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3DMAX实例教程:VRay打造精致乡村风格餐厅
如何体现一个充满加州柔和阳光的空间呢?这次以餐厅这个空间作为主题内容。从最初的平面设定到空间的布光和材质的赋给,成图的后期处理,我们在这里将一一进行体现。最终效果图图00空间概要及说明:这是一套300多平米的别墅,在整体的设计风格上,我采用了美式乡村风格,混搭了一些地中海的元素进去,这套方案没有传统美式的原始粗矿和古朴质感,却传承了一点地中海式的精致。在主题上摒弃了繁琐和奢华,以舒适为导向,以享受为原则,强调“回归自然”,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释然以及回归大自然的淳朴的思路,打造一个安宁平静、舒适自然的美妙净土。(图01)图01平面设定和分析:分析平面图,首先我考虑的是这部分空间分为两块,即餐厅和厨房。当然以餐厅为重点。在这里我把厨房做成敞开式厨房,为了让这两个空间的衔接更紧密,功能更齐全,于是又考虑增加了一个吧台,有情调且实用。我们都知道餐厅以用餐为主,那么所有的功能都要以满足这个需求来产生。在家具灯具以及材料的选择上,也是要以美式的感觉进行搭配。比如铜艺的灯具,厚重的家具,本色的棉麻以及有着浓郁自然清新味道的植物。(图02)

身影画中游
视频叠加相信很多喜欢多媒体的朋友都尝试过,今天我们换个玩法,让的照片在视频影片里产生奇妙的“画中游”景观。使用的工具是友立公司的PhotoImpact 7和VideoStudio 6,操作方法也很简单。 制作无背景照片 启动PhotoImpact 7,导入准备好的人像照片。 按下主窗口左侧工具栏上的选取工具,根据照片背景的复杂程度,选择使用“魔术棒”或“贝氏曲线工具”来去除照片背景(如图1)。制作“画中游”影片 启动 VideoStudio 6,新建项目后按下主窗口右侧的文件夹图标,将准备好的视频剪辑导入到素材库中。 打开主菜单“故事板”选项,在素材库里选中导入的影片,将其拖至视频编辑窗口的“视频轨”中(如图3)作为背景影片。可以导入几段视频剪辑与后面的人像图片配合。影片长度可在编辑窗口里激活后任意拖拉调整,以符合整个影片剪辑的需要。 打开主菜单“覆盖”选项,激活视频编辑窗口的“覆盖轨”,打开主窗口右上角的“素材类型”卷展栏,选择“图片”素材库,按下主窗口右侧的文件夹图标,将准备好的无背景人像图片导入到图片素材库中,把它拉至“覆盖轨”里,激活后依前法拖拉调整播放长度,使其与背景影片长度吻合。我们这个实例里使用了两段视频和两个无背景人像,其长度分别是对应的。 导入的人像照片需要进一步调整,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激活“覆盖轨”里的人像照片后,按下主窗口左上角的“动画”设置钮,进行各项参数的设置(如图4)。 提示:“运动类型”与刚才设置的人像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人像从右侧滑入,我们需将人像位置设置在屏幕左侧,反之亦然,设置时最好将人像的位置移出画面二分之一左右,产生滑出画面的效果。 设置完毕按下主窗口里的预览钮看一看,效果不错,为了锦上添花,再为这段影片加上活动的文字标题,使它更加生动。选中主菜单上的“标题”选项激活文字标题编辑线,在预览窗选取你满意的文字渲染方式后,将其拖至编辑窗里的“标题轨”,在左上角参数栏设置好文字字体、颜色、阴影和动画方式。最后拖拉“标题轨”中文字标题调整播放长度,使其与相配合的背景影片长度一致。 VideoStudio有添加音效的功能,朋友们可根据喜好自行设置添加,在此不再赘述。 影片的保存或导出 我们的作品一切OK了!在预览窗中看到随着背景影片的播放,人像慢慢地滑入画面,又慢慢地滑出,下一个人像紧接着滑入进来,画面上还相应出现了绚丽的动画标题文字,融合成为一段天衣无缝的新视频!下面就把我们的作品保存起来。 选中主窗口“完成”选项,在这里可将它存储为自定义的视频文件,或直接创建刻录成VCD、DVD、SVCD等格式的光盘。 保存完影片后,还可以按下[导出]按钮,将这段影片制作成一张颇有新意的电子贺卡,搭配好贺卡页面,调整好影片大小和位置,生成一个自执行的EXE文件,就可以把它发给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了

用Flash 8 AS代码写摄像头拍照功能
因为很久不做 Flash coding 了,所以也就很少关心 Flash 8 的新的 Class,但听大家说过有这个功能。本想从网上找段教程或 code 来做。可是发现国内还没有类似的。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开始做法: 第一步:在库中建立一个视频元件,类型选择:视频(受 ActionScript 控制)。 第二步:将视频元件拖到场景中,并调整尺寸到想要的大小。并起名为“my_video” 第三步:在时间轴中粘入下边的 code。 Testing 发现有问题,拍出来照片只有 160x120 的区域有图像。并且图像变形了。 :eek: 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此处省略2小时 debug 时间……) 最后发现 my_video 复制到场景中调整大小时并不是改变 my_video.width 及 my_video.height 属性,而是改变 my_video._width 及 my_video._height 属性。原有视频元件的尺寸只有 160x120 。这就相当于将 my_video 作了形变。而 BitmapData.draw() 是不会考虑源元件的形变的。用官方的说法是: QUOTE: 源 MovieClip 对象不对此调用使用其任何舞台中转换。该源 MovieClip 对象会被视为存在于库或文件中,没有矩阵转换、没有颜色转换,也没有混合模式。如果您希望通过使用影片剪辑自身的 transform 属性来绘制影片剪辑,则可以使用它的 Transform 对象来传递各种 transformation 属性。

摄影教程:走近你的被摄者
和模特出外约拍,作品却都僵硬死板如木头?拍出来没有情绪,没有感觉? 也许只是你与你的模特还不够接近…… 本文将展示一位摄影师的拍摄心得,与你分享走近被摄者内心的要领~。 再走近一点就好 Robert Capa 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没有拍得很棒,那代表你还可以走得更近去拍摄”(If your photograph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如果套用在人像摄影上,所谓的“没有走得更近”当然不是在说你跟 Model 的拍摄距离,也并不是叫你每张照片都跑到 Model 面前去拍大头特写,或是用百微去拍摄眼睫毛才叫做有 feel。其实我个人认为照片没有拍好,那是因为很多时候拍摄者并没有“走近”被摄者的“真实性格”和“内心世界”。在作品上,如果只流于“浅”景深、可爱十式或纯粹摄影技巧表现的话,作品难免缺少了深层次的演译,主题亦会变得空洞。 这照片有爱 这个副标题,是有一次跟我的*好友藤原克也先生讨论一辑人像作品时,他评论了某摄影人的作品,说了一句话:那照片有爱。 藤原克也大哥是*拍摄人像的大师级人物,也是《摄影之道-氛围×构图×主题的光影演绎》一书的作者。当时我在向他请教如何去拍摄感性一点的主题,他就回了我一句:“拍这个主题,要有爱”。 原来*摄影人在发表人像作品时,如果拍得很好的话,其它摄影人都会开玩笑式的留言:“有爱”,意思即为揶揄拍摄这个作品的摄影人,一定在拍摄的过程中爱上了这个模特儿,不然不可能拍出如此扣人心弦的作品。虽然听上去有些无聊,但想深一层,如果没有和 Model 做好沟通和引导,没有全神贯注地去发掘被摄者的表情,的确是很难构成一辑佳作。
最新发布

国际摄影大师精彩实例揭秘风光摄影技巧
戴维·沃德——打破风光成规 打破预期 旅行摄影师得用照片向人们讲述他乡文化和异国民族。不过,我还是常常背着相机漂洋过海,我的大部分作品确实是在国外完成的。之所以要出国拍摄,是因为我总要花上一两天时间才能进入拍摄所需的“摄入”心态,如果我待在家里忙于琐事,就不会有意花时间调整心态。 挪威唐金赛特 戴维·沃德 这是挪威为数不多的“观景点”之一。甚至有条斜坡通向岸边,岸边的岩石形成一个个水坑,弯曲的线条犹如刀刻; 远方一座美丽的半岛作为背景,岛上群山耸立,如梦似幻。8月初的一天,我在凌晨1点摄下了这张照片。由于地处北极圈内北冰洋沿岸,这里的天空要么云团密布,要么万里无云。幸运的话,还能捕捉到一片云层的边缘线。当时,我加用了一块标号为5.5的中灰渐变滤光镜——测光表仍然显示天空曝光过度,然而鉴于富士Velvia胶片对于黄色不如测光表所显示的那么敏感,我知道它将凸显某些细部特征。 惊异感 对于旅行我乐此不疲,因为需要不断感受新的视觉体验带来的冲击。换句话说,我需要惊异感,而旅行正是收获惊异感的重要途径。在熟悉的环境下,难免受制于预期的模式,囿于熟悉而省心的思维和活动方式。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总是跑到陌生的地方拍摄,我也会故地重游。虽然这看上去与我刚刚提出的观点有冲突,但我确实常常在故地重游时拍出更富趣味的照片。 比斯吉凹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戴维·沃德 我本想用5×4英寸的大画幅相机拍摄。然而当时的光线稍纵即逝,我感觉倒影很快便会消失,因此不得不用袖珍数码相机。我喜欢这里模糊的空间感和奇异的倒影——这一切都归功于雾气蒸腾的温泉水。 拍摄中的自我批判

迅速走出错误的迷阵 新手街拍实用教程
这里所指的新手,主要是那些刚刚买了人生第一台单镜反光机,憧憬着要成为摄影大师,心情兴奋不已的摄影新手。“哗!好漂亮呀!”第一次接触大光圈 (相对于 DC 和 iPhone 来说啦),还有快门那“喀嚓”的快感,的确,很多新手马上就会肾上腺素急升、脑袋充血、瞳孔放大、心跳加快。问题是,从哪里开始拍起好? 街头 他们脑里第一个反应通常就是走上街,然后进行第一次“真正的”摄影,而新手往往就踏进了这个街拍迷阵,还可能要徘徊好一段日子,才能清醒过来,有些则会一直沉迷,不能自拔。 “街头 + 婆婆 / 扫街工人 + 黑白色调 = 有FEEL + 反映社会现实” 这真是一条不可思议的方程式,几乎每一个新手都会深信不疑,然后他们就不断找寻街头上拾汽水罐、拾纸皮的老婆婆,或是那些扫街工人,偷偷拍下来,然后换成黑白照片,再放上微博或是 blog,企图展示自己身为“社会纪录者”的关怀。 大师? 老实说,这种照片很多时会令真正关心社会的人反感,因为将“街头阿婆拾纸皮”等同于“社会上充斥不公义、贫富悬殊、官商勾结、地产霸权”之类所谓社会关怀,太肤浅了。谁说阿婆拾纸皮是社会的逼害?我所认识的长者当中,有不少根本并非靠纸皮维生,但她们就是喜欢这种透过劳动,以赚取收入的自给自足感觉,这是她们的存在感,跟社会公义之类,并非等号。 主观地把别人塑造成自己心里的社会不公受害者,这才是真正的加害,跟某些看图作故事的传媒一样讨厌。 这些街拍新手真正的毛病,在于对“社会公义”的认识过于肤浅,而非摄影技术水平的限制。简单说,就是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发生什么问题,也不知道拍摄的对象是谁,更不理解人们有什么缺乏、内心有什么困难,就随意在街头按自己的意思,强加在别人的肖像上。 1. 理解对方

人像摄影室内布光完全手册
室内多灯拍摄,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只有一个太阳,再多的灯,也只是起到效果和辅助的作用,主灯只有一个。不管灯位如何变化,主灯是整个拍摄的关键。通过作品讲解,希望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丰富面部层次的方法 主灯开全光,辅灯开二分之一或更小,这样拍摄出来人物面部层次丰富。 使用轮廓光的方法 主灯开全光,辅灯开二分之一或更小,轮廓光明显,立体感强。 增强人物立体感的方法 主灯开全光,辅灯开二分之一或更小,轮廓灯全光,这样拍出来人物层次丰富,立体感更为增强。 适当地加入地光灯 主灯开全光,辅灯开二分之一或更小,低角度增加了地灯二分之一光或更小,适合眼袋皱纹较重者。 如何使白背景不显灰

摄影时学会截去多余的部分
摄影初学者爱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美景当前,想通过一张照片就把所有东西拍下来,恨不得把所有好看的元素都塞到一张照片里去,恨不得有无限的广角。可是当照片拍出来后,又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我亲眼所见的好看呢? 首先笔者分析人眼和镜头的区别:人眼是动态的,镜头是静态的;人眼是无框的,照片是有边框的;因为这两个本质区别,所以在美景当前,即使人眼没有边框,也只能同一时间集中关注一点,先留意到近处的栏杆、再关注远处的灯塔、再看见远处的小船,加上人眼动态的特点,所有元素就组合成一幅全景的美丽画卷。 但是,你决不能要求镜头能够做到和人眼一样。给你一个超广角,把整个画面拍下来,只会有很多元素零散地分布在画面的不同角落,毫无主次,构图松散。 因为没有拍下蓝天白云、没有拍下身前的篱笆,才让观众关注了这片黄色的大地 按下快门前,我们要清楚即将拍摄这张照片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跑龙套的又是谁,然后学会忍痛割爱,截去跑龙套的,保留配角的一点戏份,把主角完完全全突显出来。截去配角的部分,反而留给观众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是人类天性),比如画面截去了队伍的头尾,观众反而觉得队伍很长,但是如果把队伍头尾都拍出来了,观众反而觉得队伍不外乎几十个人而已。 我们无需证明玻璃杯是完整的,可以截去无意义的大部分,画面构图反而更加饱满了,观众的注意力被引导到照片的主角——泡在牛奶的饼干上 有些物品,是生活中常常简单的常规事物假如只是衬托,那么只需要让它们露一点脸就可以(如上图),因为看见一部分,观众就能意识到是什么东西,画面的重点留给画面的主角吧。有些东西确实是我们拍摄的主角之一,但因为他们有不断延绵重复的特性(比如篱笆、栏杆、晚霞、海浪等)在构图时也只需要截取片段好了,不需要把它们完整拍下来,否则就会为了迁就这些大而长的物体把很多不该拍的跑龙套也拍进画面,照片构图失去主次,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样拍整体而失去了精彩的细节了。 这是杂志摄影师拍摄好莱坞大腕 Christopher Walken 的采访照片,可以对比上下两幅作品,不是他老人家发型不够帅,不是他胡子不够man,而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眼神,所以下面一副作品构图时把头发和下巴都舍弃了,反而让观者集中注意力在深入刻画的眼神部分 拍摄人像一样的道理,假如不是为了拍身上的时装,假如不是为了拍一个摆得很酷的动作,假如不是为了拍一条雪白细长的美腿,那么建议摄影爱好者把关 以后当我们按下快门时,想想是否入镜的部分还是太多了,想想这种照片的主角应该是什么,什么是配角,搞清这个关系,你的照片构图才显得饱满,更多看不见的元素反而更引发观众联想。多看看人家的作品,多做减法。

如何使用好点光源进行拍摄
使用点光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基本都是选择使用光亮较强、光质较硬的直射光作为光源再加上相应的附件。比如使用600W的硬光加蜂巢所产生的点光,直接用来做主光使用的。利用点光的聚光特点,集中地塑造了人物的主要形象与形体,具有焦点的作用,这样压暗四周、突出人物。 蜂巢做点光具有光源集中、突出重点、过渡均匀等特点,照明的范围也可以调节距离被摄者的远近而达到效果。使用电光源拍摄的影像反差较大、立体感较强,要注意控制暗部的面积以适合主题。 局部点缀运用点光作为修饰光使用可以进行局部的点缀与修饰,但是在使用时不能显示出过于明显的痕迹,不能破坏整体照明效果。首先,使用柔光箱确定主光的位置,再用辅助光平衡画面的亮度,从而加强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和质感,使局部得到点缀,使主题得到深化。 在运用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调整画面局部的光的效果,提升画面的视觉美感,让画面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同时形成画面的空间深度。 提炼重点在繁杂的光线中我们可以利用点光源将人物凸显出来,达到重点突出的作用。 我们如何在较为纷杂的光线中将人物凸显出来呢?点光这时候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使用加有聚光筒的点光将人物面部强烈照明,将其他杂光冲洗掉,突出人物并且还保留了其他大部分的混合光。在这样的复杂光线的环境中使用点光要注意点光的范围要尽量小,否则会破坏其他光效特点。 其次,要有较大的强度,这样才会把其他的光线冲洗掉。 均衡画面点光源作用很多,除了突出重点、点缀局部作用的同时还会具有均衡画面的作用。 想得到低调的效果,可以使用蜂巢从人物的前上方进行环形光的照明,这时画面其他方面都是较暗的。所以,为了使背景有明暗光影变化但是又不能过于明亮,那么就选择聚光筒点光对背景局部照明。为了突出人物的腿部线条、再次使用聚光桶,点光贴着地面照明。这样共使用了三个不同照明范围的点光组合,共同塑造了整体画面。 操作时要注意,多点光拍摄要分清主次,控制明度和角度以免发生用光杂乱的现象。

曝光三角简易图表
这是一个非常清楚而简单的图表,就可以让大家了解到相机最最基础的操作。 很多人“学影相”是学甚么呢?由于现在的数码相机太方便了,Auto 模式都足以应付不少日常场合,所以很多人都对此不甚了了。但如果想要拍出心目中的作品,得到这样那样的效果,就无可避免还是要学习这个基础中的基础。 所谓曝光三角,就是指光圈、快门及ISO,调整这三项就会影响照片的曝光值 (EV,即exposure value),所以要得到恰当的曝光就必须要懂得平衡这三角,例如想要提高照片的曝光程度,就要推高ISO、减慢快门或是开大光圈,所谓 Auto 模式其实就是由相机代替你来进行这操作。 图中绿色的是光圈,蓝色的是快门,橙色则是ISO,标示来做甚么呢?其实曝光三角除了影响曝光值外,同时还会带来三个重要的影响,从图表就会看得到∶ 1. 光圈影响景深 2. 快门影响动态模糊 3. ISO影响噪声 换言之,在我们想得到恰当曝光的同时,还要兼顾这几个要点,换最日常的用语,就是要避免手震、让足够的景物清晰同时又要取舍照片的画质……哎,好烦?其实也不是的,多练习几次很快就会熟习。

实例讲解如何拍摄完美的微距花卉
如果你喜欢新生花蕾的娇美,想把大自然的这件恩赐永远留在记忆中,不妨试试用微距摄影技术吧。 首先要找一个完美的拍摄对象,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将它放在柔光环境下,比如在挂着窗帘的窗户前。如果植物在室外,要么将它移到阴影下,或者用道具将阳光柔化。从背对太阳的方向(但是不要挡住太阳),或者从侧面拍摄,让光线均匀地洒落在花瓣上,得到出色的纹理、色彩和细节。明亮的阴天无疑是最佳的拍摄时机,不过也许你会需要增加一些额外的光线,可以用反光板给阴影中的细节部分补光。 下一步,将相机装在三脚架上,没有的话用其他稳定的东西做支撑也可以。八爪鱼脚架在这里会很有用,特别是当要拍摄的花朵不能移动或者比较小的时候,这种附件比三脚架更加灵活。 使用微距镜头和增距镜能够拍到有力的照片,没有的话,就用手头的镜头也可以,自己移动来构图,考虑要离被摄体多近的问题。有些人喜欢自动对焦,也有人认为全手动才能得到最好的控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你可以先对设计好的对焦点自动对焦,锁定对焦后重新构图。 如果你使用便携数码相机,可以把相机设置到微距模式,并关闭闪光灯。数码单反用户可以使用光圈优先模式,用不同的光圈试拍,检查细节。一般拍摄中心锐利花瓣或背景模糊的照片,光圈在f/1.8-f/4之间,取决于你选用的焦距和想要的虚化程度。如果你希望整朵花都清晰可见,就要收小光圈,比如f/18甚至f/22。取决于花朵的颜色,还需要对曝光进行补偿(自动测光模式下)。 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先从花上面拍摄,然后降低到与花朵同样的高度,最后从花朵下方拍摄。 从屏幕上回放照片,看看哪里吸引了你,哪里还需要改进。如果你想后期,建议使用RAW格式拍摄,能够保留最多的细节的色彩信息。

低调人像拍摄攻略大公开
在人像摄影中,色调浓、立体感强,深色调对浅色调形成包围趋势的照片被称为低调照片。这种照片能够表现人物稳重、沉着、含蓄、端庄的性格。 高调还是低调如何选择 高调照片,简洁明了。它是以大面积的白衬托小面积的黑,达到提高黑色影调的视觉价值。低调照片与高调照片,在影调配置上正相反。需要注意的是,务必要根据拍摄对象和表达意图判断是使用高调还是低调。 低调的表现手法和高调相比较,在人像摄影中,低调表现手法更易于突出画面中的人物,人物往往处于整个画面中的亮部区域,视觉效果更加突出。低调画面的视觉意味相比高调而言感情色彩更加深沉、忧郁和浓重,可以很好地集中观者的视线于画面人物。在低调人像照片中,深色的影调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少量的亮部区域往往是人物的肤色和服饰。 低调人像的布光方法 拍摄低调照片多使用侧光或半逆光的方法,一来可以为模特勾出轮廓光,二来使光线在模特与相机之间投下大面积的阴影,以便造成浓重的低调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去设定灯光,以达到低调人像的效果呢?下面为您列举几种棚内布光方法。 布光举例一 这是一个典型的低调人像的布光方法,注意图中给出的参数,这是影室灯的用法,如果我们没有影室灯,那么,用外置闪光灯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外置闪光灯功率相对比较小,这时候,我们可以提高ISO,放大光圈,都可以达到差不多的效果。 布光举例二 平行前移主光源,将眼神灯移到相机右侧。

如何正确评价自己的作品
如果你希望在摄影上获得提高,不妨以评判的眼光,认真审阅自己过去所拍摄的照片。如果你从未做过此事,起步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事实上,即使你已经有了回顾的习惯,也可能还没掌握看照片的要领,比如一张照片到底好在哪,以及如何能让它更好。本文,我们就来讨论如何开始学着评价一张照片的问题。 自我评价备忘录 这里的故事是什么? 所有的照片最终都是在以一种或多种方式讲述一个故事的。如果观众在情绪上与你的照片产生了联系,这里面就有故事了。首先,你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确认自己试图讲出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技术质量 照片准确合焦了吗?曝光完美吗?噪点和锐度如何呢? 构图 这张照片的构图是否有助于表达其内容? 亮点在哪里? 即使一张照片不够完美,它也可能会有一些不错的地方。找出闪光点,并弄明白这里为什么好。

6招教你如何用色彩宣泄你的影像情绪
好的摄影作品引人之处,不在于多么花哨的技巧,而在于画面中寄存了拍摄者的情绪,让观者可以感同身受,走进拍摄那一个瞬间拍摄者的内心世界。 我们是情绪化的生物,并能感觉到色彩。愤怒的黑色,初生的绿色,冰冷的蓝色,还有我们的金色回忆。色彩能唤起我们的回忆,例如橙色的日落和清冷的蓝色早晨。绿色象徵着生长,红色则充满活力。所以,试着用色彩去宣泄属于你的影像情绪吧。 色彩为主题服务 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一定要有一个主题,而照片中,首先影响着欣赏者理解主题的可以说是色彩。色彩对欣赏者的情感影响远远优于图像的具体内容。并且这种情感会长时间地留存记忆里。经常会有人忘记画面的具体内容,但忘不掉的是影响他情绪的那一抹色彩。所以要想正确地表达主题,应该控制好摄影作品的色彩选择。 色彩组合突出情感 色彩对于摄影作品来说,单独的表现机会很少,大部分都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进行一定的设置而成的。 例如相邻色、对比色以及冷色与暖色,其中冷暖色的运用最为普遍,情感表达也最为突出。 大面积冷色系的运用,会使整个作品表达残酷、凄凉、冷漠的情感。让欣赏者受到极大的感染,从心底里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