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海报设计学摄影(下)
- 2022-05-28
- 来源/作者: 网上收集 / 佚名
- 9 次浏览
电影海报 设计伴随着 电影 而生,在过去电影海报是吸引观众入场最重要方式之一。一般大众应该没想到在这时 摄影 的发展已经一百多年,但是电影摄影类的海报却才横跨一甲子时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搭上时光机回到过去,一探摄影 海报 的 历史 源流,在这趟旅程中,我们无法改写历史,但或许可以改变现代。
印刷术让海报发展逐渐普及
在十九世纪以来,欧洲主要的广告形式是张贴海报,不过随着工业革命,诞生新的经济体系,市场日益繁荣,促成广告和印刷业的发展。在十九世纪以前,海报是以文字为主,直到中期因印刷术改革,图像的海报逐渐成为主流。普罗大众也渐渐习惯这种新的广告形式,从这里开始可以发现海报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有了密切的关系。
▲被后人尊称为现代海报之父的Jules Cheret,开创出首张彩色印刷海报,并绘制了史上第一张电影海报Pantomines Lumineuses。
30年代-电影的黄金年代
这时期电影迈入了全新的纪元,有声电影的出现,让观赏电影的人口因而激增,歌舞片成为全新类型的电影,同一个时期摄影终于出现在海报上,最早把摄影运用与海报设计是瑞士人Herbert matter,他在瑞士替国家旅游局专门设计旅游海报,因为着迷于摄影,在1930年设计出一系列由摄影与字体组合而成的海报,条条大路通瑞士(All roads lead to SWITZERLAND),成为30年代最杰出的海报之一,matter也成为将摄影应用在平面广告上的最重大贡献者。不过,在30年代的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量欧洲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纷纷移民到美国,成为史无前例的移民潮。matter也因为欧洲动乱移民到美国,而成为美国重要的设计师之一。
▲All roads lead to SWITZERLAND,最早的摄影类海报。(图片取自Boston Public Library)
40年代-动荡不安的乱世
历史上的空前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人们在战场中伤亡,原本娱乐性质的电影沦为政治宣传工具,也成为人们暂时忘却现实的乌托邦,大批艺术家投身于政治宣传海报,工业配合战争而转为军工生产,企业忙于生产支持战争的产品,消费市场相对低迷,战时物质生活大大缺乏。让许多电影制片厂不得不节省纸张来印刷电影海报,甚至还有一些公司将电影海报印在旧的战争地图背面。
▲1942年上映的北非谍影,设计师Bill Gold。因为摄影图片的印刷和分色耗时,细节部份还不够理想,所以手绘海报仍是当时的主流。
50年代-浮华新时代的开端
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战后世界最强大经济国,战后重建的市场需求,因而催生广告公司的成立。接着在1946年,安塞尔-亚当斯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摄影艺术系,让摄影教育在50年代的普及开来,通过教学培养新一代的摄影师。这可以说是摄影界的美好时代,不过却是电影真正的灾难期,原因就是电视机的出现,让电影院流失大量的观众。
为了拉大与电视的差异,电影工业痛定思痛,技术上的革新为宽银幕与3D电影,有趣的是3D电影因为设备不好操作,不仅摄影光圈要缩小,在拍摄期间需要用掉大量灯光,拍摄现场炙热难熬,就某方面来说,也是演员的灾难~在内容上的改革走向专门类型化电影,并针对市场上不同年龄层的观影族群拍片。另外,也兴起成人电影和艺术片,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内容开始多元化起来。
▲电影-桂河大桥,摄影图片渐渐普及,但受限于当时印刷技术,无法做太多层次的颜色。
▲50年代的3D电影海报。
[NextPage]
60年代-反判的摇滚新浪潮
反战、嬉皮、叛逆等反传统的思想蔓延在国际间,性和暴力的主题开始出现在电影海报上,而摄影海报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最大的突破是照相制版技术的完善。所谓照相制版就是可以利用摄影方式随意自由的放大缩小字体与图片,节省时间与成本,早先因为技术条件与细节不尽人意,大部份印刷公司宁愿使用旧式制版方式,让摄影制版无法完全取代旧式制版印刷技术,因此海报还无法完全大量生产。美国印刷公司在此时期还在使用五百年前金属字体排版方法,显然相当落后,和同时期的高速发展的科技完全不成比例。一直到60年代末期,旧式的制版方式才完全由摄影制版取代。另外,在这个时期的照片是使用黑白手工上色,或是简单的挖剪背景做并贴,颜色上还无法做太多变化,所以几乎是单色或二三种套色。
▲希区考克的惊魂记,切割的图形代表剧中角色分裂的人格,由saul bass设计,是知名的电
影片头和商标设计师。
▲电影日落黄沙,由Bill Gold拍摄,开创了电影海报中人物逆光的夸张剪影手法。
70年代-超级娱乐巨片的诞生
虽然电影工业在50年代开始努力转型,但仍难敌电视的威力,观众大量流失的事实,让很多戏院接连关门倒闭。大制片厂的式微,在渡过悲伤的60年 代,直至70年代的中期震憾性的改变到来,三部创下惊人票房的传奇电影-教父、大白鲨、星际大战,在短短几周就把成本全部回收。脑筋动得快的商人,也不再 局限于票房收入,外围商品的开始销售,让电影工业因这可观的外围利润开始蓬勃发展。从这时期电影开始有“开放性结局”,在电影结尾预留伏笔,续集电影因而 产生。
▲超人第一集电影,已有摄影图片合成去背的概念,但画面乃略显生硬。
80年代-新技术的挑战
80年代最巨大的革命工具出现,为计算机的诞生。我觉得这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是喷枪绘画与摄影的结合,在计算机绘图还未成为显学之前,喷画一直 占有一定地位,但喷画在20世纪初期是用来修饰摄影照片的,增加其对比性、鲜明度,到后期才有应用在电影海报的照片上,创造不可思议的场景。喷画和摄影的 结合,在80年代前期的科幻片海报达到颠峰期,这类海报一直到计算机绘图成熟才逐渐式微,在现今喷画已经变成纯插画式的形式。
▲摄影和喷画的结合,出自画家John Alvin的作品。
▲金凯瑞主演的王牌威龙,海报上除他本人的照片,其余全用画出来的。
(不管是未来的摄影、电影或电影海报,你有什么想象呢?)
近代-图像难辩真假的年代
现今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已经让摄影在硬件方面达到如虎添翼的地步。网络成为电影的新型营销媒介,电影海报的分工走向趋于复杂与细致化,各 式各样的海报如排山倒海而来,有促销版海报、国际版海报…等。甚至拥有大成本的强
片,还能在戏院看到系列化人物型海报,而促销版海报是电影是在开拍当中就 先展开宣传的一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筹募电影的拍摄资金。▲现今海报的系列化形成的大规模视觉优势,可使主题和人物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度动和静的表现,提高了传播力度,Ignition Print设计。
所有的时代性的影响都是结构性的改变
走笔至此,电影海报设计的表现手法逐步多元化,我想实现电影哈利波特中的情节,让照片动起来,或者是做出会随温度而改变的海报,应该不会是“不 切实际”的幻想。感到幸运的是活在这个创意狂飙的世代,但同时也因快速的节奏步调常让人无法静下心思考,回头看每个年代的交会时期,并且对上一个时代的风 格进行审视,企图想象下一个世纪的风格是什么?!在看完这堆庞大的史料,我想这是我们目前所能做的吧!
▲随着温度而改变图案的海报。Design By Costas Voyatzis( 图片转自yat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