,不与其他文章交叉。模块式版面方便阅读,读者视线比较集中、稳定,不必像阅读穿插式版面那样,还要随着文章绕来绕去。模块式版面中各类文章及栏目的位置相对固定,也便于读者查找。⑸在“美化阶段”流行的穿插式版面,将长文章散拼,改变了过去灰蒙蒙一大片文字,不“透气”的版式格局,曾被喻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但是模块式版面利用留白、厚题薄文、长文拆短等手段,解决了“透气”问题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报纸放弃了穿插式编排,改用模块式版面了。另外,像通线、断栏等版面形式,从美化的角度看会破坏版面的完整性,一向是版面设计之大忌,现在也已经逐渐改变。
文字横排是提高版面“易读性”的另一要诀。受书籍版式的影响,我国报纸版面很长时间采用直排文字,直到20世纪50年代,文字横排才开始逐渐推广,但是仍然有许多报纸设计版面时,直排、横排综合运用。甚至在很多老编辑看来,文字直排是报纸版面设计的中国特色,因为汉字既可以横排也可以直排,西方的拼音字母却不具备这个特点。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报纸做出明确规定,版面文字必须横排,包括新闻标题也要如此。文字横排也是尊重读者阅读习惯、方便读者的措施。因为从人体生理学角度看,人的眼球左右运动比上下运动省力、视界更宽,所以阅读效率比直看高,更便于读者阅读。⑹
图表化编排也能方便读者阅读。现代版面设计在运用图片、表格等版面元素时,不但有美化版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因为,读者对于图表只需要感性思维即可理解,而文字的理解则需要理性思维。
三、突出市场“卖点”的设计
市场销售水平直接决定了报纸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因此营销时代的版面设计,除了考虑读者取向外,也要重视市场取向。不少报纸也意识到这点,比如《申江服务导报》创刊之初确定版式风格时,就提出“跳出原先作为记者、编辑的思维定式,转而从销售的角度来研讨产品设计,以销售的需要来决定设计要素”。有人用一个字对创刊不久的《北京娱乐信报》版面风格进行评价,就是——卖。⑺对于销售市场来说,整订相对比较稳定,零售市场变化较大,影响了版面设计的风格。
根据零售市场特点,版面设计必须强调头版的冲击力。要想从报摊上密密麻麻摆放的众多报纸中“跳”出来,一下子吸引住读者,报纸头版一定要富于视觉冲击力。由于报纸在报摊上一般是对折摆放的,因此又特别注重上半版的视觉冲击力。《今日美国》的创办者努哈斯曾提出:“头版的上半页是一份报纸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是潜在读者第一眼就看到的地方。”有一次《今日美国》头版刊登篮球锦标赛消息时,配了一张漂亮的金发女啦啦队长的照片,但是上半版只看见她的头发和肩膀。努哈斯回到编辑部,指着报纸咆哮说:“下一次记住,你们要使用好的、清晰的照片时,所有穿着紧身毛衣的女孩,乳房都要摆在折线以上!”⑻20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的《北京青年报》,也在市场探索中发明了“三步五秒”理论,头版版面以大标题、大照片、粗线条对读者视觉形成刺激,让读者在经过报摊3步之远、5秒以内,就能够辨认出《北京青年报》,从而产生购买冲动(见图4)。
目前报纸品种越来越多,摆在报摊上往往只能露出报头以下1/4的版面,有些编辑开始思考如何增强左上1/4版的冲击力了。
封面化版面也是打开市场的设计手段。报纸只有头版,没有封面。头版设计也有许多规矩,比如为了保证信息量,规定最低新闻条数等。封面化设计是借用了杂志的包装理念,报纸的头版不以信息量取胜,主要承担吸引、诱导读者阅读的任务。较早采用封面化设计的当属北京《精品购物指南》,它的封面版一般是大幅明星照片,铜版纸彩色印刷,不但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对于追星族来说也是值得收藏的招贴画(见图5)。据了解,有时候报纸封面照片选择得好,报纸发行量可以提高几万份。封面化版式被不少报纸学习、借鉴,天津《每日新报》的头版不放新闻,只有大字标题和新闻图片,属于导读性质的封面(见图6)。还有报纸将封面和封底设计不同的图片,一个主打新闻、一个主打时尚,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
四、显示差异的设计
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报纸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把几种报纸遮住报头,仅从版式外观上几乎无法分辨。营销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和竞争者形成差异,既张扬自己的个性,也便于消费者识别、选择,长期坚持,还能打出品牌。越来越多的版面设计,贯彻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通过版式体现差异。在模块式版面成为潮流的情况下,《新民晚报》几十年不变地坚持穿插编排,形成特色,读者一眼就可以从众多报纸中挑出来。同样是模块式版面,《羊城晚报》2001年8月改版后取消中缝,由传统的8栏改为6栏,疏朗大方,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上海的《解放日报》与《文汇报》定位相似,内容也往往有雷同之处,版面都属于模块式,读者不易区别。2001年10月《文汇报》改版,报头横置居中,每个版面都辟出边上一栏,以框线或底纹加以区分,固定刊登各种信息集纳(见图7)。平心而论,这样的版面从美化的角度看未必恰当,限制了版面格局的变化,有时为了配合版式,不得不在内容上削足适履。但是,通过这样的版式设计,《文汇报》一下子就与《解放日报》从外观上拉开了差距,具有鲜明的版面个性。
通过报型体现差异。杭州《都市快报》最先推出了四开加长的报型,增加了半个通栏的长度(见图8)。虽然从美化角度看,这种报型更接近黄金分割比例;从读者取向看,这种报型比较适合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翻阅;从市场取向看,这种报型能增加广告刊登面积等等,但最核心的优势,还是通过报型的变化,使《都市快报》和其他报纸相比具有外观上的差异,带给读者不同的观感。实践证明,特殊的报型确实成为《都市快报》被市场接受的重要原因。2001年,上海《新闻晚报》改版后,在对开报型的基础上,宽度缩短6厘米,成为一份“瘦报”,上市后引起读者的好奇,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不久,《北京青年报》、《新闻午报》等也纷纷改成“瘦”,成为潮流。
通过色彩体现差异。彩色印刷设备的普及,使报纸版面更加绚烂多彩。版面色彩除了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也被用来与竞争者形成差异。如《解放日报》头版以海蓝色为主调,报头线是蓝的,标题区色块也以蓝色为主,体现了报纸庄重、理性的特色。《都市快报》的头版则以橘黄为基本色,显得温暖。除了在版面用色的差异化,也有报纸以彩色纸印刷来体现差异。2001*的《经济观察报》采用了橙色新闻纸印刷,在清一色的白色新闻纸中脱颖而出。同时,白色新闻纸在出售过程中很容易被晒黄,读者观感不好,橙色新闻纸则弥补了这一缺陷。
五、需要避免的误区
营销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流派,并向着成熟与完善发展。但是,对于版面设计的营销功能没有正确的理解,也容易陷入误区。
1.内容为王,版式永远是第二位的。营销时代的产品,十分注重形象包装。但是,报业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内容为王”,读者选择一份报纸,首先是看内容的优劣,其次才是形式高下。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版式几十年不变,甚至长期不用彩色印刷,头版不放大照片,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权威地位。因此,绝不能只顾“包装”,而忽视新闻内容的创新。在报业竞争中,出现了不少舍本逐末的例子。比如,杭州一些报纸发现《都市快报》发展迅速,没有认真研究自己如何在内容上超过对手,却在报型上动了太多脑筋。《都市快报》比一般的报纸长出5厘米,有的报纸就比《都市快报》再长1厘米。但是,这种缺乏内容提升的新异“包装”,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
2.考虑营销功能的同时,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营销时代的版面设计固然求新求变,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心理。有些报纸片面强调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一味用大标题、粗线条、大照片,冲击力固然强了,但读者感到报纸内容缩水,可看的东西不多,而且,翻完报纸后两手染有油墨,效果适得其反。
3.警惕过度商业化对版面的破坏。营销时代,商业力量对版面设计的影响在逐步增加,必须警惕过度商业化对版面设计规范的破坏。20世纪初期,我国商业化报纸开始兴起,版面设计也受到影响。当时报纸头版不刊登新闻,全部是广告,广告多时甚至把新闻挤到七、八版后。另外,广告在新闻版里随意穿插,经常在一则新闻中间塞进一块广告,还流行“三面靠水”、“四面靠水”(指广告与新闻相邻,邻得越多,广告价钱越贵)的版式,使版面显得破碎、凌乱,读者阅读不便。现在,类似的版式在某些报纸也时有所见。历史教训,应当汲取,在探索版面营销功能的过程中,应当防止过度商业化对版面规律与规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