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为孩子拍照的7个小诀窍
哪个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靓照而不为之动容呢?不幸的是,真正要抓拍到能够体现活蹦乱跳的小家伙的甜蜜时刻和真实个性的照片可不太容易!我们就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专业摄影爱好者有关为孩子拍照的小诀窍 摄影教程。 1. 别老说“笑一个” “不要老是叫孩子在拍摄前笑一个,这样只会让他们看起来很不自然。相反,我们可以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可以通过问他们问题或者给他们讲笑话来逗他们笑起来。”――摄影师里根・丹尼尔斯 2. 利用好有利位置 “拍摄时要跟孩子位于同一高度。你可以给他们的眼睛、鼻子 、嘴巴、双手、双脚等身体部位来上几个特写。”――萨拉・哈斯泰德 3. 调节快门速度 “静景拍摄时快门速度要至少保持在在1/125,玩耍时拍摄为1/250,运动时则为1/1000。如果你不想使用相机上的手动曝光功能,你可以试试TV设置功能。你可以从那里选择快门速度,其它的一切相机都会帮你搞定。接下来你就好好拍个够吧!!”――安娜 4. 与孩子互动 “为孩子拍摄时最好记得要跟孩子互动。不要设置拍摄场景,只要跟着感觉走就行了……在公园、后院或海滩等地点拍摄时,这一点非常有用。就让他们拿着他们自己发现的那些鲜艳的花花草草,你只要在拍摄时抓住那些神奇而欢喜的时刻就可以。”――克里斯丁・邓肯 5. 装傻

怎样拍出顾客喜爱的和谐色调照片
在人像摄影的色彩搭配中一方面要求色彩与表现内容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还要求色彩与形态、肌理等要素在表现上的一致性。加入采用蓝色来表现热烈火爆的内容,采用红色来表现冷静沉稳的内容,显然都是不合适的。 人们对色彩和形状的秩序也有一定的心理需求。秩序调和是指把不同明度、色相、饱和度的色彩组织起来,形成渐变的有条理的或等差的、有韵律的画面,使原本对比强烈刺激的色彩关系因此而变得调和,使本来杂乱无章,自由散漫的色彩因此而变得有条理有秩序,从而达到统一、调和的效果。这种方法就叫秩序调和。比如雨后的彩虹,它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色排列组合而成的,非常和谐,非常美丽。在容易获得秩序的配色方法中,有一种叫色阶等差渐变法,它之所以能够产生一种具有秩序的和谐美感,是因为它采用了等差等比递增或者递减的组合方式,赋予了色与色之间一种被定量化了的秩序感,使人看上去感觉非常和谐有序,优美无比。可以肯定地说,有秩序就能调和。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大都认为过分刺激的色彩是不调和的,但是对于追求感官刺激的人来讲,却正能引起其心理共鸣而使其感到调和,得到平衡。根据这一事实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近似的色彩是调和的,而非近似的互补色彩,在人们具有某种心理需求时也会使人感到调和。当色彩搭配效果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时,也就是当色彩搭配的结构与人的心理效应相对应时,人们将不由自主的感受到色彩和谐带来的愉快,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和熟悉色彩搭配和谐的规律,了解主题表现的需要。商业人像摄影中还必须要研究不同对象的色彩喜好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地运用色彩。 一、通过色相变化的色彩搭配调和的方法 1、人像摄影中被摄体的颜色是无彩色系的配置时较易调和。如图1白色和黑色都属于无彩色,画面搭配很和谐。 2、任何无彩色与有彩色搭配都能调和,如果改变明度还可以取得非常明快的调和效果。如图2中紫色的背景与黑色的服装搭配,提高了其中有彩色紫色的明度更有利于二者间色彩搭配的和谐。 3、被摄体固有色的色相相同时,利用纯度、明度的变化搭配拍摄的人像摄影画面色彩较和谐。如图3,被摄者身穿黄色的服装,用黄色的背景进行搭配,使人感觉整体比较和谐。色相相同的搭配,要注意在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上寻求变化,所以画面使用了背景灯使背景与人物的颜色发生明暗变化。 4、邻近色彩搭配容易使画面产生调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一般要变化纯度或拉开明度值来增加画面的颜色变化。如图4,画面中紫色与蓝色构成邻近色和谐,通过面积对比、明度变化来突出人物。 邻近色相的搭配要有一定的变化,调和虽然会有较好的、统一的效果,但也要在明度和纯度上寻求一些变化才能得到更为丰富的色彩组合效果,如图5,衣服的黄色与背景的绿色搭配,背景的绿色的饱和度降低了增加了蓝色的成分,构成具有纯度变化的类似色和谐效果。
最新发布

摄影技巧:以手代眼“把握”盲拍
一般来讲,不用取景器,纯粹以手感及视野、角度判断的拍摄方式,称为盲拍。盲拍一词,其实仅点出了拍摄时,眼睛没有贴在单反相机观景视窗上的事实,但是并非盲目的拍摄。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后,往往拍摄的成功率可以达到八九成以上,甚至可以精确控制构图,将主体摆至井字线上,还能对完焦后,以手感来改变调整构图。如何能掌握盲拍的技巧呢?这里简单做如下归纳。 对于初学者而言,广角镜头有较大的视野,成功率较大,不至于发生主体跑出画面外的糗事,而且广角镜头可以有效地提升手持极限,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广角镜头景深大,画面拍实的可能性要高很多。 如果使用变焦镜头,如17-35mm镜头,虽然镜头焦距可变,但拍摄时还是应当成定焦镜头使用。假设先固定在焦距17mm,时间一久,摄影师的潜意识就会开始对这个特定焦段在场景的视野、角度,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焦最符合日常的拍摄习惯,这也是最保险的方法。合焦之后,如果再想改变画面构图,可以锁定焦点后,再训练以手感改变画面的位置。 盲拍时很多摄影师都喜欢使用大光圈以便提高快门速度,但大光圈也会导致景深小,画面清晰度不足。为适应不同的情况,建议多使用f/5.6-f/11的光圈。

拍摄过程中相机测光和快门使用的一些小技巧
常用的快门速度:B门或1s以上——拍摄夜景,丝绸缎效果的流水和瀑布。1/30s-1s——光线较暗场景的拍摄1/8s-1/25s——电视、电影或电脑屏幕画面的拍摄1/30s-1/60s——雨丝及雪花飘落场景的拍摄1/60s-1/250s——日常生活场景的拍摄1/250s-1/1000s——体育运动的拍摄1/1000s-1/8000s——高速运动物体的瞬间画面的拍摄测光方式使用and说明:*重点平均测光:

菜鸟学堂 数码摄影的常见问题
对于一个初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新手来说,常常会遇到相片模糊、焦点不正确、动态不清晰等情况。的确,虽然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基本拍摄理论大致相同,但因相机本身结构上的差异,即使你对传统拍摄已有一定心得,当拿着一部数码相机开始拍摄时,还是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数码摄影最常遇到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办法。状况一:室内拍摄模糊不清 晴朗天气在户外拍摄,一般相片效果都不会有大问题。但拿到室内利用自然光拍摄,相片就常常变得模糊不清,开闪光灯拍摄又怕影响现场气氛。 原因: 因室内光线一般较户外暗,若不想利用内置闪光灯拍摄破坏现场气氛,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就会将镜头的光圈值开到最大,同时也会将快门值调得较大。在慢快门的情况下拍摄,只要有轻微手动,或被拍摄的人物有少许移动,就会令相片变得模糊不清。 解决方法: (一)将相机安装于脚架上拍摄,就可避免出现颤抖情况。 (二)调高相机的ISO感光值,一般数码相机起码都有ISO100至ISO400感光值供用户调节。只要将ISO感光值调至ISO400或以上,室外拍摄时的快门值也不需设得太慢,即使手持相机拍摄,一般都可改善相片模糊的情况。不过要注意一点就是ISO感光值愈高,相片上出现的杂讯就会愈多,影响效果。状况二:焦点不正前朦后清 日常拍摄生活照,常常遇到当被拍摄的人物不在画面*时,就会出现背景清楚,但主角反而朦胧以及暗淡无光的情况。 原因:出现前朦后清的情况,主要由于拍摄时没有将相机的对焦点对正想拍摄的人物所致。因为大部分数码相机的对焦点都会预设在画面中间,所以当被拍人物不在画面正中,而用户又没有以正确手法处理的话,相机的自动对焦及测光系统便会错误地把背景当作想拍摄的主体,导致被拍人物朦胧不清及暗淡无光。 解决方法: (一)先将画面*的对焦点对准想拍摄的人物面部,半按快门按钮完成对焦及测光程序,按着快门按钮不放,横向移动相机至想拍摄的构图。 (二)如数码相机本身拥有不止一个对焦点的话,只要直接将对焦点调校至想拍摄的人物上。或者利用相机本身的自动对焦功能,自动选择以距离最近相机的一点作为对焦点,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状况三:整体效果暗淡无光 虽在户外拍摄,但相片整体效果仍然偏暗,被拍人物当然就更加暗淡无光啦!打开闪光灯拍摄又怕会过亮,牺牲了现场环境的自然光线。 原因:天色灰暗,现场环境光线不足,又或光源并非向着被拍人物的一方,都会出现相片偏暗的情况。 解决方法: 遇到此种可用不用闪灯的情况,最佳方法就是利用大部分数码相机都有的内置曝光补偿功能了。只要将曝光补偿功能推高一至两级,一般偏暗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哪需动用闪光灯拍摄呢!状况四:动态效果不理想 当拍摄快速移动的人物或对象时,常常出现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拍摄不到的情况。 原因:一般都是因快门值设定不够快以及没有完全掌握按下快门键与真正拍摄的时间差距。 解决方法: (一)利用部分数码相机拥有的快门先决(Tv)拍摄模式,自行调校至更高速的快门值,如1/500秒,甚至1/2000秒等,快门愈快就愈能捕捉高速移动的主体。不过快门该设多快还要视现场环境的光线是否足够,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快门设定得过快会令相片变暗。 (二)使用大部分中高档机种都有内置的高速连拍功能,一秒之内就能拍得数张相片,配合较高的快门值设定,在数张相片中一定能选得一张最合心意的。状况五:晚间拍摄有人无景 在夜间拍摄人像,必须利用内置闪光灯,但背后美丽的夜景在相片上消失了,非常可惜! 原因:利用内置闪光灯拍摄,快门值就会自动调得较高,因曝光时间不够,因此光线较弱的夜景,就能很好地拍在相片中。 解决方法: (一)将相机安装于脚架上,再利用Tv快门先决功能,调校快门至较慢速度,如1至2秒,长时间曝光令被拍的夜景重现。不过在曝光中途被拍人物绝不能动,否则也会变得模糊不清。 (二)利用数码相机的Slowsync闪光灯模式,在闪光灯拍摄后,继续曝光一段时间,令微弱光线的背景都能感光,这样便可保证被拍人物及夜景都能清晰地重现于相片中。不过如发现背景仍有模糊情况,则可能仍要将相机安装在脚架上拍摄。

拍摄HDR效果教程
HDR(high dynamic range )我就不介绍了,主要就是为了处理一些环境比较复杂的照片。这些照片的构成很多样,明暗对比很鲜明,但是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在取景器中看到了一个绝美的画面后按下快门,发现景物不错可是天好亮啊,于是你又缩短了快门,天变得很漂亮,云彩的效果,还有夕阳都变得美轮美奂,可是你要照的景物却黑漆漆一片,我想剪影应该不是你要的效果,而曝光补偿又弥补不了这巨大的反差,那怎么办呢,于是我们谈到了这个技术,HDR这个技术简而言之就是用2张或者两张以上完全相同单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来合成一张“高动态”的照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他既表现了高光部分,不使高光部分过曝,又表现了阴影里的物体,是他们的细节得以保存,这就是HDR最大的魅力吧,关于HDR存在的意义我就不阐述了,至少对我,这种很唯美的摄影手法是不可或缺的。正式开始吧,首先,我们来说说相机,我们就用550D来说吧,首先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只有单反相机才能拍摄HDR照片,这是我听别的教程说的,因为卡片机不能设置包围曝光,而包围曝光是HDR的前提,当然也有一些情况除外,后面会说明。开机,调至M档 这样这个挡可以包围曝光,如果你是第一场HDR拍摄,建议你自己制造一个反差较大的环境,由于我现在是晚上2点,找不到这样的环境,就不做了,比如一个阳光明媚的窗户,而屋里是一些较暗的陈设,这样他们在一个镜头中式不可能同时表现的(必定室外过曝室内正常或室内过暗室外正常),这个时候选定你的快门,ISO和光圈大小,让他们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只要不是想很过分就可以了比如中午12点ISO200, F/5.6, 快门1/80 ), 之后调节这个参数,也就是包围曝光了,包围曝光的意思就是相机在接下来的三张照片里会一次呈现正常,曝光不足和过度曝光,为了保证画面的一致,你需要一个三脚架,当然如果是室外的宏大场面我也同样推荐你直接手持连拍,因为这样真的很方便,比如旅游什么的,对我而言如果不是计划的外出摄影一般是不带架子的,呵呵。至于这里的这个数值,两边的箭头离中间越远,三张照片的明暗梯度越大,到现在你已经明白了吧,正常的照片是过度用的,另外两张才是使你照片充满表现力的。 这样设置梯度就会比下面的大一些 也有懒人懒得找这样的环境,还有个好主意,找个你原来拍的有蓝天白云的照片,然后在PS里面编辑一下曝光度,+-1就可以了,分别保存得到三个照片,一样可以做出HDR的效果,不过会损失一些细节,如果是尝试,这不重要。

摄影经验教程:手机拍照技巧大全
手机与数码相机的融合是一个趋势,在日本,除了专业的单反数码相机和为数极少的几款超薄时尚DC,在商店里基本上看不到国内热销的消费级数码相机,为什么?因为在日本消费级的数码相机都整合到手机上去了,200万到500万相素已经很平常。 在国内,拍照手机的主流还是30万到200万相素、数码变焦,基本上就是一个摄像头的概念,拍出的片子素质不是很高,但合乎了消费者随手拍、记录生活的需求,今天我们针对这一部分用户,谈谈如何用这样的手机拍出好照片来。 对于200万像素以上带有光学变焦的拍照手机,基本上就是一台完整意义上的数码相机了,不在今天讨论范围之内,可以参加其他数码相机实用技巧的文章。 1、采光很重要 由于手机摄像头的镜头小,所以采光最为重要,白天室外光线好时,很容易拍出好的照片来,只要注意不逆光,光线反差对比不是太大就可以了。夜间或室内光线不足时,尽可能打开夜间模式或闪光灯(不是所有手机都有的功能),效果会略好一些;最好的办法是为其补光,室内加盏台灯,室外打开车灯,或者靠近灯源;手电筒也是很好的补光源,光线暗时会很有帮助。 2、拍完要稍作停留 手机摄像头的快门时滞表现往往很糟糕,抓拍到的表情往往滞后,要尽可能在拍完后停留一两秒再移动,双手持机拍摄也要这样操作。因为有些手机即使拍完,液晶屏上获取到满意照片后,由于部分手机液晶屏显示与拍摄记录的不同步,最终存下来的还是延迟后一刻的表情,拍完后即移动相机位置,拍到的片子不仅不是你想要抓到的表情,还会模糊掉,所以拍完后请稍作停留。 3、靠近拍摄少用数字变焦 其实专业的摄影师也遵循“靠近拍摄对象”这一拍摄法则,尽量让拍摄对象充满镜头,拍到更多的细节,但要适度,在聚集范围之内,一般30-60cm。 数字变焦基本上是一个花哨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插值放大,一般拍摄中不建议使用数字变焦,基本没什么意义,完全可以拿到电脑上放大,是同一个原理。但考虑到很多使用手机拍照的朋友并不了解什么是插值放大,也不会使用photoshop或Acdsee数字放大,再就是为了看清较远处被拍者的表情,数字变焦还是有一定用处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数字变焦。4、旅游记事 出门旅游带数码相机很不方便,再说万一丢了损失就大了,铁定不会冲印出来的,随手用手机拍几张就足够了。 5、影像日记 这是个读图时代,已经习惯于文字日记的可以尝试图文版日记,这类玩家也叫“影像客”,他们的博客叫“MOBlog”。很多女孩子每天出门时总是为穿什么而发愁,打开图片日记看看去年这个时候穿什么不就可以了吗? 6、突发事件 还记得伦敦爆炸案的那张现场手机拍照图片的震撼?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人人都来参与平民的草根新闻博客。 7、主题拍摄 生活中可拍可记录的东西太多了,漫无目的地拍下去就会像记流水账。设定一个主题、一个系列,比如“欢笑每一天”,用影像记录生活中每个灿烂的笑容;比如“我爱Lomo”,每天都lomo,每天多给自己一个惊喜;比如“低视角看人生”,所拍均从低角度拍上来,会有完全不同的另类感受。 8、持稳拍摄,手机翻转90度 很多人是单手持机拍摄的,但由于手机摄像头镜头过小,造成入光量少,所以拍摄快门都不会太高,单手拍摄很容易抖掉,所以请养成双手拍摄的习惯。而在夜晚或室内光线不足时,可以找一个支撑物,胳膊肘顶靠在上边,或者手机直接支撑在上边,这样才能持稳,才可以拍到更多清晰的片子。 因为手机把握在手里的舒适度的原因,很多手机用户只习惯于一个方向拍摄照片,多数是竖式构图,这种构图适合人像模式,但在拍摄风景模式或合影时,应该把手机转90度,采取双手把持的横式构图,才可以拍到更多场景。

摄影知识之:关于色温
关於彩色摄影,色温会影响一张照片的感觉。在早晨或黄昏拍摄的照 片会偏红,在钨丝灯光下拍摄照片颜色会偏黄,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当时的色温不能符合软片的色温标准而产生色偏。在物理上,把称做完全黑体的 物体完全加热,温度上升,开始变成红色呈红热状态,再继续加热会变成 白色,呈白热状态。在红热状态时,光源放射能低,光波长,其红色成分 较多,白热状态时,光源放射能高,波长短,其蓝色成分多。凡发光物体 温度越高,光的颜色越白,温度越低,光的颜色越红。在同一钨丝灯下电 压低时的灯光比电压高时还红。 应用在摄影方面,色温就是发光物体由红 到白色各级温度所放射光线中包含颜色的成分。色温高低的度数以 K 表 示,也就是将摄氏温度 +297。色温K数变化时,蓝色光的成分并不随其等 量的变化,所以在加滤光镜调整色温时换算不是很方便。於是有DM值的设 计,DM值的计算方法是将色温K 数倒数的十万倍,所以色温越高,DM值越 低,色温越低,DM值越高。用DM值的优点是,DM值变化时,光线的蓝色成 分随其等量变化,如此就可以由软片色温的DM值和光线色温的DM值的差额 ,来决定用什麽号数的色温滤光镜。 例如日光型彩色软片色温标准为19DM (相当5400K),用在光线色温 14DM(相当7000K)的情况时,两者相差5DM,应用红色R5号滤光镜以降低色温。 时间 光源色温K数 光源色温DM 日出时 2000 50 日出後或日落前20min 2100 48 日出後或日落前30min 2400 42 日出後或日落前40min 2900 35

摄影经验知识:教你如何拍好动物?
有些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动物,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中经常有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界环境相结合的照片。 下面以一些不同的案例拍摄,介绍一些动物与生态实拍技法。 拍摄动物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表现,一是生态描写,主要表现其生活习性,如休息、玩耍、捕食等和个性特征等。二是形态描写,每一种动物都有各自的形态,如:骆驼的驼峰,斑马的斑纹,孔雀开屏,大象的长鼻等,都能表现出造型的美感。拍摄动物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耐心 拍摄过程尽量要快,说话声音应该平和。最好是在它们自由活动时进行拍摄,不要因为拍摄而影响它们的行动。如果是拍摄宠物,可以使用花朵、一件玩具或者食品来吸引它们的注意力。2.在眼睛高度拍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许多动物时常表现出喜怒哀乐,可以通过抓拍它们的眼神,使摄影作品更具魅力,表达出的“语言”更丰富。对于眼睛形态和神情的表现,需要摄影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注意眼睛的光点效果,把握好拍摄时机。拍摄动物的眼神光有助于活跃照片的情趣,加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动物摄影作品更具韵味。3.表现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拍摄动物时,还可以着重表现动物与人的亲密关系。在这一组照片中,动物与孩子天真的表情,构成了一副诙谐的画面,令人印象更加深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接近动物一定要了解它的习性和特点,保持安全距离是非常必要的。

摄影教程:单反新手购机的十六个问答
问题一、套头是不是都很差?答:不是。肯定不是。事实上,厂家在决定用什么样的头来作为“套头”、跟机身组成“套机”一起销售的时候,的确就已经先考虑好了、用户最可能需要的镜头会是哪一个。这往往跟机身的“气质”是配套而来的。比如,500D的套头是18-55IS,这个塑料壳子的18-55IS焦段正好是多数业余拍拍照片的人们最常用的,更重要的是跟同样工程塑料机身的500D正好组成了小巧轻便的一套,以此用户可以非常容易随身携带。50D的套头17-85的尺寸、重量则正好跟50D机身大小、重量很匹配,焦段也同样是非常便利地覆盖了最常用的一段。同时,厂家考虑得很多的也是“匹配”原则;什么样的机身,意味着什么样“高度”的拍摄要求,于是给予各方面匹配度都比较“配得上”的套头。比如,5DII 的套头是24-105/4L,1DsMarkIII的套头是24-70/2.8L(原帖后来有网友回复说,这一说法不确,1DsMarkIII不作套机销售)。尺寸、重量,都是匹配得比较简明地好的。当然,所谓好马配好鞍,背后也有默认的价钱对称原则吧。说到这里,估计没有谁说套头的坏话了——原来套头里也是有红圈圈的哦,听说只要有红圈圈的就是牛头哦。但我得说的是,即使是最便宜的机型,套头也没很多新手想象的那么差、红圈也没想象的那么好;之间的落差当然有,但绝没那么夸张。一句话,没到影响你“出不出作品”的程度。跟世界上所有其他商品一样,满足基本功能的、打80分的东西,卖1000块,则85分的东西就要卖3000块,那个卖10000块的东西也就打个87分。而不是我对新手有歧视哦,我觉得即使是我这样的老菜鸟,多数时候也看不出(或者是根本就不认为有必要去看)那87分跟80分之间的差别。因此,非常建议新手上套机用套头。那真的是厂家通过多年市场经验的积累后,为了最普遍意义的用户、专门进行过平衡考虑的设计。话说回来,厂家、尤其是这些日本企业的问题在于,对咱们的国情把握得的确不够。他们不了解,咱们很多人胸前挎相机有一项重要用途,就是要显得自己有档次(所谓亮骚)。他们真该向他们做汽车行当的同胞好好学习;你看,什么车到了中国,都会特别出品一款只针对中国人销售、而且总是卖得特好的“加长版”(很有趣的是,也称为L版)。这样做,会给那些不惧头重脚轻、一定要为500D配上24-70/2.8L的同志们省去不少麻烦。问题二、“一镜走天涯”好不好?答:好。至少没多么不好。(支起小阳伞一把,挡砖)

使用变焦镜头拍摄的10条经验
美国摄影家诺曼·罗思柴尔德在多年使用变焦镜头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总结成以下10条提供给摄影爱好者参考。 1.利用长焦距对焦。使用变焦镜头时,正确的对焦方法是先用长焦距对焦后,再选择合适的焦距拍摄;因为在长焦距时,被摄体的影像最大而景深最小,这就方便了准确对焦。在遇到逆光或光线复杂的情形时,也有助于选择适当的局部测光,而无需走近被摄体进行测光。在平时拍摄时,经常以一个中焦距或长焦距的变焦镜头为主,用最长焦距对焦和测光,锁定曝光后再选择理想的焦距拍摄,这样就不必来回移动脚步。 2.对各焦距要多作尝试。大部分摄影爱好者虽然都极为关心变焦镜头的变焦倍率问题,但在具体使用时却往往是长焦距一头用得最多,有些甚至将其当作一个定焦远摄镜头看待。其实,当你尝试运用其他各焦距而获得截然不同的画面时,便会发现变焦镜头作为一种可变的取景工具,有着相当的潜能。 3.熟悉变焦镜头的操作。早期的变焦镜头上,变焦和对焦是以二环分别调节的。现在大部分变焦镜头都已改为单环控制,其特点是通过将镜头前后推拉来改变焦距,左右旋转来进行对焦。因此,对刚刚购买新镜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要熟悉及牢记变焦的前后方向和对焦的左右位置,避免在精确对焦之后因变焦时微稍转动调节环而影响清晰度。这也是很多较为“保守”的摄影家宁愿使用旧式的双环式变焦镜头的原因。 4.适当运用支撑物。当运用焦距为200mm或更长焦距的变焦镜头时,应把镜头固定在三脚架等支撑物上,以保证拍摄时的稳定性。 5.选择合适的遮光罩。变焦镜头比其他类型的镜头更容易产生光晕,因此,一个合适的遮光罩是少不了的。有时遮光罩造成的遮挡在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取景屏上看不出来,但是在胶片上却显示出来。这种情况在使用小光圈拍摄时最为明显,往往会使遮光罩也落入景深范围。此外,有些遮光罩在长焦距一端有效,但变焦至短焦距一端使用时,就会使照片上产生取景屏上看不出来的因遮挡而造成的晕映现象。因而,为变焦镜头选择合适的遮光罩并合理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6.加用增距镜。在需要使用极长焦距的情况下,花很少的钱购买一个2倍增距镜,便可随意将你的70—210mm镜头立即变成140-420mm超望远变焦镜头,一个3倍增距镜更可达到210--630mm,使你的镜头马上跻身天文望远镜的行列。然而,代价将是损失光圈级数和摄得照片的清晰度。 例如,一个F4的变焦镜头加上2倍增距镜后,光圈会损失2级而变为F8;加上3倍增距镜后,最大光圈就变成了F11。如你所知,要发挥镜头的最佳解像力应当是选择比最大光圈收小2级的光圈来拍摄。因此,当加用增距镜时就必须考虑选用高速胶片和三脚架,同时,被摄体以静止的为宜。 7。慎用滤光镜。除非确实需要,一般不要给变焦镜头加用滤光镜。在海滩或咸水的环境下,确实需要一块保护镜。为了改变色温,制造特殊效果,例如为了加深天空颜色和消除反光,需加用偏振镜。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可有可无的滤光镜,只会增加已经让人头痛的镜头内部光线反射问题。 8,控制画面深度。用一个变焦镜头在离被摄体1.5米处用60mm焦距拍摄,与在离被摄体7.5米远处用300mm焦距拍摄,所得照片中的被摄体影像是一样大小的,所不同的是两张照片画面深度不同。用60mm焦距拍摄的照片,其背景有深度和空间感;而300mm焦 距拍摄的,给人的感觉是景物被压缩了,被摄体与景物似乎被“拉近”了。 9.保持距离,防止变形。在使用变焦镜头的广角一端拍摄时,要注意与被摄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造成被摄体变形。须记住,拍摄时的距离是影响透视效果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焦距。 10.控制景深的诀窍。可以做一个实验,用同一光圈,在同一距离分别以25mm和50mm的焦距拍摄两张照片,再将用25mm焦距所拍摄的照片放大,使画面中被摄体影像与50mm的一张中的一样大小。比较两张照片的背景后就会发现,放大后照片中的背景并不像第一张照片中的那么朦胧,实际上得到了更有用的景深。这种方法应用于定焦的广角镜头时同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