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PRO/ENGINEER 2000i2新功能简述
美国PTC公司在2000年3月份向广大用户发布了PRO/ENGINEER2000i2。在很多用户还没有把PRO/ENGINEER2000i的行为建模等新技术深入了解的时候,PRO/ENGINEER2000i2又带着440多项改进和广大PRO/E用户见面了,到底性能有哪些改进呢?就让笔者把PRO/ENGINEER2000i2的新功能简单介绍给大家,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笔者认为2000i2和2000i相比,功能要强大的多。因为2000i2和2000i相比,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我想这应该就是PTC大力宣传的柔性工程技术的一部分吧!)其中包括可视化检索(VisualSearch)、形状索引(ShapeIndexing)、特征灵活性(FeatureAgility)、行为建模技术(BehaviorModeling)、疲劳预测(FatiguePrediction)、CDRS渲染(CDRSRendering)等等。对于工程师来说,这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让工程师把时间更多的用在优化设计和产品的创新上,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在这众多的新功能中,最让笔者欣喜的就是可视化检索(VisualSearch)了。如果您一直从事产品设计的话,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寻找一个其他工程师做好的零件或装配,需要从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装配中去不停的打开或关闭一个又一个窗口。这样的工作让人厌烦,并且效率极低。现在有了PRO/ENGINEER2000i2的可视化检索(VisualSearch),一切都简单多了。可视化检索功能就是让工程师在调用零件、装配、图纸时,可以预览即将调用的零件。更让人惊讶的是,您还可以和在PRO/E操作界面中一样用鼠标加Ctrl键去旋转放大或移动它去看更详细的结构。而完成一个超大型部件装配的预览只需要几秒种的时间,让人不敢相信。据PTC称,这得益于PTC新的远程数据调动技术和专用多线程图形技术。在您打开预览功能的同时,零件或装配的基本形状立即出现在您的眼前,它只是一个近似的表示,几秒种后,零件的细节越来越清晰。可视化检索具有智能化,并且支持多线程处理。当您缩放模型时,PRO/ENGINEER只会载入浏览区域内的部位的数据而忽略其它部位数据。您还可以在装配浏览窗口中直接选择子部件和零件,来查看它们的结 形状索引(ShapeIndexing)也是PTC正在申请专利的先进技术之一。它利用智能过滤技术,把当前的模型与数据库中的已有模型进行比较,找出那些具有相似几何体的模型,以提高设计的重用性。充分利用这项功能,可以使企业减少许多重复设计的工作,也为数据的管理带来了方便。对于交通产品,机械制造业等等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们制造的许多产品都使用相似或相同的部件。有了这项功能,也许在新产品的开发中,您只要投入一半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可以,另外一些部件只是需要调出来略微修改就可以用于新产品了。PTC称,由于利用了自动过滤和快速过滤技术,如果对一个包含300000个模型的企业数据库进行检索,只需要2秒就可以得到结果。这样的速度恐怕连最挑剔的用户也会无话可说。 特征灵活性(FeatureAgility)也是这次PTC大力宣传的技术热点。因为在当今的产品设计中,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适应市场的变化,更改设计是司空见惯的事。而如何缩短更改周期就成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在PRO/ENGINEER2000i2中,增加了一种称为意向参考的新功能。使用这种功能,设计者可以定义特征建立的方式,利用这种定义方式,你可以灵活的构建特征,并且在特征发生更改时仍然保持你的设计意图,从而把设计人员从烦琐的设计更改中解放出来。在PRO/ENGINEER的用户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你试图修改一个特征时(特别是这个特征是较早构建的),经常会跳出参考丢失,后续特征不能构建的对话框。你需要手工重新定义每一个失败的特征直到零件完全再生成功。这种重复性的工作使设计人员不能全力投入设计,而必须不断考虑这类特征的不稳定性。利用意向参考,工程师可以更方便的指定特征建 行为建模技术是从PRO/ENGINEER2000i开始推广的新技术。这种行为建模技术被业界作为第五代CAD技术。它通过把导出值(比如容积)包含到参数特征中,再反过来使用它们生成和控制其它模型的几何图形。使用行为建模技术,用户首先要定义一个工程分析模型,其中包括名称、类型和定义。接着,他们要建立“操作”—定义和引用一类用在分析模型中的新特征,比如体积,然后为分析模型设置约束条件—包括目标值、一个参数的最小和最大值。系统会出现解决方案的图表,协助用户为设计选择最优方案。利用行为建模技术的自动求解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能满足工程标准的最佳设计。相对于传统的手工反复操作的方法,行为建模的全自动处理有很多优点。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方便的求解,复杂的问题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寻找解决方案的任务。有了这个强大的功能,产品的设计创新才会更快更好。
蝴蝶结-变化结教程-中国结
蝴蝶编成的结式与蝙蝠形状类似,南方方言中蝴与福同音,如以蝴蝶配上铜钱即称福在眼前,若编上五双蝴蝶可寓意五福临门。 蝴蝶结是以盘长结为主体,再以两边耳翼上各编一个双钱结当蝴蝶的翅膀而成,此外还有一种编法,即将盘长结改为团锦结也很美观。
最新发布
简单的PhotoShop套用台历模板教程
现在大家似乎都有些基础了,但还不有真正的套用过模板来制作,这个教程,肯定对大家有用,简单易懂,保证大家都能学的会。大家,加油吧!为宝宝制作漂亮的片片而继续努力吧!教程学习:1、用PS软件打开模板(诗妈用的是PS11.0 CS4软件,亲们只要下载CS2以上的版本即可)。执行文件―打开,打开一张模板(您存模板的位置)2、再用PS软件打开一张照片。执行文件―打开,打开您的照片。
PhotoShop中的色相与饱和度的简单介绍
原图最终 效果本教程的最终效果不怎么维美`但在此先说明以下`本教程要大家看的不是最终效果`而是其中的调色方法`让大家知道`当你要调动那里的 色彩时`不会损害的别的地方本教程主要调动的是饱和度和明度(如果你喜欢彩色可以调色相)(首先打开图片・图像-调整-自动色阶"制作图片前自动色阶是个很好的习惯")1:色相/饱和度.."黄色"..饱和度-100..明度+100(黑色衣服则是明度-100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喜欢的颜色.本教程真正意义是让大家知道“色相/饱和度”妙处。及用法。同时也让大家知道 高手 调色一般是不需要抠图的。即使抠图也就大致的圈一圈。(这里没说常常精细抠图的不是高手)RGB---红-绿-蓝因为很多东西是无法抠出来的。例如“半透明的白云”2:色相/饱和度.."绿色"..明度+100
PhotoShop自制1寸证件照排版动作的教程
下面我教大家简单 制作 证件照,首先你得准备标尺,下面学习中要用到,还有要知道 数码 冲印标准尺寸,我们以5英寸为例,5英寸=8.9*12.7厘米,1英寸=2.6*3.6厘米。下面我们开始第一新建图层设置为5英寸规格的透明图层,如第二在视图下面打开标尺 第三找一张5英寸 照片 利用量尺进行平均分割9张1英寸然后在图层中平均分配 第四新建1英寸 背景 第五
如何使用点测光模式
掌握点测光模式,保证精准的测光。 在测光模式方面,你的相机提供了多个选择。其中包括了*重点测光、平均测光、局部测光、多区测光以及点测光等,而点测光模式,让你能够针对所选择的拍摄对象上很小的局部区域进行精确、独立的测光。在光线不均匀的条件下——比如背景与主体之间的亮度差异非常大的情况——点测光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使用点测光模式仅仅对拍摄主体进行测光。 点测光的目标区域——即测光点——仅为画面整体面积的1.5%到3%(具体比例因相机而异),测光点位置在默认情况下位于画面正*。有些相机也可以将测光点自动设为当前处于激活状态的自动对焦点,这在拍摄主体偏离画面中心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实用了。 测光点所覆盖的面积是非常小的,所以测光结果非常精准,从而让你能够对特定的位置进行准确的曝光。不过,它仍然会产生问题。相机的测光系统会将测光点所在的区域按照中间调来进行曝光,所以,如果这一实际区域很暗,而点测光系统仍然将其判定为中间调,那么被摄对象就会太亮甚至过曝。相反地,如果测光点所在的实际区域是很明亮的,那么使用点测光的拍摄结果就会欠曝。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地调整,适当地应用曝光补偿。 在反差强烈的复杂光线条件下,点测光模式能帮助你有针对性地准确曝光。在这一画面中,我们对花朵*进行测光,排除了深色背景对于测光系统的不利影响。 “有些相机也可以将测光点自动设为当前处于激活状态的自动对焦点,这在拍摄主体偏离画面中心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实用了。” 如何使用点测光——确保你的拍摄对象得到正确曝光。 1. 选择点测光模式 在大多数相机上,都会有一个测光模式选择器,一般位于机身顶部,通过按动按钮或者旋转拨盘来选择测光模式,点测光的标志是一个圆点。 2. 如何使用
生态摄影奥秘
说到CCD的尺寸,其实是说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这里就包括了CCD和CMOS。感光器件的面积越大,也即CCD/CMOS面积越大,捕获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CCD/CMOS是数码相机用来感光成像的部件,相当于光学传统相机中的胶卷。 CCD上感光组件的表面具有储存电荷的能力,并以矩阵的方式排列。当其表面感受到光线时,会将电荷反应在组件上,整个CCD上的所有感光组件所产生的信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如果分解CCD,你会发现CCD的结构为三层,第一层是“微型镜头”,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以及第三层“感光层”。 第一层“微型镜头” 我们知道,数码相机成像的关键是在于其感光层,为了扩展CCD的采光率,必须扩展单一像素的受光面积。但是提高采光率的办法也容易使画质下降。这一层“微型镜头”就等于在感光层前面加上一副眼镜。因此感光面积不再因为传感器的开口面积而决定,而改由微型镜片的表面积来决定。 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 CCD的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目前有两种分色方式,一是RGB原色分色法,另一个则是CMYK补色分色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两种分色法的概念,RGB即三原色分色法,几乎所有人类眼镜可以识别的颜色,都可以通过红、绿和蓝来组成,而RGB三个字母分别就是Red, Green和Blue,这说明RGB分色法是通过这三个通道的颜色调节而成。再说CMYK,这是由四个通道的颜色配合而成,他们分别是青(C)、洋红 (M)、黄(Y)、黑(K)。在印刷业中,CMYK更为适用,但其调节出来的颜色不及RGB的多。 原色CCD的优势在于画质锐利,色彩真实,但缺点则是噪声问题。因此,大家可以注意,一般采用原色CCD的数码相机,在ISO感光度上多半不会超过400。相对的,补色CCD多了一个Y黄色滤色器,在色彩的分辨上比较仔细,但却牺牲了部分影像的分辨率,而在ISO值上,补色CCD可以容忍较高的感光度,一般都可设定在800以上 第三层:感光层 CCD的第三层是“感光片”,这层主要是负责将穿过滤色层的光源转换成电子信号,并将信号传送到影像处理芯片,将影像还原。
摄影构图技巧,照片审美构图中主体居中的困惑
每每说道摄影作品,总离不开谈及构图,构图有这么重要吗?好的构图怎么就看的那么舒服呢?构图有没有诀窍呢?构图会不会捆住我们的手脚,使我们变得教条呢?图片一出等等构图问题就不断地萦绕着我们,我们怎样看待自己作品中的构图缺陷,怎样练就在拍摄时留心布置画面疏密间架,其实,了解构图的意义在于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了解美的奥秘,才能获取美,才能更好地欣赏美。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困扰着我们的视觉,使我们有这么多的困惑。 构图的困惑:主体居中摄影技巧 这是最常见的构图困惑,很多主体居中的照片是不能让人有感觉的,为什么会这样?摄影者不禁要问,在拍摄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感觉,当看到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景物时,是真有那么一阵创作的冲动,用眼睛通过取景框尽力地盯住看,生怕抓不住这个景象,最后,照片还是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照片虽然很清楚,色彩很鲜艳,可是为什么不能吸引人呢?困惑挫伤了我们的创作热情,这个困惑的原由究竟在哪里呢? 这个困惑的产生是个生理自然的问题,解决这个困惑先从了解我们自己开始。图片是用我们的眼睛来观看的,摄取图片也是通过我们的眼睛。都是通过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与看就这么不同呢?剖析现象我们可以了解,看图时我们用的是双眼看大图,拍摄时用单眼(即使是双眼)看的是小图,还有相机的聚焦和测光功能设计在取景器的中心。双眼看图和单眼取景、大图和小图这些怎么就会有两种观看的感受呢?从图片是为了观赏这个目的看,双眼审视图片是决定图片构图成败的关键,双眼到底在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的眼睛是感受外界明暗色彩的唯一器官,在张望时还可以区分物体的远近,区分远近是依赖的双眼,两个眼睛看到不同的视场,经重合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立体的景象,既然双眼是不同的视场,就会产生两幅景象重合不到的地方,这个位置一般称其为盲区,双眼的盲区是在中心部位,无怪呼双眼对中心位置出现的物体视而不见,原来眼睛看不见中间的物体,这样说可能夸张了,谁说看不见!照片中间的一个小点都能看见,看见是看见了,可是,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很少能对此感兴趣,如果真正体会到自己生理上的这点需要,会不会从照顾自己的需要出发,安排好图片的画面。 取景时为什么这个现象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取景时也是用眼睛感受景物的,取景的感受怎么与图片的感受会不一样!我们大家忽略了拍摄时是用的单眼观看的现实,单眼是不存在盲点的,但是,看景物也不是立体的,即使是双眼,看到的是取景器小图,小图在眼睛看到的范围只是一个部分,这时小图在眼中只能算是一个点,我们宏观的眼睛不能完全融入小图中去体会眼睛的观感,只能做的是尽力的捕捉,很少去安排布置。 另外,相机制造商也在诱导我们做主体居中的行为,对焦(自动聚焦)、测光都设计在取景器的*,使得我们的主体脱离不了中间的部位,结果产生的都是让人不感兴趣的图片。 说了这么多,不就是不让把主体放在图片的*,放哪儿合适呢?看过舞台报幕员站的位置吧!舞台的1/3或2/3
野生动物拍摄攻略
放大的需求 野生动物一般不会让您接近它们,让您用拍摄花朵时使用的焦距来进行拍摄。无论如何,它们要和您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近或远,但总要有一定的距离。由此造成的拍摄结果就是野生动物在画面中太小了。 您需要把野生动物的成像放大,这样它们在相机取景器中才能达到合适的大小。这也就意味着必须使用长焦镜头。所谓“正常”的焦距一般在30~50毫米之间(通过这种镜头看到的景象同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世界相似)。6倍于这种焦距的镜头是300毫米的镜头——相当于使用6倍的望远镜看到的景象。8倍和10倍的镜头焦距分别为400毫米和500毫米。 在拍摄野生动物的时候,这些焦距是真正适合的焦距,可以在拍摄野生动物时为我们提供适当的放大率。这些焦距是同35毫米胶片相机相匹配的,但是大部分数码相机的传感器较小。您需要找一个相当于 35毫米胶片相机的标准来进行比较(典型的单反数码相机具有 1.5到2.0倍的放大系数,使用袖珍数码相机的时候,要找到相应的焦距)。 这里有一些粗略的指标,可以帮助您决定在拍摄某种野生动物的时候使用什么样的焦距。 200毫米镜头 在实际的野生动物拍摄中,这是一个最小的焦距。它可以用于给一些比较熟悉人类的大型野生动物拍摄(但是如果用它拍摄诸如熊和野牛之类的动物时候就会很危险,因为您需要靠得很近)。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美洲蟾蜍 300到400毫米镜头: 这是拍摄各种野生动物时使用的一个很好的焦距。镜头的放大率足可以把那些小心谨慎的动物的影像放大后映到传感器上。这种镜头价格不高,便于携带,您可以购买各种样式的镜头,而无需贷款,更不必使用卡车来运载(大的长焦镜头很贵而且很沉)。有一些袖珍数码相机虽然机身很小,但是却带有相当于这种焦距的拍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