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打造玉石质感
教程是王敬的PS质感系列教程,飞特已经有了其他的质感教程,但是这一个玉石质感的没有,我把这个发布过来,这样就比较完整了,我们先看看最终效果图 下面是具体的制作步骤:首先制作出玉佩的形状。 添加图层样式,“斜面与浮雕”选项。

《玩转RAW格式》―基础篇
一、什么是RAW文件?RAW文件主要是一种记录了数码相机传感器的原始信息,同时伴随着一些由相机所产生的一些元数据(metadata,诸如IS0的设置、快门速度、光圈值、白平衡等)的文件。不同的相机制造商会采用各种不同的编码方式来记录raw数据,进行不同方式的压缩,个别还甚至对raw数据进行加密。所以,不同的制造商对各自的raw文件采用不同的文件扩展名,如Canon的.CRW、Minolta的.MRW,Nikon的.NEF,Olympus的.ORF等,不过其原理和所提供的作用功能都是大同小异的。二、为何要选择RAW格式?答案是非常简单的,我们来看一下在绝大部分数码相机内部,拍摄JPG的话,其生成过程是怎样的。从CCD/CMOS得到原始Raw数据后,把之前设置好的各项参数,如sRGB或是Adobe RGB的色彩空间、锐化值、白平衡、对比度、降噪等,更多的是再加上一条强S形的曲线(提亮亮部、压暗暗部)进行变换(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因为CCD/CMOS捕获光子能量是基于一种线性Gamma(Gamma 1.0),可是人眼对光的感觉的却是非线性的,如果不进行这个操作的话,图像是暗得没法看的。并且不清楚原因的人看了后绝对不会去买数码相机,厂商恐怕要倒闭了),得到变换后的图像,再按照你所设定的JPEG质量(诸如SHQ、HQ、M、S)进行压缩,得到JPG文件。而拍摄RAW格式的话,机身上的所有设置除了ISO、快门、光圈、焦距之外,其它设定一律对RAW文件不起作用,因为上述的色彩空间、锐化值、白平衡、对比度、降噪等的所有操作必须在转换Raw时才指定,一切都由你自己控制。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拍JPG就像是自己拍照,然后拿给相机制造商的打片手来帮你出片;而拍RAW格式则是自己拍照、自己冲洗底片、自己出片。(看看为什么Olympus Studio中把英文版的“Raw Development”翻译成中文版的“Raw显像”就知道了)也许有很多人对后期的处理(或是对PS)嗤之以鼻,觉得前期拍摄时相机后面的脑袋是最重要的。没错,对于这一点,本人也十分赞同。可是,既然有前期那种认真对待摄影的精神,为什么就不能把这种态度用后期制作上去呢?以前我们一直埋怨拍的片子被冲印店的打片手糟蹋,于是转向拍翻转,算是让自己有了更大部分的操控权。现在到了数码,从头到尾都可以让自己完全控制,又为何要将其拒之千里之外呢?况且,更是由于数码的原因,假设后期出片(这里指的不是PS,而是相当于底片显影的过程)不认真处理的话,前期付出的努力再多也可能没法弄出真正质量高的片子。三、关于传感器主流的数码相机传感器,主要有CCD、CMOS和Foveon X3。对于Foveon X3的工作方式,可自行到Foveon的主页上去查阅,这里主要只简单地讲一下CCD/ CMOS的工作方式,对我们使用raw就已经足够了。数码相机传感器是由横竖两个方向密集排列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组成的一个二维矩阵,常见的有如下图示的Bayer模式的排列方式,每个CCD就对应一个像素。其中R感应红光、G感应绿光、B感应蓝光,而在Bayer模式中G是R和B的两倍(因为我们的眼睛对绿色更敏感)图1在矩阵内的每个CCD或CMOS只是用来感受光子的能量,因应进入光线的强度而产生对应比例的电荷,然后将这些电荷信息汇集并经过放大,储存起来。而应当知道的是,raw纪录的只是每个像素位置的电荷值,它是没有记录任何的颜色信息的。所以CCD是“色盲”的,也就是说:RAW文件只是灰度文件而已!我们可以这样去想象一下充满电荷的CCD/CMOS,就像下图一样:图2因此任何一个RAW Converter(如Photoshop的Camera RAW Plugin,Bibble、Phrase One C1 Pro、RawShooter essentials 2005,各厂商自带的Raw转换软件等)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像素所记录的亮度信息转换成为肉眼所能看见的颜色信息,至于不同的制造商是如何排列传感器矩阵上的RGB或CMY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去关心,只要所使用的软件能够支持你的数码相机,就说明他已经了解这个问题,知道该怎么去诠释和处理每个像素上的亮度值。由于现在的CCD/CMOS与Foveon X3的原理不一样,所以对于CCD/CMOS而言,要获得一个像素上的颜色值,必须从邻近的像素中获取信息来进行一种叫做“反马赛克”的运算(Foveon X3可不需要这样),从而得到该位置的颜色值。当然,除此之外,RAW Converter所控制的事情还有下面的这些,而这些也是我们在操作Raw的时候一定得知道的原理。●白平衡――我们的眼睛能够自动的适应不同的环境光线,把最亮的地方解释成白色,其他的颜色依序地去解释。可是传感器却没有人眼的这种功能,它必须知道到底多亮才是白色,因此我们需要设定白平衡来告诉它。在使用Raw拍摄的时候,传感器纪录的只是每个像素的亮度值,白平衡是作为元数据(metadata)记录的,用以在后期RAW Converter转换的时候用的。也就相当于一个起点,也可以理解成在转换函数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参数,少了它,其它的颜色就没办法解释。之前小革命好像有篇文章关于拍摄时白平衡不管设置与否,都可以在后期还原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在理论上是绝对肯定的,为什么说是在“理论上”?从上面的论述就可以知道,白平衡的设置只是在后期转换时才参与。所以即使拍摄时没有设置正确的白平衡,只要在后期转换时能够输入当时场景的正确的色温值的话,绝对是可以还原出原来的色彩的。可问题就是,有多少人能够在转换时准确的记起当时的色温值。除非在图片中有一处纯白色的参照物,用白平衡吸管吸取该处的颜色就可以正确设置了。这里其实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值得去尝试的技巧:拍摄照片时,在构图里放置一个白色物(如白纸,但注意要在不影响构图的地方,也不能太大面积影响曝光读数,并且要让其充分受到现场光线的照射),把它也拍进去。后期转换时候用白平衡吸管吸取这个白色物就可以了,然后把白色物这部分裁掉。可是,对于拍JPG的话,可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拍摄后,就由相机在内部处理转换成JPG,也就是说它必须要用到色温值进行运算。如果这之前没有设定好白平衡的话,那肯定是要偏色的。●色彩演绎――假如你问一千个人哪种颜色是红色,可能你会得到一千种不同的红色。同样的道理,对于CCD/CMOS而言,它不知道究竟什么才算是红色、蓝色、绿色。因此,我们在转换RAW文件时,必须指定红色、蓝色、绿色的定义,也即色彩空间(Color space),不同的数码相机本身就内置了不同的Color space,如sRGB,AdobeRGB等。对于这点,我的理解是,拍摄RAW格式的话,相机里面设置sRGB或者是Adobe RGB都是废的,因为是在转换时才将RGB的定义(即目标Color Space,转换后的文件的Color Space)告诉RAW Converter,因此在转换RAW文件时都会有一个Color space的选项,是你必须指定这个目标Color Space的。所以,如果我们是拍摄RAW格式的话,不要再问到底要设置成sRGB或者是AdobeRGB了,喜欢的话,甚至可以转成ProPhoto RGB也可以!拍JPG的话恐怕对图像质量的追求也不是很高,所以就用sRGB算了。●Gamma 校正――首先你应该先知道什么是Gamma,相关的资料可以自己上网搜索一下。数码RAW格式的拍摄是采用线性的gamma (即gamma 1.0),可是人的眼睛对光的感应曲线却是一“非线性”的曲线。所以RAW Converter会在转换时都会应用一条Gamma曲线到Raw数据上(简单的理解,就是相当于对原始数据进行一个f(x)的变换,并且注意,f(x)并不是一次的线性函数),来产生更加接近人眼感应的色调。●降噪、抗锯齿和锐化――当图像细节刚好落在CCD矩阵中的单位像素上,或者假设落在了一个R-感光像素和B-感光像素上时,问题就出现了。该细节处的真正的颜色光靠“反马赛克”运算是很难准确地还原出来,也就是说细节会有所丢失。因此,大部分的RAW Converter都会在转换的时候进行一系列诸如边缘检测、抗锯齿、降噪以及锐化等操作。而由于不同软件所采用的算法未必相同,因此使用不同的RAW Converter出来的片的细节也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此。哎,打了那么多的字,真的好累了。其实关于Raw要说的还有太多太多,我在做笔记的时候是直接把原文(英文,全书254页,关于Raw的内容就100多页)摘录下来的,所以在写这篇文章时一边看着英文一边思考来写的,甚是痛苦。虽然,如果能够明白Raw相机内部的工髟理的话,以前的所有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但也许对大多数阅读这篇文章的人来说,关键是要知道怎么用好(转换好)Raw,所以原理的东西不再多讲(涉及较多的数学原理)。假如以后有精力的话再写一篇:[老狐教程]之《玩转RAW格式》――软件篇,专门介绍Camera Raw 2.4。最后,把大家必须知道的关键性的东西列出来(以Camera Raw 2.4 for Photoshop CS Plugin 为例):图41、任何的操作,能够用Camera Raw进行的,都不要留到转换后到PS中去操作。这里的原因我只简单地说:转换前和转换后的操作有根本性的区别,转换前的各种操作,实际上是在定义一系列的参数(如色彩空间、锐化值、白平衡、对比度、降噪等),然后交给转换函数(其实就是Dcraw,一个开源软件,Dave Coffin。他有多厉害,看看下面这些RAW Converter软件,都是基于Dcraw:Adobe Photoshop、Bibble、BreezeBrowser、Conceiva Lightbox、 cPicture、dcRAW-X、Directory Opus Plugin、dpMagicGraphicConverter by Thorsten Lemke、IrfanView、IRIS image processor for astronomers、Lightbox、 Photo Companion、Photo Jockey、PhotoReviewer、PolyView、PowerShovel-II、 RawDrop、RawView、SharpRaw by Duane DeSieno、SilverFast DCPro、ViewIt、 Viewer n5、VueScan)进行运算,生成目标像素的颜色信息。相当于一个f(x),f(色彩空间的定义,锐化值,白平衡,对比度降噪)= 目标像素的颜色,只要这个颜色值不超出目标色彩空间的色域,它就是有效的颜色信息。但如果是转换到较小的色域中,是会出现部分颜色被裁掉(即目标像素的颜色超出了色彩空间(如把一副包含颜色信息相当丰富的图像转换到sRGB的Color space时)。可是在图像已经转换(显影)后,再到PS中操作的话,如Level、Curve,Hue/Saturation等,都是基于目前已有的像素颜色值进行操作,而且是非线性的操作,必然会造成不可逆的信息损失。举个例,一个非线性的转换f(x)=x^2(x的平方),x=3或x=-3,得到的结果都是9,必然有颜色信息被压缩。又如,Camera Raw 2.4中所提供的Exposure、Shadows所提供的作用相当于PS中Level里面的White Point和Black Point,那么假设我们把亮度值为245的点设为白点(255),在Level中的结果是从245到255两度的点全部变成白色,这好像问题不大。可是最致命的就是,原来从0到245之间的点都被拉伸成0到255,那中间没有的颜色信息从何而来?那些就是“捏造”出来的颜色,采用插值的算法算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应用完Level后再看一下直方图会看到中间有很多不连续的断线(这里我不上图说明了,如果对PS的Level相当熟悉的话,应该能理解)。可是,如果在Camera Raw中设定Exposure有什么不一样呢?在Camera Raw中实际上只是给定了一个参数值,让函数去把所有的像素重新计算,因此得到的是有效的像素颜色信息。2、关于锐化的问题,是用软件(Camera Raw 2.4)自带的锐化功能好还是PS中的Unsharp Mask好?答案绝对是软件(Camera Raw 2.4)自带的锐化功能。……在图像中,边缘是由灰度级和相邻域点不同的像素点构成的。因而,若想强化边缘,就应该突出相邻点间的灰度级的变化……(《Delphi 数字图像处理高级应用》刘骏),也就是说,锐化的算法,一般是通过对灰度值进行运算的。那么,不用解释,你也知道PS中的是对以转换后的像素值(已有的像素基础上)进行操作。软件自带的锐化功能由有何不同呢?先说锐化过程:像素灰度化-->边缘检测-->灰度强化-->还原出R、G、B分量而像素灰度化的几种方法:1)求出每一个像素点的R、G、B的平均值,然后把这个平均值赋给该像素点的R、G、B三个分量2)求出每一个像素点的R、G、B三个分量的最大值,然后把这个最大值赋给该像素点的R、G、B三个分量3)根据YUV的颜色空间,Y分量的物理含义就是量度,它包含了灰度图的所有信息。而Y=0.299R+0.578G+0.114B上面几种方法,不管RAW Converter采用的是哪一种(甚至是其它的),从灰度的raw数据直接进行边缘检测,与现将转换后的像素的R、G、B变成灰度在检测,你认为那种效果好呢?B R U C E F R A S E R在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留下余地到PS中Unsharp Mask(认为Camera Raw 2.4的选项少,只有Sharpness一个。而Unsharp Mask有Amount、Radius、Threshold,余地较大)。就这一问题,我做过多次尝试,从一副饱含细节图像,经过Camera Raw 2.4锐化后所看到的细节,用Unsharp Mask不管Amount、Radius、Threshold怎么调都出不来那种效果,要么就锐化过渡(有些细节就是看不到)。在这里也教一个Photoshop做锐化的Trick:把图像转成Lab模式,在对L通道进行Unsharp Mask,再转回RGB模式,效果比直接对图像进行Unsharp Mask好。3、如果只要800X600的片上网交流,把2240 X 1680(甚至更大)的图片Resize到800X600,原图是否需要先锐化呢?缩小以后不是什么都一样吗?错!实践证明,先用RAW Converter锐化后再Resize,能看到的细节还是能看到。不做锐化的话是绝对看得出区别的!信不信由你!4、拿到外面出片的话选Adobe RGB(在RAW Converter里,不是相机里!),上网交流的话选sRGB,不要先选了Adobe RGB进行转换后,去到PS里面再转成sRGB!但如果希望转换后作进一步处理,如加框或加签名等,就先选了Adobe RGB进行转换去到PS里面再转成sRGB。5、Depth和第4点一样。拿到外面出片的话选16 bits/channel,上网交流的话选8 bits/channel,不要先选了16 bits/channel进行转换后,去到PS里面再转成8 bits/channel!但如果希望转换后作进一步处理,如加框或加签名等,就先选了16 bits/channel进行转换去到PS里面再转成8 bits/channel(但如果你想用一大堆的滤镜对图片进行操作的话,还是直接用8 bits/channel吧,因为PS中很多滤镜在16 bits/channel下不能用)。6、如果打算出小图上网交流,在Camera Raw 2.4中的Size尽可能选最小的直接出(对于正方形的CCD/CMOS像素),不要出原大在PS中Resize缩小!对于Fuji SuperCCD(六角形的)则相反,尽量出大的在PS中Resize缩小。(B R U C E F R A S E R说的)7、Camera Raw 2.4中的Exposure宁减勿加,减的话能恢复更多高光区细节,加得太大的话很容易在阴影区产生噪点。8、Camera Raw 2.4中的Brightness相当于PS Level中的midtone――中灰度;Contrast相当于Curve;Saturation有点类似于Hue/Saturation。其中各项的调整所产生的结果如下图:图3

Macromedia Fireworks MX的新特性二
参考材料:Fireworks MX Help“一个舒适的、直观的工作环境使得Macromedia Fireworks MX成为一个容易学习和快速使用的理想工具 ”Macromedia如是说,“它的新界面组织的更好更合理,同时也和其他Macromedia MX Studio的成员相一致。”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究竟有哪些方面是经过改善了的。 增强的面版管理 改进了的可伸缩的面版,当你需要使用时可以将它显示出来,不需要时隐藏起来只显示面版的标题。另外你也可以随意配置面版的组合方式,在需要的时候将他们显示或隐藏起来。这个特性显然是所有MX软件共有的。属性面版 属性面版(Properties Panel)会随着当前对象的不同而显示出相关的参数供使用者调节,而不是象以前的版本一样需要根据当前的状态吊出相关的面版来设置参数。非模态的位图和矢量编辑 存在于上一版本的位图编辑模式和矢量编辑模式的切换已经不会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当你选择一个对象或工具时软件会自动判断相应的编辑模式并且切换过去。我试了一下,如果你在矢量编辑模式下选择位图编辑工具的话,鼠标会变成一个“叉”的图标,提示你不可用,反之宜然。工具面版 新的工具面版(Tools Panel)将不同类型的工具分开排列,分别有选择工具(Select)、位图工具(Bitmap)、矢量工具(Vector)、网络工具(Web)、颜色工具(Colors)、视图工具(View),这样更方便用户选择恰当的工具来使用。快速输出按钮 可以将已经创作好的图形输出为其他各种格式,甚至包括了一些Adobe公司和微软的网络制作产品的格式,或者快速启动另外的Macromedia软件来帮助创作,在菜单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三剑客之外,Freehand和Director的MX版本也即将推出。屏幕上文字 这是一个从Photoshop 6.0学习过来的文字编辑方式,它省确了以前的文字编辑器(Text Editor),支持直接在屏幕上输入文字,以前所有和文字相关的修改选项都被放在属性面版里来调整。量化的缩放工具 在文件文件底部显示具体的被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个功能好象以前的版本就有?) Windows XP和Macintosh OS X支持 支持最新的Windows XP和Macintosh OS X操作系统。 XHTML输出 可以输出最新的XHTML代码供Dreamweaver MX使用。 回答面版 MX系列软件中的新面版,其实就是一个联机支持的功能,只要你连上网就可以方便的在Macromedia的网站上寻找相关的资料和最新的文档。(提供了几个链接而已,难道我自己不会找?)拼写检查器 和Word相类似的功能,好象用处不大,特别对于中文来说根本没用。 夸平台字体共享 当你把图片传给其他小组成员或客户使用时,无需再担心因为字体而不能正确显示的问题,这到是个不错的新功能。

猴年画猴:CD11绘制小猴头像(3)
9.在工具栏中选择“贝塞尔工具”,绘制出小猴大致形状,当绘制到最后鼠标指针显示为一个斜箭头时就是说明可以将对象封闭起来。(注意,这时只是直线型的。) 10.再选择“形状工具”,在需要变为曲线的线段中间点击一下,然后在“属性栏”的“编辑曲线、多边形和封套”中单击一下“转换直线为曲线”,这时在这条线段上就会出线两个调整节点,用鼠标拖动这条线段或是拖动调整节点则可以对这条线段进行调整,最后调整出一个小猴头的大致形状,并填充黑色做底。 (提示:点击添加节点或删除节点可以在线段上增加或删去节点。) 11.还是利用“贝塞尔工具”和“形状工具”绘制并调节小猴的头发部分,最后填色颜色。 12.再绘制并调整出脸部分 ,填充上色。其实这里的颜色根据个人爱好所定,并没有什么严格要求。
最新发布

拍摄炫目剪影照片的简单步骤
难度:中级 必备条件:绝少不了的明亮光源! 要透过镜头展现出戏剧化的效果,剪影未尝不是一种非常棒的表现方式。在照片中,注入与整体画面大相径庭、省去细节的对象,可能会造成别有韵味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人们或许会从中体会到美轮美奂、神秘悠远的意境,甚至在某些画面表现出的惊魂一幕,令人胆战心惊、心有余悸。 今天,我向大家提供几个小小的建议,记住它们,下次拍摄剪影时依此而行,应该会有裨益。此外,文中还提供了一些令人惊艳的现实剪影拍摄,我将引领大家探究各自的相机设置秘诀,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仔细选择被摄对象 在考虑技术细节和相机设置前,你需要先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思考一下选择对象。这会是一个比较棘手的事情,因为要恰如其分地做出选择,你多少需要点经验。你会希望对象相对简单,并且在二维层面上表现出与周围环境迥然不同的外形。剪影拍摄的自然韵味意味着,你将剥除对象的所有繁枝细节,并使对象与周围环境混为一体,几乎体现不出任何景深之感。 期间需要当心的是,对象决不要呆板一块,亦或让讨厌的建筑或简单的雕塑物挡住。此外,如果拍摄画面中有多个人,也要当心。要是剪影重叠部分太多,则会给人混乱不堪、模糊不清之感。拍摄中,应力求各个对象就算从个体对象的角度来看,也是轮廓分明、清晰可见的。 你通常会见到的一个拍摄题材是“亲吻剪影”,其中两个人互拥在一起,亲吻对方,但由于他(她)们的脸过度重叠,使得最终的拍摄结果显得有点诡异。 正如你在上面照片中看到的,尽管图像整体看起来还不错,但如果关注剪影中脸部重叠的部分,多少有点混乱不安的意味。要是打算模仿这样的拍摄,就尽量要 “恰逢”亲吻前后,脸部还没有接触的情况下,从而获得更好的表现效果。记住,并不只是对人物剪影需要如此,对于摄影作品中有重叠趋势的任意两个对象,该原理同样适用。 照明

如何打造完美的人像摄影姿势
拍出完美人像摄影作品的关键之处在于了解如何指导模特摆放姿势。这篇教程中我们会告诉大家一些指导模特摆放姿势的小技巧,运用这些技巧可以拍出好的人像照片。 步骤1:基本姿势 对任何一幅成功的人像摄影作品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模特的姿势和表情。摄影师的工作就是让模特理解在作品中需要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姿势和光线都很好的照片,但是模特的脸上却传递出错误的信息,这会完全毁掉一幅作品。 姿势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在画面中创造出富有动感的线条和元素。知道如何让模特表现出这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模特不会知道需要摆出什么样的姿势、如何摆放双手或者需要做什么样的表情——这都是摄影师的工作。这篇教程会介绍一些获得完美姿势的非常有用的小技巧。 步骤2:脚的摆放 对任何一幅人像摄影作品来说,双脚都是第一位的。模特站立的姿势会决定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是否舒适,以及他们的姿势是否自然。让模特僵硬地站在相机前是不会拍出好照片的。 很多时候,后脚应该和照相机成90度夹角指向一侧,同时前脚则指向照相机方向。这样的姿势会使模特略微倾斜身体,从而显得更瘦一些,这是一种很好的站姿。双脚平行站在相机前的姿势显得生硬且粗鲁,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姿势不受欢迎。步骤3:注意腿和臀部 人们常说:“如果可以把腿弯起来,就把它弯起来吧。”试着放松一条腿,看看膝盖和踝关节自然弯曲所展现出来的效果。当模特把身体重心放在前腿上时,臀部会自然的向后翘起。有些人喜欢这种风格的照片,但大多数人会把重心放在后一条腿上,这样可以把臀部收起来。 步骤4:注意双手 双手可能是最难处理的部分。双手可以用来展现模特的风采以及给姿势增添活力。这就是说,摄影师必须确保他们不会在照片中过于显眼。记住,必须始终令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模特的脸上,所以要确保双手不会过多地暴露在主光下,因为这样会干扰到观众注意模特的眼睛。

数码相机如何做好白平衡
在数码摄影非常普及的今天,许多摄影爱好者,甚至专业摄影师却并不了解相机中的色彩设置,以及与图像处理软件和打印机的色彩匹配方法。以至于在色彩方面遇到种种困惑,无法发挥出数码单反相机的专业色彩功能,这未免另人感到遗憾。实际上如果对色彩管理知识稍加关注,或利用一定的色彩管理工具,不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追求影像和色彩品质,以及工作效率的摄影师来说,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数码影像的色彩管理相关内容涉及的相当广泛,本文仅就“白平衡”这一个问题做初步的介绍。 我们都知道光具有千变万化的色彩。光的不同色调可以用色温来描述,单位是开尔文(K),色温的概念是指:被加热的绝对黑体(理想情况下只吸收,不反射任何光线的物体)在不同温度时发出的光所呈现出的颜色叫色温,以此为标准来定义可见光的色调。例如,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约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5000K-65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700K,碘钨灯的色温约为3200K,钨丝灯的色温约为2800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人眼对白色物体的变化最为敏感: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这就需要对数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到正确的色彩平衡。光谱中性的白色物体因反射了全部的可见光谱,所以数码相机把它作为调定的标准,在进行手动白平衡调整时,白平衡机制会试图把一定范围内除了纯白色以外的其它色调调制成纯白色,如果这个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数码相机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因此称为白平衡调整。它分为自动和手动调整,手动方式更准确一些且调整范围更大。而传统相机则是靠使用不同的胶片类型(日光型、灯光型)或不同滤色片来实现正确的色彩平衡的。 使用白平衡功能的误区: 误区一:使用数码相机的预设白平衡就足够了吗? Nikon D90相机中的手动白平衡选项 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有多种预设白平衡供拍摄者选择,例如白炽灯、荧光灯、闪光灯、阴天等等,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拍摄场景,环境的光照往往与这些预设的光照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大多数的场景是混合光照,而且光源的色温与显示性也千差万别,所以对于摄影师来说,仅仅几种预设的选择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 特别是当拍摄画面的光源是偏色光,混合光,或比较灰暗,颜色不够饱满,或者画面里某种色彩占有大比例的时候,你会发现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完全不能发挥作用。 误区二:用一张白色复写纸或白色T恤衫进行白平衡,这样正确吗? 用一张白纸或白色的衬衫做白平衡,由于其中含有非常多的荧光增白剂,如果用来做白平衡就会发现拍摄结果偏黄,程度视现场光的紫外线含量而定。

掌握人造光线 人像外拍闪光灯全手动实战
许多执着于“神灯”的摄影朋友们,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现代闪光灯方便的TTL能力,让闪光灯运用起来不需要了解太多原理及技巧,即可以将光线补到大致刚好的程度内。TTL技术包含了i-TTL、e-TTL等等,都是这种方便性补光下的科技产物。 上图便是采用闪光灯手动档拍摄的照片 然而,资深的摄影师终究不能长久仰赖于闪光灯的TTL模式,更多的场合,我们会需要M模式(全手动模式),稳定而直接地控制闪光灯的输出功率、角度等等。 闪光灯的TTL模式,至少有几个常会误判的地方: 1、场景为灰暗的色调时,会误判需要使用较大的闪光灯输出功率。例如某些日式教室,使用了黑色的建材,这个时候便很容易误判。 2、在夜景拍摄时,遇到较暗、没有光线的场景,闪光灯也会倾向于使用较大的输出功率,去将主体、场景打的明亮些。 3、使用跳灯、拉起扩散板时。这个时候不同品牌的闪光灯,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尼康的闪灯通常会判断使用了跳灯,而日清的闪灯就会使用较强的输出功率。 4、在逆光时,尤其是压光(强补光)的场合,闪光灯通常不知道要以更大的输出功率,来进行主体的补光,这个时候也是需要运用M模式,或是进行闪光灯的出力补偿,来增加闪光灯的照明。但通常运用M模式会更直接快捷。 由此即可以知道,运用闪光灯M模式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依照当时的场景情况,来进行输出功率的调整。只要熟悉了闪灯的M模式,便可以创造更多变、更合乎需求的拍摄结果。当然,在M模式下,摄影者最担心的是场景光线的剧烈变化,例如阴晴不变的天气,一下子出太阳,一下子又浮云蔽日等等,那就是相当严苛的挑战了。 但是光线条件一变化时,有经验的摄影者一定会马上查觉,可以马上改变闪光灯的输出功率。真的没有把握时,再切换至TTL模式,以加减闪光补偿来解决。

不可不知的4个构图法则
在我一头扎进摄影世界之前,我从未考虑或学习过有关构图的知识。我曾经认为,只要去拍就好了。如果我要拍一张反映真实生活的照片,我无法想象自己去对一个跑向公交车的人说:“对不起,你能不能站在三分之一处?”(译者注:指三分构图法)我以前完全不在乎构图这回事儿。但当我开始做到无需考虑仅凭直觉就能设置相机时,情况就不同了。我突然有了充足的时间,在拍摄时无需让被摄体来适应我,我可以适当地移动自己,在构图自然形成的瞬间捕捉到画面。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而且你还没考虑过构图这回事儿,这里有一些规则可以帮你上路。自然,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但是除非你已经熟练掌握,否则不能去打破它们。这里有4个重要且容易上手的规则,没有他们我甚至无法拍照: 三分法则——这可能是在摄影师中最广为人知的构图法则了。某些数码单反相机甚至可以在取景器中显示三分网格线。这个法则是说,在一幅画面中,拍摄主体应该位于三等分直线上。例如,根据这条法则,地平线不应该位于画面中央,而应该位于三分之一处(译者注:靠近上方或下方,根据主题而定)。大地上仅有一棵树的画面中,树应该位于两条垂直线中的一条上。 奇数法则——奇数法则是说,画面中主体是奇数时,画面在视觉上比较动人。例如,如果你要拍摄不止一个人的照片,不要拍2个人,应该拍3、5或7个人。当然,对于婚纱摄影来说,这是个愚蠢的想法,对吧?但是只要有可能,如果你拍的不仅仅是真实生活的纪念照,就要记住奇数法则。研究表明,人们在观看照片时对奇数主体感到更舒服。 空间法则——我将这条法则与三分法则混合使用。你可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过空间法则,但没有注意到这是一条构图法则。这条法则是说,为了表现运动感、交代画面的背景、以及让画面有延伸感,需要在画面中“留白”。例如,如果你拍摄一个跑步者,要在他前面留一定的空间。不要把空间全部放在他的身后,这无助于观众想象他正向前跑的画面。如果你要拍一张妇女对着一个不在画面中的东西大笑的照片,在她笑的方向上留有空间。这会令观众好奇,在画面之外有什么东西呢?她在笑什么呢?我之所以将这条法则与三分法则混合使用的原因也是很自然的,这些主体应该位于画面的三分之一处。 视角——视角是最基本的构图法则,而且就像按快门一样简单。你就是你的观众。你的相机就是他们的眼睛。如果你在眼平位置拍摄一只狗,你的观众就会在眼平位置看到这条狗。如果你从低处拍一条狗,你的观众同样会从低处看到这条狗。如果你从高处拍一条狗,你就给观众带来一种俯视的感觉。

【人像摄影技巧】黑与白的交流
黑白照片,摒弃了景物的色彩干扰,以黑白灰的层次,展现景物细节质感,并以此表现事物内在或事物间关系。它具有强烈震撼人心的效果。 而数码单反相机的“单色”照片,是模拟黑白胶片的使用、冲洗、放大的效果,得到传统黑白照片。它忠实地继承了胶卷时代黑白照片的表现,也得到了广大影友的喜爱。 在拍摄人物肖像的时候,会先观察任务的面部轮廓和皮肤的质感,由此来决定用何种光线来营造何种影调,从而来凸现这种肌理的质感,所以我们可以把皮肤的质感,画面的影调,人物的情绪,称作黑白人像的三部曲。 黑白照片的基调通常概括为三种,即高调、低调和中间调。高调与低调照片,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让画面上充满大面积的黑色或白色,而以小面积的对应亮度,来强化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布衣视觉 作品 高调照片 高调是以大面积的白色或浅色影像与小面积的深色影像相对比而形成的画面。一般在画面中深色和暗部是作品的主体或重点,白色和浅色部分是画面的衬底或次要部分。高调画面给人一种轻快、纯洁、淡雅、明亮的感觉,适于表现儿童、少女一类的题材。 Burningtimeless 作品 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高调画面,在测光时应当选择暗部主体为测定点,也可以在平均测光的基础上增加1.5~2 级的曝光量,保证画面呈现明亮的感觉。 高调的作品是以白到浅灰的影调层次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加上少量的深黑影调。高调作品给人以明朗、纯洁、轻快的感觉,但随着主题内容和环境变化,也会产生惨淡、空虚、悲哀的感觉。

跟专业摄影师学习婚礼摄影
婚礼摄影是摄影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作为一个摄影师,如果你想加入这个潮流拓展你现有的业务,应该先了解一下这个领域状况,一旦你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和创作的要点,你就能更好的满足你现有的客户,吸引新的客户。 这次我们请来了三位专业的婚礼摄影师来谈谈他们在工作中一些经验和感受。第一位是来自佛罗里达的摄影师Dan Harris ,下一位是摄影师Corey McNabb,他已经被婚礼摄影师协会列为世界顶级婚礼摄影师之一,还有获过很多奖项的摄影师Armando Solares。 装备清单 如果你问100个摄影师他们的装备清单,你会得到100种答案,Dan Harris曾经在一场大型婚礼上用到了7台不同相机。 “我一般都会带上两台相机,一台是24-70mm f2.8镜头,另一台是 70-200mm VR f2.8长焦镜头,”Harris 说,“使用不同的相机比临时更换镜头更保险,如果一台机器坏了,只会损失一些图片,不至于错过整场婚礼。” 摄影: Dan Harris Harris 也会带上一些特殊的镜头和滤镜,比如 一个10.5mm f2.8鱼眼镜头,还有一个85mm f1.4大光圈镜头以便在比较昏暗的大厅里拍摄,另外一只 105mm f2.8长焦来拍摄进距离的特写,有时候还会应用星光滤镜和烛光滤镜来增加特殊效果。 摄影: Dan Harris “我有两台Nikon D3的数码单反,每次拍摄都带着,我还有两台Nikon D2X作为备用。” Corey McNabb说,“我有很多镜头,但是一般都用其中的两个来拍摄婚礼,包括 一个14-24mm f-2.8广角镜头和 一个70-200mm f-2.8 VR长焦镜头。” 摄影 Corey McNabb

5个专业摄影布光技巧
本文选取了5名职业摄影师亲身解读作品在拍摄中的用光技巧。拍摄类型涉及肖像、外景、静物和广告等。用光方法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展开。既有传统的用光技巧,也有创意的用光手段。内容丰富,而且配有布光示意图,非常直观。 1.入门照明工具:自然光 自然光是摄影师最基本也是最常用到的光源。它时而明亮强烈,时而黯淡柔和;色调有时温暖,有时冷峻;有时笔直照射,能制造出长长的影子,也有时被云层遮挡发生漫射,不会留下任何阴影。随着太阳东升西落,自然光能够做主光、侧光、背光和轮廓光。自然光看起来非常自然,而且永远免费。 Cheyenne Ellis是一位来自洛杉矶,专门拍摄名人肖像和广告作品的职业摄影师。上面那张照片是她为著名演员哈莉·贝瑞拍摄的系列作品中的一张。在拍摄这张肖像时,他只使用了自然光和反光板。该系列作品曾被《US Weekly》、《Harper's Bazaar》和《Shape》等杂志刊登。你可能会觉得在这样一个高调的拍摄项目中,摄影师Ellis一定不会只拿着一部相机和一个价值47美元的反光板去拍摄。 但是,自然光和反光板却是摄影师Ellis最喜欢的组合。她个人网站上展示的作品中洋溢着自然的光线。“我喜欢反光板的简单和灵活,以及它带来的风格”,她说。“我很少把反光板直接对着被摄人,因为这样光线太强烈。相反,我会将光线‘羽化’,确保被摄人的眼眸中有漂亮的反光。这张照片中的沙滩就像一个巨大的补光板,帮了很大的忙。” Cheyenne Ellis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法,能够在不需要助手的情况下使用20英寸银/白色反光板:她坐下,将反光板放在腿上,在拍摄的同时用小臂调整反光板的方向。 2.日光和闪光灯的融合 “Dyad摄影”是位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家摄影工作室,由摄影师Justin和Colleen Picciotti组建,主要拍摄商业和艺术作品。两人曾拍摄过一个以食物为主题的私人项目,他们从拍摄符号性的图像开始将这个项目引向了令人惊讶的方向。这些作品乍一看是采用定格技术拍摄的“动态食物”,不像是传统的展示图片。但如果你仔细观看,就会恍然大悟。你看到的作品有些令人震惊,有些令人捧腹。但这些关于食物的作品都不强调物体的三维性,而这正是其它摄影师试图在 这些作品是千真万确的、甚至是反传统的二维图像。摄影师Piciottis是如何拍摄的呢?正如大多数影室作品一样,布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面那张作品中精心制作的意大利面条和肉丸下面的桌椅、地板和餐具实际上是打印出来的照片,而非实物。为了欺骗视觉,让这个场景看起来像是一次拍摄的照片,在“房间设施”和意大利面的光线上,色温和密度必须一致。这可不容易,因为桌面的光线来自窗户,而意大利面的光线则来自闪光灯。 不过作品的用光也让观者注意到这些不是平常的商业图片。例如,摄影师Picciottis故意从落在桌面光线的反方向上向面条打光,他解释说:“我们选择将不同方向上的光源结合起来,这能突出对透视的控制。”

如何使用离机闪光灯拍好夜景人像
人像摄影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基本的构图、光线、姿势、沟通等技巧,初学者要掌握好还要花上一段时间。若自问已经有一定的人像拍摄根底,就可尝试拍摄较高技巧要求的夜景人像了。能够做到灵活多变的闪光灯应用,拍摄夜景人像相片就自然事半功倍。 为什么要用离机闪光灯? 要在夜间拍出清晰的人像照片,大家都知道的方法是使用慢速同步闪灯模式,利用慢快门吸收背景的现场光,然后用闪光灯来为主体照明。无论是使用原厂TTL闪光灯或机顶内置闪灯,只要架起三脚架,选用合适的闪光灯模式,就保证能够拍出曝光正常而亮丽的夜景人像照片。 当然,这种闪光灯方法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由于光源跟镜头同一方向,主角的脸部不会有太多阴影,不过照片效果看起来会较为平板且欠缺立体感。假如我们可以将闪光灯移离相机,使用离机闪灯的方法(俗称飞灯),就可以产生侧光、背光等光源,营造出具立体感的闪灯照明效果。 左图是最简单的正面打光,效果很平板。右图是左前侧打光效果。 左图是右前侧打灯效果。右图为左后侧闪光灯,前方以反光板补光。 右后侧闪光灯打光,前方以反光板补光。 离机闪光灯使用方法 离机闪光灯的架设方法,主要分为有线及无线两种。目的就是在按快门的同时,令离机的闪光灯同步发出闪光。以索尼数码单反系统为例,其提供多种支持TTL全自动闪灯控制的离机闪光方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本次拍摄使用的索尼DSLR-A300数码单反相机,机身本身就已经支持TTL无线闪光灯同步控制。无需外加引闪器或复杂的设定,只需一支原厂α闪光灯如HVL-F42AM或HVL-F56AM,就可以轻松地以离机闪光方法拍摄夜景人像了。假如大家拥有两支或以上的α闪光灯,更可以利用这个方法进行多灯同步。 Step 1:

拍摄家庭照的五要五不要
拍好家庭照是一名摄影师的基本功。尤其对那些积极进取的摄影师来说,这常常是他们赖以吃饭的技术。在摄影史上,相机最广泛的用途不是用来搞抽象艺术,也不是拍宠物,而是用来拍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由于拍摄一张照片的困难和昂贵,摄影师们练出了一次拍摄成功以及在一张照片里塞进尽可能多的人的本事。为了在这个经典却经常被忽视的摄影领域里做到精益求精并脱颖而出,我写了这个关于家庭照的“5要5不要”教程。其中一些实例来自于我开的人像摄影研讨课程。 家庭照拍摄“5要” 1) 被摄主体要靠拢 虽然是一家人,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还是靠得不够近。或许是美国人的个人空间观念吧,不过这对我来讲始终是个问题,让大家靠近确实能大大改善照片的整体味道。当家庭成员身体上靠近的时候,就散发出一种温暖的感觉,从视觉上就让我们感到家庭成员就应该是这样贴近的。即使你是在拍一群妖怪,当他们肩并肩靠在一起的时候也会看起来像个模范家庭,拍出来的整体效果就是要比随手拍的快照好得多。刚开始的时候,让他们站得稍微侧一点儿,肩与肩重叠起来。另外还要考虑家庭成员的年龄。如果老祖母还在,记得给她准备一把椅子;要是二老都在,就准备两把。2) 着装要协调 去拍摄之前就可以给他们一些着装方面的指导。虽说最终的着装还是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喜好和家庭风格,但你可以提醒他们尽可能在色调上有所重叠,避免出现太夸张的颜色、图案或标志。这样的建议会很有用,可以使你的后期处理更轻松,而且在黑白还是彩色方面有选择余地。如我所说,虽然客户的照片由客户自己决定,但能有专业人员指点一下总是好的。 3) 注意照片里有谁闭眼了 如果拍摄对象只是一两个人,那你一直拍呀拍呀就行了。但如果是拍一个大集体,那你这么最好拍几张就回放检查一下。否则到头来你很可能找不到一张所有人都睁着眼睛的照片。过去我以为,数码相机嘛,高速连拍按它一串下来,总能拍到一张对的吧。结果有了几次不得不靠Photoshop移植眼睛的经历之后我就不这么想了。如果是某人的笑容差一些,也还算过得去,但要是在客户十年来的头一张家庭合影里有人看上去竟然像睡着了或是像刚嗑了药,客户恐怕会不太开心。你要学会靠经验瞬间扫一下所有人的眼睛。 4) 把他们逗笑 有时候咧嘴笑笑能出人意料地打破紧张气氛。可以说些摄影师的典型笑话,比如说“好,我希望你们都钻到焦点里去。”,或者是请大家尽力摆出他们最魅人的pose。让人微笑的一个方法是让他们做平时一般不做的事情。让他们试着跳,跑,或者叠人山,能想到的都行。你要是有什么好用的方法,请在下面板凳里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