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Photoshop制作风化喷溅人物图片效果教程
作者制作动感喷溅的方法非常实用,过程:先把人像单独抠出来,方法任意,并更换想要的背景;然后把抠出的人物图像复制一层,用液化或变形工具在需要加效果的区域做变形处理;最后用蒙版及喷溅笔刷增加喷溅效果即可。 最终效果 原图飞溅效果图制作思维也非常简单:就是将主体对象与背景分离,然后再运用蒙版、泼溅画笔等针对对象进行润色,将图像作变形处理,或者做成你想要的那种效果。一、先用PS打开主体人物的图像,将这个本该为背景的图层转为普通的图层,图层下方再建一个透明的背景图层。二、将主体对象从背景中“抠”出来,这和普通的去背的方式是一样。根据不同的主体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我们选用合适的办法抠图。 由于背景和模特在身体部分的色彩关系并不十分清晰,因此,在这里我选用钢笔工具来抠图。而发丝的部分由于会相对复杂,所以,我会把发丝放到下一步再进一步完善,这里就大致抠出一个轮廓即可。

2种方法简单讲抠图
抽出抠图方法(简单、快速): 1.打开图片,按"ctrl+alt+x"抽出,弹出“抽出”对话框。 2.用画笔擦出所需抠出的`头发部位,“强制前景色”设为黑色,点击确定。 3.头发部位抠出后,“复制”背景层,添加蒙板,擦除头发附近的背景色。头发以下部分,则可以用“钢笔”抠出路径后,"ctrl+enter"(路径转选区)——羽化1-2像素——反选cttrl+shifl+I ——用黑 画笔擦除即可。 教你如何抠那些`飘逸的头发。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像抠这类的图,分二个部分.第一:抠图人物的`外轮廓, (注:不要抠到飘逸头发的地方,也就是说`尽量不要抠到`有透出少许背景图的地方。)一般的简单图只要这一步就好。) 详细步骤: 1.打开一张图片,抠出`人物轮廓,注,不需要抠到`头发里含少量背景的步位。 2.此时出现了`路径,复制`背景层,加上`蒙版,按"ctrl+enter",出现了“选区”,按ctrl+shift+I 反选,羽化1-2像素, 再用“画笔”工具,用黑画笔(即前景色为黑色的时,的画笔) 擦掉不需要的部分。第二:抠出头发部分。这里采用 通道+ 色阶调整 + 反相 +画笔 (目的是让和背景分开,白的更白,黑的更黑,让它黑白分明)。找图人物的`头发 1.复制一层,进入“通道”,按ctrl+1、ctrl+2、ctrl+3找出一个,黑白对比`比较明显的通道。 2.复制一个此通道 (如红通道),然后用“色阶”ctrl+L 进行调整,让黑白明显分出。 3.为了让黑白更明显分出,按ctrl+I 反相 , 此时出现了,黑白二种色,。 4.用白画笔,把不够白的地方擦白,,不够黑的地方擦黑。(即白色是要的,黑色是不要的) 5.按ctrl+Alt+~ (取出高光), 再按cltr +shift+~ 返回图层,ctrl+J 就可. 再加上自己喜欢的背景就可。

Ulead Photo硬派6制作大放送(八)图像混合魔法
Ulead Photo硬派6制作大放送(八) 图像混合魔法 在Photoimpact6中新增加了几种图像的混合方式,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奇妙的图像混合魔法。在填充对话框和对像属性对话框中,都可以来设置图像的混合方式,在Photoimpact中称作合并。 下面是一张照片,我们可以用Photoimpact将照片中的人物和不同的背景组合在一起,并且选择不同的图像混合方式,产生特别的效果。图42 人物图像 因为照片的背景是白色的,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使用魔术棒工具将背景与前景分离,魔术棒工具是隐藏在标准选取工具下面的,所以要先按住标准选取工具知道出现隐藏的工具条,然后选择魔术棒工具 ,使用魔术棒工具在白色的背景上点击一下,选中背景图像,再选择菜单上的选定范围à反转,这样就可以选中前景的人物,然后选择选定范围à转换为对像,将选中的部分转化为独立的对像。并且选择编辑à复制,将它复制到剪贴板上。 打开另一张背景图像,将剪贴板上的图像粘贴到背景上去,这样仅仅是使上面的图像覆盖住了下面的图像,并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像,但是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图像的混合方式,选中上面图像,然后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属性,打开对象的属性对话框,我们将在合并的下拉菜单中选择覆叠,如图43所示。图43 图像的混合方式 再移动调整一下人物图像的位置,就产生了如图44所示的图像效果。图44 覆叠的效果如果希望这个效果更加强烈一些。我们还可以给背景添加上照明效果,使用箭头工具在基底图像上点击一下,选中基底图像,选择效果à创意à照明,打开照明效果对话框,我们在下面的各种照明效果的缩略图中选择镜头闪光效果。在左上角的预览图像中我们可以用鼠标拖动调整闪光光晕的位置。然后点击确定并且选择将当前帧效果应用到图像。在照明对话框中的设置如图45所示。图45 添加镜头闪光 现在就产生了如图46的效果。这样的效果是不是很cool呢。图46 完成后的效果 再打开另一张做为背景的图像,并且将剪贴板上的图像粘贴到背景上去,这次我们在合并的方式中选择强光,这种混合方式似乎是在图像上照射上一束耀眼的强光,和覆叠的混合方式相比,有更多的不透明部分,感觉更加强烈。但是依然可以清楚透出基底图像上的明暗对比同时我们可以选中属性对话框中的柔化边缘选择并且设置8-10像素的柔化值,这样可以是图像的边缘和基底图像混合并且产生出发光的效果。强光合并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如图47所示。图47 强光合并方式效果 现在我们再将人物的图像粘贴到一副蓝天白云的背景上面,然后将图像的混合方式改成柔光,这样就图像就会有更大的透明度。柔光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如图48所示。图48 柔光混合方式效果 你也可以尝试一下其他的混合方式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最新发布

各类形状光晕拍摄技巧
我们先看一下效果图:小注:右下角的小M是我的水印我们所需要的材料是:不透光的卡纸一张,小刀,铅笔之类的工具,电脑一台!原理其实就是控制失焦时入射光线的形状,所以我们只需要用不透光的影纸挡着入射光,留出比光圈小的形状就可以了!这是成品,蝴蝶的那张弄丢了~这次用心形的吧!我用EMS的信封切的,上面的小柄是防止卡在镜头口抠不出来这是具体尺寸,镜头口径一般写在镜头上

拍摄独特人像的7个技巧
1.改变视角绝大多数人像照片都是在与眼睛平行的高度拍摄,换一个角度往往能完全改变一张照片的表现 力,所以很多摄影老手都会告诉你:不妨站在你能达到的最高点。当然,放低机位也会达到同样的目的。2.改变模特的眼神 人物的眼睛往往是画面中最重要的部分,绝大多数肖像拍摄中模特都注视着镜 头,自然而然地引起观看者与被拍摄者的“交流”;这种特殊的“指向性”如果利用得当,有时会获得特别的效果,不过,这种“指向”会直接影响到构图,如果无 构图上的必要则切忌牵强,否则产生被拍摄者与摄影者“貌合神离”的感觉。 眼神成为了构图的延伸 同一构图中的眼神交流3.打破构图常规 打破经典的构图常规(三分法则)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对场景的理解,如果你 需要构成一种强势冲 击力的效果,不妨尝试将模特放在画面的边缘。 如果没有眼神的“指向”,这张照片将非常失败(很快就复习到刚才的要点:) 将模特至于画面的左侧,注意模特姿势对构图的影响4.尝试特殊的用光 人像中有无数种用光的方式,侧光可以烘托气氛,双闪灯可以突出轮廓,当然还 有各种创意光影方式,夜晚拍摄时别忘了B门哦

摄影构图:用照片讲故事
“艺术家不会组织画面,就像演说家不会组织语言。”——莱昂纳多·达·芬奇摄影是什么?是一则故事。故事是什么?是一连串彼此相关的句子。摄影也是如此。一张出色的照 片,仅仅拍摄到一些东西的图像是不够的。观众对一张照片的第一印象,就取决于构图带来的画面平衡。想提升你的数码照片的表现力,就尝试应用这些构图法则吧。三分法则三分法则的理论基础是,人们的目光总是自然地落在一幅画面三分之二处的位置上。尽量使主要的 被摄体位于画面三等分线的焦点上,效果会比位于中心位置更好。拍摄风光照时,运用三分法则将水平线置于三分位置上,这样的照片会具有最佳的视觉感受。如果 兴趣点是大地或水面,地平线一般位于上部三分之一处。相反,如果兴趣点是天空,则可以把地平线置于下部三分之一处。总之,让主要部位占据绝大部分画面。黄金分割法则一幅画面中的某些位置点会自动地吸引观众的目光。同样,某些比例(无论是巧合或精心布置的) 也会自然地令观众感到舒服。达·芬奇研究了人类对美和和谐的观念,并提出了称为“黄金分割”的原则。其实在达·芬奇之前,巴比伦人、埃及人以及古希腊学者 就已经开始在建筑和艺术中应用黄金分割法则了。

浅谈建筑摄影的用光技巧
摄影的最基本特征是瞬间性,它能把稍纵即逝的瞬间精确地表现在照片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种瞬间性,要用心观察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各种光线照射下的微妙变化,捕捉精彩的瞬间,使照片中的建筑和建筑环境不但真实,而且优美。 户外建筑摄影的主光源是日光,它的光照角度、亮度、色彩都会随地点、季节、时间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并能直接影响画面中建筑的影调和气氛,从而迅速地改变人们对建筑的感觉。能对光的特性有深层次的认识并善于利用它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影调和气氛是摄影家艺术才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的光线不但需要耐心等待,更要努力去发现并加以利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阳光是如何使建筑充满生气,而又如何使建筑变得平淡乏味。摄影师要对气候条件可能对拍摄结果产生的影响有科学的预见,并在拍摄时能有良好的临场感觉。一幅能吸引读者的照片有时需要经过多次拍摄,反复比较后才能产生。 日出和日落时分是一天中天空色彩最具戏剧性变化的时刻,也是拍摄建筑逆光照的最佳时刻。在强光的烘托下,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线成了视觉的主要要素,而建筑的空间、质感、色彩统统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拍摄这类作品时要等待建筑群的背面出现引人注目的天空,并细心观察画面的色调和云层位置的变化,抓住机遇,捕捉精彩的瞬间。曝光要从天空测得读数,建筑因曝光不足而使细部隐没在阴影中,轮廓剪影成了画面的主题。背光剪影照有时比在明亮清晰的顺光下拍摄更能揭示建筑的形体特征。 白昼,在侧向绚丽的阳光照耀下,建物显得明亮,反差大,色彩比强度低的光线照射下更加鲜艳,从而能突出建筑的的外部特征,把建筑的三维空间真实地传递给读者。在强光下拍摄建筑要特别注意光照角度的变化而形成的阴影效果,要利用那些简洁,形状鲜明而整齐的阴影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阳光通过照明来显示建筑,而阴影则通过反差来表现建筑。 黄昏,所有景物都会沐浴在金黄色的光辉之中,画面有一种在白天无法得到的气氛。黄昏的阳光近乎水平且光线柔和,它不但能产生明显的阴影,增强建筑的立体感,还能显示出阴影部位的层次和材料表面的质感纹理。用这种低角度光线来表现建筑时要特别掌握好拍摄的时机,过早则画面的气氛会不够浓重,过晚则要随时防止附近高楼大厦对阳光的突然遮挡而错失良机。日落不会持续很久,天空灿烂的色彩很快便会褪去,几分钟后,金色光辉的美景便变成了令人沮丧的紫暗色。 随着夕阳慢慢西下,自然环境光会变得越来越弱,城市建筑慢慢呈现在一片泛光照明之中,建筑的外部特征也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而为夜间拍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领域。为了能更多地展现建筑的形态和细部层次,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时是拍摄建筑夜景的理想时刻。此时天空还映照着太阳的余辉,并能清晰地衬托出建筑的轮廓,而来源于大气层的反射光不但能表现出建筑的暗部层次,而且与城市灯光之间形成了色温差异,给画面创造出了一种奇妙的色彩效果。夜间拍摄的关键是要善于捕捉夜色的神秘气氛。 在拍摄现代城市建筑时还可以多留意一下玻璃幕墙对光的反射,也许会发现很多的创作机会。幕墙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色彩差异很大,黄昏时更是变幻莫测,拍摄时要善于观察,尽可能把幕墙上的金色、银色等反射光利用起来,表现这种光影给建筑带来的神采。幕墙的反射还常常会产生非常有趣的变形,使反射的建筑物缺少真实性,拍摄时应使幕墙(即主体建筑)处在阴影中,而幕墙所反射的建筑处在受光面,这样会有明快的光影效果。

微光环境下应该如何拍摄?
微弱的光线环境下该如何拍才能获得一个稳定的优质影像要稳定所以快门值应该是要在安全范围内要优质噪声的控制必须要谨慎对焦的正确率也是要考虑进去 对焦:微光环境下拍摄.应该让微弱的光线全部进入感光组件CCD.CMOS光圈可以开最大.但最大的光圈在微光下反差不明显时.可使用对焦辅助灯.亦可用*点对焦.可提高对焦的成功率

打造微光美人 7招搞定人像常见弱光环境
在一些弱光环境进行人像创作,有很多限制,束手束脚。但是独特的弱光环境有时候具有特别的画面效果,让人无法抗拒其魅力。今天我们来看看几种常见的弱光人像佳作,分解一下其中的要点,下次遇到相似的环境,也尽情的来创作吧!1.密林光影 在真正的密林中,不管是多么阳光明媚,透过层层叠叠的树木,能直射到地面的光线也是有限的。这种弱光环境比较特殊,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光线强度不是恒定的,所以如果画面同时出现阴影和强光的时候,要注意曝光,避免光比过大而影响画面品质。摄影师:强强摄影师:强强场景选择时,也要更灵活,同时可以带一些如烟饼之类的道具,比如下图的效果就是通过烟雾效果营造神秘感。 2.色彩张力 说到色彩,弱光环境中,似乎很难强烈的突显。但是今天我们来介绍这样一种方法,就是投影仪人像。弱光对于色彩的表现并不擅长,但是可以通过投影仪投射背景来改变大环境,显然,这一方法比单单给有限的光源加个色片要明显的多。摄影师:funthink

【摄影基础概念】光圈、景深、对焦
很基础的知识,文字上可能初学者还是看的不太明白,但是几张图片很形象的交代了几个概念摄影中我们经常给听说光圈的概念,它到底指什么?又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一、什么是光圈光圈其实是镜头里面的一个装置,它控制着快门按下时孔径的大小。大光圈的时候孔径就很大,小光圈的时候孔径就很小。光圈的大小和它的数值是呈倒数关系,也就是数值越大的时候反而是光圈越小,F1.2是大光圈,F11反而是小的光圈。从大到小:f1.2 f1.4 f1.6 f1.8 f2.0 f2.8 f3.2 f4.0…… f22二、光圈的作用1、控制进光量。

建筑与室内景物之摄影经验点滴
应该说:建筑与室内景物(下略)摄影是风光摄影的一个分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拍摄要领。 从另一种意义上看,建筑与室内摄影在拍摄技术和技巧上有别于纯粹意义上的风光摄影;而且由于其自身在建筑学方面的特定要求,故在拍摄方面要求专业性极强,难度更大;另一方面,由于拍摄时经常碰到诸如灯光与自然光交替等特殊情况,因而更增加了其拍摄和创作难度。笔者之所以有幸修书于此与广大影友稍作交流,其目的寄望以此唤起有志于从事或爱好建筑与室内摄影的朋友对这一特殊领域的兴趣和关注,以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历史史料性作品以告慰后人。 笔者所谓之建筑与室内摄影的建筑学属性,概受惠于建筑学与室内设计专业之设计学基础课程之一二,即:建筑与室内透视学课程,建筑与室内设计效果图课程之要领。(注:笔者先前就学于*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并曾在国内权威建筑学杂志《世界建筑导报》就职)如果专业人士从建筑学及室内设计学本身的要求出发或出于商业特定摄影要求的需要,那么现有的许多稿件之95%以上都不合格,统统将被CUT掉了。原因是摄影器材档次太低,镜头根本不具备景物像差纠正功能,此硬件问题乃其一。 另由于室内灯光色温不等,有时交叉安置并极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概念上的室外灯光片拍摄,几乎十有八九均不合格或根本达不到要求。要想在如此复杂的光影及色温条件下成功地拍摄合格的彩色片(尤其是正片),如果没有特定的器材及扎实的综合基本功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人说那你这要求也太苛刻了,简直是吹毛求庛等等。 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商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冒然枉下如此结论未免太轻浮了一点。具有国际水准的深圳大学《世界建筑导报》杂志所刊载的大部分国外专业人士提供的照片稿件,其质素之高是非常令人惊叹的。其中尤以第28期美国SOM专版介绍中的建筑摄影稿件,数百米的摩天大楼从上到下在照片上反映竟完全笔直,半毫米都不差(纯粹原版正片,未经任何电脑处理),而且所有样片张张如此,色温及色相表现更令人叹为观止。有如此高水平的同仁提供如此示范,国内同仁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以迎头赶上,除非你根本不想加入市场竞争之*或就此为止惨遭淘汰。 回到上文提及的硬件问题即摄影器材问题。事实上,广大影友之所用135及120摄影器材系列,如果单从建筑或室内摄影及产品等商业摄影的要求来衡量,几乎99%都达不到要求,135机型中只有N系列之一款镜头具备PC调校纠正功能,但由于其底片篇幅太小,售价过高及调整方向单一造成性能价格比严重失调而问津者寥寥无几。于是一些专业人士纷纷将135,120系列打入冷宫以做收藏之用,同时又别无选择地将目光投向在像差调校纠正方面独领风骚的大型座机,4X5换成5X7还不过瘾,后来干脆象陈长芬先生那样甩掉所有细软,竟扛起100多斤重的8X10大型木头座机登上了古长城。在真正领略到摄影乐趣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以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去搞摄影? 笔者以为:摄影达到相当的深度之时,正是带给我们摄影工作者以低头反思人生意义所在之时。在我们广大影迷爱好者之列,少数人互相攀比名牌机之拥有,挎上尼康哈苏之属拟或端起变焦镜头来回抽拉以洋洋得意,在充分满足其虚荣心的同时对其作品的质素要求甚少,从来没有想到过他每按动一次快门留驻的将是历史,更没有想到过这将成为人类文化历史的遗产。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说“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真实反映的建筑或风光景物也将会因时过而境迁则矣。故拍摄者如果从事其创作的同时没有这一理念马马虎虎地总寄希望与下一张的话,那么他终将一无所获。(注:本段落所指少数人竞相攀比名牌机型以满足其虚荣心者仅指极个别人士,对于从事新闻摄影或抓拍需要而为之者绝无半点贬低之意,请读者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据说深圳市摄影协会影艺交流工作十分活跃,同时在1997年前后推出了一系列摄影市场指导性参考价格,如135正片为100-300元/P,120正片为800-1400元左右/P,而4X5座机干版正片达到4000-8000元每页(后市场被一些鱼目混珠者竞相压价等恶性竞争行为扰乱了整个市场),消息不一定准确,但却无不为摄影市场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探讨方向。 就象那位提者崭新的F5系列洋洋得意地问我可不可以搞风光摄影的同学一样,我回答他说:你如果真想搞风光或建筑摄影还不如手工做一个大机器。他说:那多寒谗哪,丢人现眼的。这位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虚荣心病患者(恕不便点其名),他搞摄影并非专心致志从事于摄影创作,而是关心别人看他用的机器是否名牌,是否足够神气以充分满足其虚荣心。一位优秀的赛车手说:我宁可按我自己的意愿用废旧零件组装车来开,如果让我开那种什么豪华型的自动波,还不如让我去死。这位发烧友朴实的语言一语而道破天机:无论从事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注重实效而绝对不能为了满足其虚荣心,最终说话的将是成果而决不可能是炫耀。一位姓马的发烧友只花了几十元钱用木头做了一个大片幅座机,镜板和片盒之间全用黑布围成,像差自由调校,但镜头却是一流的,其拍出的许多作品竟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中一幅还获了个佳作奖。他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应该成为名言:拍你自己的,你管人家说什么。 说到镜头这一硬件器物,笔者想告诫各位影友的是:不管你用什么样的大小照相机,如果你是真正想从事摄影艺术创作,那你最好别用变焦镜头,宁可辛苦一点多带几个。笔者曾与1986年买过一个28-200的长变焦镜头,当时拉来拉去觉的挺过瘾,但很快就把他扔到爪哇国去了。因为变焦镜头可以说除了方便之外其他因素均令人不敢恭维。我可以用那为赛车手的话说:如果让我买变焦镜头去拍风光,那我宁可去死。

Martin Turner 如电影般的英国风光
摄影师Martin Turner镜头下的英国风景,有如电影画面一样,波润壮阔,却又诗情画意,自然风景与建筑物的配搭,仿如天作之合。这些作品不论色彩、构图、光线都很出色,部份作品以慢快门处理,在画面上更营造出迷人的气氛,全都是很优美的作品。

构图进阶技巧 取景时如何对图像进行裁切
在拍摄中,对重要的主题元素进行有意舍弃,会令很多摄影者感到惊奇、困惑,甚至会相当排斥。然而如果谁不会使用这种构图方式,那也就意味着他放弃了一种有效的手段——能让观赏者在观赏照片时产生迫近感,并使其愿意将视线长时间地停留在照片上。因为并不一定要将所有内容都必须反映到照片中—未完全呈现的内容也会对照片产生重要的影响。完整映像我们常常会说,对主题的生硬裁切会让观赏者感到困惑,其理由是,观赏者在欣赏照片时期望看到的是这一主题的完整轮廓。这种期望并不会针对所有的图像元素,而仅限于最重要的图像元素,这是因为每张照片都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个部分—它无法将一切图像元素都完整呈现出来。举个例子:拍摄草地上一座单独的房子,包括屋前的小路、周围的树木和灌木时,观赏者并不期望看到草地或小路的全部,但期望看到房子和近处树木的全貌。房子的全貌以简单的方式构成了该照片的主要主题—尤其是当它通过某种构图方式被进一步强调时。不作切割也是强调和突出图像元素的一种方式。 人类的大脑可以在精神上将只看到部分的主题补充完整。你可以对图像元素进行切割。这样你就可以将主题的重点从壁虎的身体转移到它的头部。降低视觉的主导性如果现在摄影者只拍摄一所房子的局部,那么房子在照片中占据的图像区域就会减小,其重要性也会随之下降,这样一来整个照片的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会发生变化—或许是房子的某一个细节,或许是房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或许是另一个图像主题,如场景的色彩。拍摄时对图像进行裁切,可以降低某些图像元素的重要性,并突出图像中本来不太重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