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不可不知的URL知识
URL设计是Web设计中常被忽视的东西,事实上URL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一个网页唯一的路径,还涉及到你的站点是否干净,友好。本文讲述URL这个司空见惯的Web元素中包含的大量不应为忽视的知识,准则与最佳实践。需要注意的是W3C建议使用URI取代URL一说。关于URL的一些准则首先是与URL有关的一些准则。一个URL必须唯一地,永久地代表一个在线对象URL的最基本的使命是唯一地代表Internet上的一个对象,URL必须和Internet上的对象一对一匹配。然而现实中,这很难实现,我们经常可以通过多个URL到达同一个页面,比如,http://mysite.com/product/tv和http://mysite.com/product?name=tv,这种情形在现代CMS中更是比比皆是,针对这个问题,SEO moz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讲到了如何使用Canonical URL机制解决站点中的重复URL问题。URL应该是永久的,这就要求你在站点上线前就非常严谨地规划URL。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更改URL,一定使用HTTP301机制,告诉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你的那个URL所代表的对象,已经搬迁到新地址,这个机制可以保证你旧地址所获得PR不会被清零。尽可能用户友好这是URL设计的根本,你的URL应该为最终用户而设计。保持URL友好的一个好办法是在保证可读性的同时让它尽可能短。比如/about就好过/about-acme-corp-page,当然,保持简短不能牺牲可读性,/13d2一类的地址短则短矣,但并不友好。如果要在Twitter,Facebook一类的社会媒体网络分享你的URL,可以使用Bit.ly一类的网址缩短工具,但这种工具产生的缩短URL并不友好,在Wordpress一类的CMS中,可以使用PrettyLink Pro或Short URL plugin一类的可控制的地址缩短插件。 URL的设计切忌使用一些对用户来说没有意义的内容,比如数据库的ID号,/products/23这样的URL地址对用户是极不友好的,应当使用/products/ballpoint-pen一类的地址。

Dreamweaver快速编辑网页标签
不知各位是否有手写代码的习惯。例如:要在一个单元格插入一段CSS代码,或者一段Javascript代码,怎么做才比较快捷方便呢? 虽然Dreamweaver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代码视图,可是必竟还要手工去查找,还要来回地切换。虽然也可以用代码视图与编辑视图并存的方式,但还要占用一半的屏幕空间,使本来便不大的编辑区域更显得拥挤。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我们以Dreamweaver MX为例,假设大家Dreamweaver面板布局都为默认的布局方式。查看一下属性面板的上方是否有一行小标签。(如果您用的不是MX,标签在状态栏中)例如:你新建一个空白的HTML文档,上面的小标签应该为<body>。请看下图: 图上画红框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了。我们先看一下“环绕标签”。在页面上随便打入几个字,选中它们,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环绕标签”,在弹出的环绕标签对话框中输入“<strong>”(不包括引号),然后回车。之前被选中的文字是不是已经变成粗体了,到源代码看一下,我们所选中的文字是不是已经被<strong>标签包围了?大家可以试着再加入其它的一些标签,如:<a>,<p>。这里也可以直接输入属性。如:<p style="color:#CC0000">。这里仅大概说明一下,如有疑问,请查看Dreamweaver的帮助。 下面说一下标签选择器的应用方法。 我们将光标移动到刚才加粗的文字里,会发现在<body>的后面多了个<strong>。这就是说光标所在处的这些文字的外面有<strong>的标签,在<strong>标签外有<body>标签。下面大家再添加一个表格,把光标移动到表格内,看看标签的结构。相信对HTML有些基础的朋友都应该很容易理解的。 假设我们现在要插入一个表格,并将这个表格用CSS来将它下移10个象素。先插入一个表格,然后交光标移动到表格内。这时在标签选择器上应该可以看到这样的字样<body><table><tr><td>。然后在table标签上点鼠标右键,会看到有四个选项。删除标签、编辑标签、设置类、设置ID。 在这里,我们选择编辑标签,然后在后面加上属性style="margin-top:10px"和正常书写源代码的方式是一样的。然后按下回车。就完成了编辑。如果在Dreamweaver里看不到效果,请用浏览器预览。 还有另外一种方法,也许你会喜欢。选择窗口→标签检查器当你选择某一个标签后,这里会显示出当前选择标签的所有属性。也可以很快地在这里进行编辑。在这里输入的属性不用包括引号,编辑后按回车确定。 这里我们只将方法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

现代摄影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
现代相机的发展应该——至少在理论上——令拍摄出精彩照片变得比过去更加容易。现代相机有如此之多的曝光模式、对焦工具、照片风格等等,制造商希望你相信,现在拍照只需要按下快门就好。的确,随着技术进步像准确曝光这种技术已经变得非常容易了,但是如果你还想在摄影上有所进步该怎么办呢? 现在的摄影术与10年前已经大不相同。随着传统暗房技术的衰退,一个好的现代摄影师也必须具备除了构图和曝光之外的技能。本文就向大家介绍5个我认为是最关键的技能。 1. 掌握一种软件 如何在数码暗房中获得最佳图片的技术需要细细打磨。无论你是希望“摄影”还是“创作图片”,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可以令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作品,将照片做到最好。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选择一款编辑软件,然后学习如何发挥它的全部潜力。这当然并不意味着要买最贵最专业的——应该选择最符合你兴趣和需要的。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 2. 练好基本功 你需要了解构图、曝光以及如何最大发挥相机性能。无论拿着哪种相机,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如何使用它,那是很难拍出好照片的。认真阅读说明书,学习相机的使用方法。学习关于景深、对焦标尺和快门速度的概念。这些事可能做起来会有些枯燥,但是有助于你理解如何创作出自己想要的画面。 3. 创新 按照固定的方法一遍遍拍摄相同的照片是很容易的。作品的进步意味着你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方式。你需要对新事物保持兴趣,比如新的工作流程,及它们如何对你的创作产生影响。拒绝“进化”会令你难以“生存”并最终丧失对摄影的兴趣,而如果你希望在摄影上不断进步,就需要不断创新。 4. 学习别人的作品

如何拍摄出具有生命和感觉的人像作品
有很多初接触人像摄影的朋友,都会把大部份的心思和注意力放在拍摄的技术上面。例如光圈、快门、场景、构图、白平衡、如何叫模特儿摆出各种优美的pose等等……当然,掌握和熟练基本技术是必要的。自已手上的兵器都还没有用好,又如何能够施展好的武功呢? 可是,摄影始终是一门艺术创作。而人像摄影作品能否令观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其感觉是极为重要的。大家都不希望别人在看自已的作品时如走马看花,看后很快就会遗忘。单从上述提及的拍摄基本技术下苦功,似乎并不够。有人说,人像摄影根本的定义应该是要把被摄者最真的一面刻画出来。最真的一面指的当然不单单是指被摄者的外表,而是包含被摄者的性格、特质和内在。我们要拍到有生命、有感觉而动人的人像作品,除了一定程度上的摄影技术配合外,就必须把被摄者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和性格拍摄出来,作品的生命和感觉才会出来。 因此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和尝试,如何能够把被摄者的性格拍出来!但从人类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性格本来就有两面甚至多面,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要把被摄者的全部性格拍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把被摄者当时的那面性格和内心感觉自然地拍出来!如何能够做到呢? 相信没有特定的方法,以下分享其中一种我经常用的方法: 每当我准备拍摄人像照前,首先会与被摄者进一步沟通。这样做除了可对被摄者的性格有进一步了解之外,也可以了解对方希望拍摄出何种感觉的照片。往往对方第一个念头就是真实的个性所至才会有这种想法,作为摄影师应该尽量配合和达成对方的要求。 其次,为这次拍摄定下一个符合被摄者性格的主题。主题的好与坏,是否适合拍摄上的条件限制,亦需要从经验之中不断进步。除了影像以外,音乐同样是能带动生命和感觉的很好的媒介。提前为主题选定音乐,在拍摄前给对方充足时间聆听,有需要时可现场把音乐一边播放一边拍。让音乐把对方的自然情绪带动出来,无论喜与悲。很多从事商业摄影的朋友在工作室拍摄时喜欢播音乐也是这个原因。多称赞,给予对方自信心,放松心情。若气氛投入了就让对方自由发挥。尽量避免不断改变被摄者的动作,因为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可能正在体现出对方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最新发布

微距生态构图技巧全攻略
生态摄影的构图其实和其他题材摄影的构图并无二致,只是野外题材更随机、不受控制。无法像拍人像那样,可以请Model站起来、蹲下、趴着或选择去站在哪里;也没办法像风景摄影,可以上脚架调焦段去磨合取小景,然后用广角去精细架构全面拍摄。 拍这些小虫子时,在只有一次快门机会的当下,要取什么样的角度,决定入镜内容,然后组合。这是可以慢慢练习累积经验,但我不建议拍摄完后,再以裁切的方式做事后构图。 留给主体视线空间 【褐脉露z若虫】生态摄影最简单的构图方式就是:主体看右边时,就在右边留一些空间给它,让主体有"看过去"的动向呈现。 图片作者:大型阿生 【中国树蟾鸣叫】有时候构图可以极端一些,把主体和预留的空间比例拉大,加强视觉印象。(编按:好想帮它加个对话框啊!) 图片作者:大型阿生 【曙凤蝶】当大面积留白构图时,空白处的画面光线或是背景也得留意,会不会太单调?(编按:画画也是一样) 图片作者:大型阿生 【基纹桑舞蛾】留下给主体的视觉空间后,画面自然会产生比较流畅的动线。

浅谈4个人像摄影的境界
人像摄影是摄影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摄影师艺术境界的摄影领域之一。以笔者拙见,人像摄影的艺术境界从低到高,可以概括为赏心悦目、惟妙惟肖、张扬个性、诠释生命四个层次。 一、赏心悦目 赏心悦目是一般大众也包括一般摄影师对人像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商业人像、家庭留念照、新闻人像乃至任何一个摄影领域中涉及的人像,无论是被摄者、摄影者和观看者,只要无特殊目的,无不希望看到赏心悦目的人像,而使观众、听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是任何艺术形式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赏心悦目首先成为商业摄影师和顾客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现代摄影的发展从技术上以较轻易地解决了很多前辈摄影家很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使实现赏心悦目这一境界变得相对轻松一些,对于商业摄影来说。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除了对摄影师本身的素质提出要求之外,还依赖于一些客观因素,如:优秀的化装师、美丽的服饰、精致的道具,高档的摄影器材、高级的灯光、设备先进的摄影棚,高级的照片后期加工系统、精美的装裱和精心的编辑策划等等。 对于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来说,非摄影本体语言过多的介入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是最大的缺陷。所谓摄影本体语言就是摄影技术、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包括胶片的运用、曝光的控制、摄影用光和构图的经营等等。而非摄影本体语言主要是指原本对摄影起辅助作用的非摄影表现手段,如化装、服饰、道具等等。 在这些人像摄影中,摄影本体语言一般较为淡化,而在所剩无几的摄影本体语言中,绝大多数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甚至还会有所扭曲。比如在用光上说,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更多地采用了正面光和柔光;在曝光上说,为了使肤色显得更白,经常采用曝光过度的方法。 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顾客,这是无可厚非的。赏心悦目就是使顾客和普通大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所以,这种人像摄摄影教程 影本身就是摄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种赏心悦目的摄影作品把万千大众吸引到影楼里,而这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尤其是业余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

背景在构图中有何作用?
在照片中,我们似乎都比较注重主体该如何表现,但也因为这样往往忽略背景,而削弱主体的气势。虽然背景在画面中不处于主体位置,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主体的表现,干扰观众对兴趣点的认同。所以我们在认真对待主体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背景的处理。下面就要教大家怎么解决背景的难题哦! 背景与主题的整体性 照片上的背景是指画面中比被摄主体更远的环境。有一些被摄对象,如沙漠、人山人海的场景,它们自身就有一定的深度;或者被摄对象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透视变化效果,拍摄这样的对象从画面上很难明确指出哪些部份是背景。但表现单一的人、物,或一组物体、一群人的照片,则一定有明确的背景。这种背景对照片的表现力有很大的影响,拍摄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若主体周围含有背景,要意识到它与主体是一个整体;背景应有利于主体的鲜明突出,而不能损害画面的主体。 光圈:F8 曝光时间:1/800s ISO:400 焦距:24mm。表现风景画面的时候,风景自身就有一定的深度,很难指出哪里是背景。 光圈:F1.4 曝光时间:1/4000s ISO:200 焦距:50mm。背景中出现的环境和人物交代了与主体首饰之间的对应关系,丰富了画面信息。 环境描写需要与背景或者周边环境相关联,这就要求在构图时应保持环境的可辨识度,做到人景融合,这样才能确保画面信息够完整。 背景的主要构图作用 背景在构图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实例教你如何正确使用闪光灯
我们有很长的时间在探讨如何让 TTL 闪光表现的更稳当、闪光灯的设定使用、并且将离机闪做为进阶式的应用范畴。当然,让TTL更稳当、做好主体及背景的均衡曝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也都是基本功夫。下面给大家说一下从技术和技巧两大方面理解闪光灯的用途。 可以想想,当大部份的人主要都是使用TTL以机顶闪拍摄,偶而试试离机闪,你是不是也有这种创作上的想法与冲动呐? 依我个人的学习经验,很久前,我就在家中布置了一个小型的摄影棚来拍摄商品、人像,很久前,我就买了所谓的神灯,但是中间有几年的时间,技术上是一直停滞不前的,若不是后来与许多高手在实务面的交流、激荡,并且延伸演练、持续思考,是不会有后来技术面的进步的,一个关键点的指引,就会省掉很多摸索的时间,让学习不再停滞不前,所以,当有这个机会可以跟各位分享拍摄经验时,我也尽量将所知道的分享出来。 使用闪光灯补光、在场景制造光影的影像 没有使用闪光灯时的对照图 很多摄影者开始考虑到,如闪光灯色温的均衡、闪光灯的光质、化闪光灯于无形...等更细腻的做法,在影像的表现上,也更趋于细腻了。 以技术上、技巧上,光线变化及多元的角度来思索的话,我个人则是建议,闪光灯的应用还要再表现光影的层次、光质的层次。这些话题,看似是在让你进步,但也不是困难的技术。我们所较欠缺的,是通过很多实际的拍摄方法解说,让摄影者看到如何思考?如何布光?拍摄成果如何。 使用闪光灯补光、制作光影层次的旅拍影像 对照图,同样的设定数据时,现场根本是一个昏暗的室内场景 摄影教程 所以我会主张,把 TTL / 离机闪运用 / 光影的摆设布置,放在相同的水平上,不要漏掉任何一个。否则闪光灯用了几年,还在探讨 TTL 的使用怎样最准,岂不可惜?光影的摆设布置,当然会是在基础知识都熟练后,才能运用自如,这样也是让画面更有渲染力的重点。

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构图法则
基本的构图法则,有三分法, 黄金交叉点, 三角型构图等,但在这些规则之外,其实还可以运用对比进行创作,对比可以是相互抗衡或呼应;而几何造型所构成的稳定感,那完美的线条与图形组合出来的美感,也是艺术家跟建筑师喜欢的拍摄主题;延伸则带有一种透视的意味,可以透过线条的延展运动,让想像的空间无限延伸;暗角则是LOMO 族的最爱,虽然画面是镜头上的瑕疵,不过适当的放置主体,会自然形成框取的效果。 对比 圆弧造型的白与尖锐的红,在蓝天下显得相当富有动感。 善用对比营造影像的动感与气氛是千古不变的构图基础。不论是哪一种艺术,对比都是相当重要的构图基础。只要两件事物在外观、颜色、体积、质感、甚至意义上能够分庭抗礼,都可以应用来对比。 两件色彩鲜艳的和服上各自有值得玩味的互补色与对比色,相映成趣。 摄影教程 对比可以是互相对抗,也可以是彼此呼应,更可以是相提并论、同时呈现。在外观线条上,我们可以用圆与方或角来做对比;在色彩上,我们可以用红与绿、黄与紫等对比色来营造冲突感;在体积上,极大与极小,或是比例相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方法;在质感上,粗糙与光滑、干燥与湿滑等,也都是常见的比较。如果混搭使用,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色彩原理,例如浅色进、深色退,白色放大、黑色缩小等来辅助,让对比显得更有趣味。 几何造型 几何图形所构成的稳定与均衡是摄影中始终不褪色的好题材。完美的线条与几何图形经过适当组合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均衡与理性之美,原本就是艺术家与建筑师们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举例来说,伊斯兰艺术便将此一理性精神发挥到极致,他们摒弃任何人物、动物等有形的装饰,只以花草形状及纯粹的三角形、四方形、圆形等不断重复混合拼贴,便能构建出令人赞叹的清真寺,让人走进时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 用相机捕捉人类建筑工艺之美,可以拍出与自然风光截然不同的情趣。 要在大自然中找到纯粹而简单的几何图形或许并不容易,但在都市中却是比比皆是。从高楼大厦到内部装潢,平行线条、各式各样的格子、三角形、圆形、螺旋…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用心去找,值得拍摄的题材比比皆是。

教你拍出瓦蓝瓦蓝的天
有很多朋友在刚接触风光摄影时都会有一个困惑:怎样拍能使天空看起来更蓝?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帮到大家,下面将分四大部分向大家阐述。 一、时机 一般来说,春、秋两季,此时日出日落的时间比较适宜,且云层较多。另外,即使在同一个地点、同一方向拍摄,在夏天和冬天拍出来的蓝天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冬天拍出来的蓝天是浅蓝色的,到了夏天拍出来的蓝天会是深蓝色。 不同季节 不同天空 而一天当中,就是太阳出来大概一小时到中午,以及下午三点到日落的时候,另外就是下雨过后以及冷空气刚到来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清爽的蓝天。 最后,我们还要观察哪一个方向的天空最蓝,通常顺光的那面是最蓝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片天空,角度不同,拍出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二、技术 1.顺光 当光线顺着镜头照到被摄物体上面时,在被摄体曝光正常的情况下,天空是正常的蓝的,可是逆光拍摄的时候,若要使被摄体正常曝光,曝光值会增加,天空会过曝,那天空自然就显得不那么蓝了。因此,顺光时的天空是最蓝的时候,如果没有偏光镜,利用顺光也可以拍到非常湛蓝的天空,只要仔细留意光线的方向,就可以拍出蓝天。 2.减曝光补偿

实图解析测光点的精准选择
测光是为了取得正确曝光,拍出亮度刚好、色泽饱和的画面,一般也就是接近现场肉眼所见 。点测光有别于其他测光方式只针对画面中一小块区域测光,当画面中几个部分明暗落差较大时可以只让测光的这一部分曝光正确其他部分就会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而让画面一部分变特别暗或特别亮,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得到不同于肉眼所见的内容更丰富变化的画面效果。 首先看看几个典型的例子: 图例一 图例二 以上两个例子是让较亮的部分曝光正确,这样情况下的曝光量会使较暗部分曝光不足而全黑借而突显出亮的部分。 图例三 这个则刚好与前两个例子相反,故意让暗的地方曝光正确(亮起来) 这样的曝光量会让原本亮的地方变太亮也就是曝光过度这样会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当初的现场是接近夕阳,拍起来却像旭日初升暖烘烘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感觉。 是不是只要对着想让它曝光正确的部分进行测光就可得到满意的曝光?其实不尽然,因为点测光的范围很小,而画面任何一个区块很少会只有一个单一亮度,对到不同亮度的点就会得到不同的测光值,拍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因此测光点该如何选才能让这个你想要正确曝光的部分得到正确的测光呢?我们来看底下这个金属光泽的天线盘作的实验: 因为弧度的关系光线反射有明暗渐层如下照片标示盘上刚好有最暗到最亮三个部分(左上图),然后分别对这三个部分作点测光拍摄 (测光点在整个画面正*如黄O所示) 图例

如何拍出有风格的人像写真
相信各位读者跟我一样,希望能够独立拍出不一样的人像写真作品,这次我们大胆放肆的把自己化身为导演,从场景的选定、道具、服装等等结合一起策划,参考我整理的四项重点,你也可以成为人像创作高手! (一) 场景的选择 在我们生活周遭,其实很容易忽略简单却蕴藏着丰富色彩的摄影地点,譬如是离家不远的公园、巷子里的花丛、废弃的空地等等,这些地点是你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只要您细心的观察,带着你的相机,你会发现它在你镜头里竟是会如此迷人! 这里是*柴山一偶,也是主要拍摄地点,选择的理由是无论前景及后景皆有分层的立体感及迷人的色彩。拍摄时是早上九时,阳光在我的左后方,我们预先安排的道具床放在悬崖边的位置,我们不需要外接闪灯或是反光板辅助,因为阳光就是我们最好的灯光师,海面上会因阳光的照射呈现偏蓝绿的色调,如此的完美配合之下,更能轻松驾驭你所选择的场景。 (二) 道具的准备 一般人像外拍,model当然会是最重要的主角,但如果我们单纯的只用背景衬托Model或依赖Model本身的条件,作品就会显得不够丰富,所以我们需要利用道具来营造画面的丰富性及创作性,即使只是准备一张椅子,相信也能拍出不一样的风格! (三) 相机的设定 当顺光拍摄时,相机设定变得比较容易,我们不需要太在意背景光线的问题而造成被摄者曝光不足,这次相机拍摄模式设定为[光圈优先](A-Mode) ,测光模式设定为[权衡式/全区测光] ,ISO设定为低数值[如ISO100] ,使用自动白平衡,关闭高光优先功能,基本上我们只需要注意影像的曝光是否正常,对焦是否清晰便可!摄影教程

如何通过局部构图拍花朵
我们经常都会在家里拍摄自己养的花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拍摄出花朵那种局部很有构成感的画面呢?今天我们就带你拍摄局部花朵。 两盏台灯作光源 成果展示 实例布光图 使用两盏台灯作光源,一盏顺光、一盏逆光打在我们要拍摄的花朵上。每盏台灯前都放置一张白纸做柔光纸,也可以选择硫酸纸,效果会更好一些。注意两盏台灯的亮度,如果可以调节,将主顺光的光线调节得比逆光台灯光线强一些;如果台灯的亮度没办法调节,可以调整台灯距离以达到期望的效果。打向花朵正面的台灯最好可以让光线直射到花瓣和花蕊上,这样会展现出花朵的质感。 大光圈浅景深 将色彩变得朦胧 使用F2.8拍摄的作品,可以看到背景的粉色花瓣已经完全虚化成模糊的粉色 摄影教程 拍摄花朵局部的时候,为了将色彩的感觉变得更加浓郁和朦胧,可以选择使用大光圈、浅景深,将背景虚化掉。最好使用三脚架和快门线,因为这种微距作品的景深比较浅,就算是一点点位移也会导致焦点的移动。如果没有三脚架,可以使用稳定的豆袋或者其他可稳定相机的物品;如果没有快门线,可以用自拍计时器进行拍摄。 留白的选择 巧妙的留白使画面很有构成感

实例教你拍出完美天空
天空是风光摄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有了各种形态美丽的云彩漂浮其间时,天空就成为了一种极具魅力的表现对象。当和地面景物有机地结合时,整个画面会出现天地呼应的效果,不仅可以突出广袤,更可以因选择的不同主题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也是不少摄影师将天空云彩作为拍摄主体的原因。 要想拍出天空别样的风采,仅仅停留在蓝天和白云上肯定是不行的。只有抓住时机拍摄到彩虹、风雨欲来时等特殊时间里天空所呈现的精彩瞬间,再结合地面景物进行合理构图,最好有令人思索的寓意产生,这样,一张好的摄影作品才有可能出现。 云的形象是随着季节、气候和风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想拍到不同效果的云彩,我们要掌握时机,并耐心等待。很多时候为了能更好地凸显效果,还得事先准备好滤色镜。彩色照片一般加偏振镜,而黑白摄影用黄、橙滤镜较多。 图例一 图例分析: 浓郁的蓝黄色构成了天空云彩的主色调,不仅色彩鲜明,而且气势恢宏。这多亏云彩有如一只展翅的雄鹰正向地面扑来,即使面对地面上千年不朽的长城,它也拉开架势,准备毫不畏惧地直冲下来。“天地尽在我掌握中”的气势让所有人惊叹、震慑。 画面抓住了云彩瞬间的形象,与地面长城敌楼的剪影形成有力对比,一个是鹰击长空,一个是千年巍然矗立,如此的画面形象让整个照片格局在竞争中尽显张力,观者的思想很容易就延伸到画面之外。这表现的虽然只是天空的一部分,但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仿佛是整个天地才具有的。 构图分析: 成功的风光照片,都是经过拍摄者精心安排的杰作,正所谓艺术摄影主要体现在构图的精妙之上。而三分法构图在绘画中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这是个典型的三分法构图,让地面剪影占画面的三分之一的面积,另外大面积的画面留给天空和云彩,不仅主次分明,还恰到好处地运用浓彩色调和巧妙的形状,营造出了对比、紧张、广博的画面效果。“鹰头”和敌楼形成的呼应关系加强了画面的均衡和紧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