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CorelDRAW绘制绿色的森林一角场景
该实例制作了一幅森林场景画面,画面以绿色调为主,通过不同绿色之间的搭配关系营造出丰富的色彩关系。在处理手法上要注意表现画面的纵深感,并且要层次分明、主次有序。图3-2为本实例的完成效果。图3-2 本实例完成效果3.1.1 技术提示本实例的画面具有一定的纵深感,制作时通过为图形添加阴影效果,拉开了画面的层次,给人一种纵深的空间感。如图3-3所示,为本实例的制作流程。图3-3 本实例制作流程3.1.2 制作步骤:绘制远景植物(1)启动CorelDRAW,新建一个工作文档,在属性栏中将“微调偏移值”设为0.1mm,其他参数保持系统默认。然后使用“矩形”工具,在视图中绘制矩形。如图3-4所示。
Photoshop调出唯美冷色效果的外景人像
最终效果原图1、打开素材图片渐变映射调整图层,参数如下 选用较暖的明暗色作为叠加层,确定后把混合模式改为“叠加”,不透明度改为:30%,如下图。2、创建色彩平衡调整图层,参数及效果如下图。
(10-2):使用字符调板
1012以上是在文字工具的公共栏中出现的选项。在点击了字符调板按钮后即会出现字符调板【窗口_字符】,如下图。在其中可以对文字设定更多的选项。在实际使用中也很少直接在公共栏中更改选项,大多数都是通过字符调板完成对文字的调整的。其中的字体、字体形式、字号、颜色、抗锯齿选项就不重复介绍了。注意其中的为亚洲文本选项,需要在Photoshop首选项〖CTRL_K〗的常规选项中开启“显示亚洲文本选项”才会出现。1013拼写检查选项是针对不同的语言设置连字和拼写规则,如下右图显示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对同样文字的不同连字方式。注意,末尾连字只有在框式文本输入时才有效。因为框式文本是自动换行的。通过手动换行的文字是不会有连字效果的。有关框式文本的输入方法在本节后面部分介绍。连字和拼写规则对于中文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汉字为单体结构,即一个汉字字符已携带完整含义,而字母系语言需要多个字符组合才能携带完整含义。也正是因为汉字携带的信息巨大,因此现在电脑的计算能力还不足以完美处理中文化的信息结构。-1014行间距控制文字行之间的距离,若设为自动,间距将会跟随字号的改变而改变,若为固定的数值时则不会。因此如果手动指定了行间距,在更改字号后一般也要再次指定行间距。如果间距设置过小就可能造成行与行的重叠。如下左图是自动行距与手动指定为12像素行距的比较。如果有重叠发生,下一行文字将会遮盖上一行。1015竖向缩放相当于将字体变高或变矮,横向缩放相当于变胖和变瘦,数值小于100%为缩小,大于100%为放大。如下右图中3个字分别为标准、竖向50%、横向50%的效果。-1016在字符调板中有比例间距和字符间距,它们的作用都是更改字符与字符之间的距离,但在原理和效果上却不相同。我们可以动手来理解它们的区别,新建一个足够大的图像,打上simple这几个字母,字体为黑体,大小为72像素。如下图左端所示,我们看到整个文字的宽度是由字符本身的字宽与字符之间的距离构成的。这两者都是在制作字体的时候就定义好的。有的字符本身较窄,但其左右的字距也较大,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每个字符占用的宽度一致。否则,较窄的字符就只能占用较小的宽度。但这种设计却也造成了字符之间疏密不同。如下图中的mp之间与pl之间的疏密就不同。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使用中文字库输入字母的时候,Windows系统自带的黑体、宋体、楷体字体都存在这种现象。因此输入英文时应避免使用这些字体。字宽与字距间的比例将随着字号的大小相应改变,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字体来说,字号越大,字符之间的距离也越大。反而反之。那么,字符间距选项的作用相当于对所有字距增加或减少一个相同的数量。可手动输入数值。如下图中将字符间距减去100,所有的字符间距都减去100,字符就互相靠拢了。但是这样做并没有改变疏密不同的情况,尽管mp已经是互相紧靠着密不透风,但pl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当然,如果继续减少字符间距也可以最终令pl之间也“密不透风”(设为-300左右),但mp之间却会产生重叠的效果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算式来理解:假设mp原来的距离为100,pl之间的距离为300,当字符宽度设置为-100的时候,mp之间的距离为0,pl之间的距离还有200。要令pl之间的距离为0,字符宽度必须设置为-300,但同时mp的距离必须为-200,所以mp产生了重叠的现象。比例间距选项的作用是同比例地减少(注意,只能是减少而不能增大)字符的间距。按照上一个算式中的前提来假设计算的话就是:当比例间距设为50%,相当于所有字符间距减半(mp间距为50,pl间距为150),当设为33%的时候,所有字符间距减为原先的三分之一(mp间距约为30,pl间距为100),当设为100%的时候,所有字符的间距就都被降为0了。因此我们看到的效果是所有字符都彼此依靠(抗锯齿选项及字体形式的不同可能带来微小差异)。1017间距微调选项是用来调整两个字符之间的距离,使用方法与字符间距选项相同。但其只能针对某两个字符之间的距离有效。因此只有当文本输入光标置于字符之间时,这个选项才能使用。1018竖向偏移(也称基线偏移)的作用是将字符上下调整,常用来制作上标和下标。正数为上升,负数为下降。一般来说作为上下标的字符应使用较小的字号。如下图。1019强迫形式的名称是我们为了与文字形式相区别而起的,它的作用也和文字形式一样是将字体作加粗、加斜等效果,但选项更多。即使字体本身不支持改变形式,在这里也可以强迫指定。它与字体形式可以同时使用,效果加倍(更斜、更粗)。其中的全部大写字母选项的作用是将文本中的所有小写字母都转换为大写字母。而小型大写字母选项的作用也是将所有小写字母转为大写,但转换后的大写字母将参照原有小写字母的大小。如下图所示。上标与下标选项的作用与竖向偏移类似,就是增加了可同时缩小字号的功能。下划线选项与删除线选项的作用是在字体下方及中部产生一条横线。
用PS完美抠出复杂的羽毛头饰的简单教程
打开如下图片,复制图层,将 背景 层锁定。我们将在复制层进行抠图,隐藏背景层。选择 >> 色彩范围,打开色彩范围窗口,选择最左边的吸管工具并点击图像背景,这时在色彩范围窗口中你会发现被选择部分变成了白色,移动颜色容差滑杆,使得图像大部分区域变成黑色,并且背景易于选取。提示:要添加颜色到选区时,应使用中间的吸管工具点击要添加的色彩部分2 获得选区,在通道面板中,按下“将选区存储为通道”按钮,得到一alpha通道,取消选择(Ctrl+D),点击“Alpha 1”层,这时图像变成黑白色。提示:图像中的黑色区域是我们要保留的部分,白色为要扣除的部3 这时我们发现图像中还有部分灰色区域,这些将成为半透明区域,所以必须将他们调整为纯黑色或纯白色。图像 >> 调整 >> 色阶,打开色阶窗口,由左向右拖动黑色滑杆直到灰色区域变为纯黑色为止。由右向左移动白色滑杆将白色区域变的更清晰4 选择黑色笔刷并提高笔刷边缘硬度,涂抹需要保留的区域,用白色笔刷涂抹羽毛边缘,根据涂抹区域大小的不同使用不同粗细的笔刷
最新发布
Flash8模糊滤镜绘制逼真青翠竹林
1、Flash中新建两个文件。导入参考图片及绘建立绘画舞台,使用线条工具绘制轮廓。 2、勾画竹节线。 蓝色标注线条分别为上/下水平竹节透视线。 3、封闭线条,绿色标注,见下图示。 客天堂 点击: 1514次 评论 4、利用渐变上色
用Flash打造简单的下雪动画
本文中我们用Flash来制作一个简单的下雪动画。 先添加一个图形元件,画出你想要的雪的样子。 然后创建一个影片剪辑。 在第一层画一条曲线..当作引导层。 添加一层,把刚刚做好的图形元件添加进去场景中 利用运动补间做出雪飘下来的效果。 回到主场景中添加一个层。 在层一中放入刚刚做好的影片剪辑,给影片剪辑命名为"xue"在第4帧插入普通帧
Flash动画制作实例:小野人玩摇滚
本例结合Flash逐帧和补间两种动画,另外还需要掌握声音的加入。 FLASH的制作关键在于熟练,熟能生巧。所以大家不妨多练,也许你第一次不能做得太完美,但是多练,会有不错的作品的。 1、新建元件"彩圈"。单击"椭圆工具"按钮 ,在舞台上画出6个同心椭圆边框,单击"颜料桶工具" ,为3个圆环由内到外分别填上红黄蓝3色,并删去圆环的边框。 2、新建元件“彩圈变化”。将元件“彩圈”拖到舞台上,用“任意变形”工具将它缩得比较小。 3、在元件“彩圈变化”中,新建图层2,位于“图层1”的上方,单击图层2的第一帧,再次将“彩圈”拖到舞台上,用任意变形工具将它略扩大,使图层1中的彩圈刚好置于图层2的彩圈内,而不会有重叠。 4、将"图层2"中的图形选中,选择"属性面板"中"颜色"选框中的"色调,单击选择框旁边的色标,在弹出颜色制定窗口中选择紫色,并在"色彩数量"输入框中输入30%(如图中有两个彩圈,中间的和外面的。)
Flash制作娇艳盛放玫瑰情人贺卡
完成效果如下: 效果预览 先准备花和花瓣的素材。教你一个绝招——弄支真的鲜花,一瓣一瓣掰开来摩临摹,并生成"符号",我就用的这个方法,更加其真实感人,比凭空捏造要好得多。 图1 画好的花瓣在组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层次,里面的花瓣在时间轴的下层,外面的花瓣在上层。 图2
用Flash MX演示匀加速直线运动
前几天,同事问我能否制作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动画,心想刚刚学会了Flash MX,正想练练身手呢,Flash MX的ActionScript可以完成非常复杂的动画,小小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动画又何足挂齿呢,赶紧动手吧。 创建Symol(符号) 通过菜单“Insert→New Symol”命令新创建下列几个Symol(符号):1、一Movie Clip(电影夹子),命名为“Dolly”,绘制一个矩形,代表小车。2、三个Button(按钮),制作成矩形或圆形,分别代表Play(开始)、Stop(停止)、Restart(返回)。 程序具*作 1、进入Scene(场景),将当前图层Layer1命名为“小车”,从Library中拖入制作好的小车Movie Clip,放置到合适位置上,并将Movie Clip小车的“Instance Name”命名为“Dolly”:选中小车,在下方的Properties(属性)面板中的“Instance Name”栏中输入“Dolly”。 在小车图层的第一个关键帧处输入Actions语句: stop(); s0=getProperty(“/dolly”,_x);//设置Dolly水平方向初始位置属性 t = 0; a = 2; //设置加速度为2 x = 0; v = 0; 在小车图层中第二帧处插入一个Keyframe(关键帧),保持小车的位置不变,输入Actions语句: t = t+0.5; //设置时间间隔 s = s0+0.5*a*t*t; x = s-s0; v = a*t; setProperty(“/dolly”,_x,s);//设置函数的属性 2、新建图层Layer2,命名为“主界面”,在编辑区中输入“匀加速直线运动”几个字,并输入“s=m、a=m/s2、v=m/s、t=s”等文本,在“s=”与“m”之间插入文本框:选择工具栏中文本输入工具,在编辑区中“s=”与“m”之间单击,插入一个输入文本框,调整好大小,在下方的Properties(属性)面板中,文本属性选择“Input Text”,选中[显示边框]按钮,在“Var”栏中输入“x”,将文本框命名为“x”,如图1所示。 同样方法在“a=”与“m/s2”之间、“v=”与“m/s”之间及“t=”与“s”之间分别插入文本框,并分别命名为“a”、“v”、“t”。
Flash遮罩特效实例--探照灯文字
该实例实现的是探照灯文字效果,当探照灯由左到右照射时,被照到的地方出现鲜亮的色彩,如图1所示: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主要是遮罩的应用,没有使用任何脚本,所以制作还是很简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新建一影片,设置影片大小为250pxX120px(单位为像素),背景色为白色,当然设计者可以根据需要另行设置。 2.新建一图形元件“mask”,选取文本工具,设置字体为“Arial Black”,大小为42,在工作区中输入文本“LightMask”,如图2所示: 3.新建一图形元件“meng”,在第1帧处插入一关键帧,选择椭圆工具,设置其填充色和轮廓颜色均为为黑色,按住Shift在工作区中绘制一正圆,如图3所示: 4.返回主场景,在第1帧处插入一关键帧,选取矩形工具,设置其轮廓颜色为黑色,填充色为灰色直线渐变色,其中浅蓝色的RGB值为:(40,52,140),深蓝色的RGB值为:(15,15,60),混色器面板如图4所示:
Flash遮罩特效实例--放大镜(图)
我们对放大镜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其实用Flash也能很好地模拟放大镜效果,本实例将讲解如何模拟放大放镜效果,最终效果如图1所示: 其制作很简单,关键是其制作制作思想即技巧问题,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少量的脚本,如定义变量,和动态发改变实例位置的一些控制语句,如setProperty()等,具*作步骤如下: 1.新建一电影,设置影片大小为585pxX483px(单位为像素),背景色为白色,当然该实例中背景色的设置对整个影片效果毫不影响,可以任意设置。将预先准备好的一幅图片导入到库中。 2.新一影片剪辑“picmovie”,在第1帧中插入一关键帧,打开库面板,将导入的图片拖放到工作区中,使用任意形变工具,调整图片到适当大小(798pxX598px)。 3.新建一影片剪辑“meng”,选中默认图层的第1帧插入一关键帧,将影片剪辑“picmovie”拖放到工作区中,创建一实例,插入遮罩层,选中第1帧,在工作工中绘制一填充色为#0066CC,轮廓颜色为黑色的正圆,如图2所示: 4.新建一图形元件“ball”,打开混色器面板,进行如图3所示的设置: 选取“椭圆工具”应用上面设置的填充颜色,按住Shift键在工作区中绘制一正圆,即完成图形元件的设计,如图4所示:
flash声音特效实例--音量调节
该实例实现的是使用Flash控制音量的效果,可以向文本框中输入音量的值来调节音量,最终效果及界面如图1所示,要实现这一效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动态文本框,以及ActionScript脚本,如attachSound()、getVolume()等函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新建一影片,设置其尺寸为300xpX250px(单位为像素),设置其背景色为#009900, 当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置。按“Ctrl+R”,快捷键打开导入对话框,导入一声音文件。 2.新建一图形元件“Symbol”,在第1帧处插入一关键帧,从工具箱中选取矩形工作,通过属性面板设置其轮廓线宽为3.75个单位,颜色为黑色,并设置填充色为这#FFFF33,绘制如图2所示的矩形: 3.返回主场景,将默认图层更名为“input”,在第1帧处插入一关键帧,选取文本工具,在工作区中输入文本,如图3所示: 选取文本文本,在通过属性面板设置为“输入文本”,分别在文本“音量大小”和“你现在的音量”右边拖出文本框,分别设置其变量为“volume”和“volume_old”。如图4所示:
用Flash制作选择题模板
如果用Flash制作课件中的选择题,每次都要打开Flash源文件进行修改,或者重新设计编辑。其实我们可以在Flash中把选择题做成一个模板,每次打开源文件,用文本编辑器编辑选择题的题目、标准答案等,然后直接调用即可。 先来看看完工后的选择题模板的时间轴的结构和界面(图中的序号①~⑩是为了下面的叙述方便而加上去的)。整个动画分为三层:放置按钮的层(Buttons)、放置静态文本及动态文本框的层(Texts)、放置动作代码的层(Actions),下面按动画的层次具体谈谈选择题模板的制作方法。 1、静态文本及动态文本框的层(Texts) 全部文本及文本框放在第11帧。在这一层的上方放上静态文本“选择题(共有 题,每题 分)”,在其中的两个空格里放上两个动态文本框(图中的①和②),文本变量分别为mylength和fen,用来读取题库中的题目总数及每题所占的分数;右上角有一个动态文本框(图中的③)显示最后的得分,文本变量为zongfen;左上方的动态文本框(图中的④)文本变量为tiqi,用来显示题次;图中标示为⑤的动态文本框用来显示题目,文本变量为i;图中标示为⑥的动态文本框用来显示解答者所选答案,文本变量为answer;图中分别标示为⑦、⑧、⑨、⑩的动态文本框用来显示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文本变量分别为a、b、c、d。 2、动作代码的层(Actions) 这一层有4个关键帧:分别是第1、10、11、12帧。 (1)第1帧代码如下: loadVariablesNum ("timu.txt", 0); // 读入题目 loadVariablesNum ("each.txt", 0); // 读入每题所占的分数变量 loadVariablesNum ("dan0.txt", 0); // 读入标准答案 // 下面初始化数组与变量 num = new Array(); //题目数组 num0 = new Array(); //标准答案数组 yoUChoice = new Array(); //解答者所选答案数组 tiqi = 1; // tiqi为显示题次 zongfen = ""; // zongfen为显示总分 j = 0; // j为判断是否做完全部题目而设 n = 0; // n为数组变量 (2)第10帧代码如下: num = timu.split("#"); // 建立题目数组 mylength = num.length/5; //获取总题目数 num0 = dan0.split("#"); // 建立标准答案数组 fen = Number(each); //获取每小题所占分数值 (3)第11帧代码如下: // 判断题库中是否还有题目,是否继续下一题 if (j〉=mylength) { stop (); } else { // 获取题目 i = num[5*n]; a = num[5*n+1]; b = num[5*n+2]; c = num[5*n+3]; d = num[5*n+4]; } (4)第12帧代码为: stop (); 3、按钮层(Buttons) 按钮全部放在第11帧,按钮层里共有8个按钮:[开始]、[上一题]、[下一题]、[完成]按钮以及[A]、[B]、[C]、[D]4个选择按钮,他们的Actions代码分别如下: (1)[开始]按钮 on (release) { gotoAndPlay (1); } (2)[上一题]按钮 if (j〉0 && j != mylength+1) { youchoice[n] = answer; //把之前所选答案写入数组 tiqi = tiqi-1; //题次减1,返回前一题 n = n-1; j = j-1; answer = youchoice[n]; //显示答案数组的前一项的值 } gotoAndPlay (11); } (3)[下一题]按钮 on (release) { if (j〈mylength-1) { youchoice[n] = answer; // 把操作者选择答案写入数组 n++; tiqi++; j++; answer = youchoice[n]; //显示在当前题目所选答案 gotoAndPlay (11); } else { stop (); } } (4)[完成]按钮 on (release) { if (j〈=mylength) { zongfen = 0; youchoice[n] = answer; // 把操作者最后所选答案写入数组 for (m=0; m〈mylength; m++) { ?if (youchoice[m] == num0[m]) { zongfen = zongfen+Number(each); // 判断选择是否正确,并计算总分 } } n++; j = mylength+1; answer = "";// 清空所选答案 } else { stop (); } } (5)[A]、[B]、[C]、[D]4个选择按钮代码分别如下: on(release){ answer="A"; } on(release){ answer="B"; } on(release){ answer="C"; } on(release){ answer="D"; } 4、编辑选择题文本 到这里,剩下的工作就是编辑题目(Timu.txt)、标准答案(Dan0.txt)和每个题目所占分数(Each.txt)三个文本文件了。 要注意前两个文本的格式:文本的开头先写“变量= ”,文本中题目与题目之间、题目与题目选项之间、题目选项与题目选项之间用“#”隔开。如题目文本(Timu.txt)的格式是: timu=计算机中专门用于计算的设备是( )#主板#*处理器#内存#硬盘#如果需要扫描相片,你需要购置( )#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显卡 标准答案(Dan0.txt)文本的格式是:dan0=B#A 每个题目所占分数(Each.txt)文本的格式是:each=6 修改each的值即可改变每个题目所占分数。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把刚才的三个文本文件保存在与Flash文件相同的目录下。
flash声音特效实例--声道的控制
左右声道的调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如果用Flash来实现,岂不更好,其实这也非常简单,在Flash中可以轻松实现,在制作过程中主要使用了ActionScript脚本进行控制,最终播放效果如图1所示,要实现这一效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新建一影片,设置其尺寸为200xpX200px(单位为像素),设置其背景色为#CCCCCC, 当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置。按“Ctrl+R”,快捷键打开导入对话框,导入一声音文件。 2.新建一影片剪辑“drum”,选中第1帧,插入一关键帧,在工作区中绘制一小喇叭图案,如图2所示: 3.返回主场景,在第一帧处插入一关键帖,选中该帧,将导入的音乐拖放到工作区中,选中第4帧插入一关键帧,将影片剪辑“drum”拖放到工作区,创建两个实例,分别命名为“lbox”和“rbox”,使用文本工具在两实例之间输入文本“Stereo Control”,当然这是多余的。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效果如图3所示: 4.选中第4帧,为其添加如下ActionScrip脚本: direction = _xmouse/2-100; //将鼠标的横坐标除2后减去100个单位,并将值赋给变量direction s = new Sound( ); //获取声音对象的实例 s.setPan (direction); //指定声音的左右均衡。有效值的范围为 -100 到 100,其中 -100 表示仅使用左声道,100 表示仅使用右声道,而 0 表示在两个声道间平均地均衡声音,由于direction是随鼠标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移动鼠标可以控制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