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商业人像速成教材:环境人像
注重化妆和造型的设计 化妆是环境人像拍摄中重要的一环。合适的妆容可以掩盖一些局部的缺陷,让平淡的五官和轮廓显得更加鲜明,也可以 起到使模特融入环境或在环境中更加突出的效果。如果模特是长发,就可以在拍摄时选择将头发放松下垂、扎紧或者盘起来,做出不同的造型,以得到不同的效果。 模特的服装最好能多带几套,以适应不同的场景。比如在一片绿色的背景下,就可以考虑来个“红花还需绿叶扶”的场景。这样不但画面色彩搭配漂亮,而且人物主 题非常突出。画面元素要合理组合 任何单一的因素都难以成就一幅成功的作品,对画面元素的控制,归纳起来虽然简单,但实际拍摄过程中想做到自觉地 进行创造性运用,并非一日之功。尤其要处理好色彩的和谐,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通常我们在拍摄环境人像时,多遇到在树林内或大树旁选景拍摄的情况。在强烈 的日光照射下,光线穿过树叶会形成许多光斑,照在人脸上非常难看,而用这些光斑作背景画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需选用大光圈来控制景深,虚化这些光斑,这 样才能得到赏心悦目的画面。另一种可能的场景是,在公园内用假山石作背景,让模特穿着鲜艳的服装,从而获得较大的色彩反差,拍出的照片感染力非常强烈。还 有一些其他的背景,如有粗犷石纹的墙面、大面积的植物、池塘、建筑物、公路、雕塑等,这些背景素材只要合理组合利用,都可以成就一张成功的环境人物作品。利用空间创造感觉 控制空间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对背景的控制。拍摄时如果选择过于杂乱的背景会使整个画面找不到重点,因此要做适当的 取舍,使画面有疏有密。为了更突出空间的感觉,拍摄时除了画面的构图外,也要注意其中人与物的结合,用动作方面的创造抓住视觉的重点。其次,画面中的景物 要有呼应。主体与背景之间,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要有联系,不能孤立,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完美的感觉。

PhotoShop消失点滤镜快速为沙发换花纹
花纹素材沙发素材1.打开花纹图.全选图.复制..关闭..等下会用到.2.关闭花纹图.打开沙发图.复制图层.钢笔工具勾图3.钢笔工具勾出图后.复制出所选图层

Discreet发布3ds max7中文版SP1
Discreet官方网站05年3月30日消息:继去年年底discreet发布3ds max 7 中文版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该简体中文版本还存在不少Bug,本次Discreet针对3ds max 7 中文版本存在的问题发布了 Service Pack1,它解决了很多目前困扰3ds max 7用户的问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简体中文版的3ds max 7将会越来越受欢迎,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新发布的3ds max 7的Service Pack1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一、3ds max 7的Service Pack1解决的问题 1、在3ds max 7 中文版发布之初,不能正确渲染在网络上渲染 AVI 和 MOV 文件,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2、在3ds max 7 中文版中,解决了Character Studio的将 Biped 副本加载到没有马尾辫的 Biped 时产生的姿态问题。 3、解决了Character Studio的场景中的具有三种自由度的多选对象无法在正确空间中旋转的问题。 4、解决了Character Studio使用“自动关键点”和粘贴姿势时,始终无法正确粘贴正确姿势的问题。 5、在3ds max 7 中文版中,在编辑多边形的时候,当我们将材质指定到无贴图坐标的“编辑多边形”修改过的对象时会出现错误,Service Pack 1解决了这个问题。 6、可编辑网格对象的动画设置问题。解决了当可编辑网格对象类型中存在一个子对象变形动画的问题,即无法正确创建从 0 帧完成的动画,该问题已解决。 7、解决了文件 I/O错误问题,修正了保存当我们保存 .DDS 文件时固定内存泄漏的问题。 8、解决了文件链接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文件链接将先搜索其数据集是否有替代对象,如有将避免重新加载。
最新发布

景深入门基础
除了曝光和测光的复杂方面之外,摄影爱好者通常会发现景深是最难掌握的一个概念。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假设的系数。如果说有人确实对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于以重视的话,那么另一些人则仅是为了应付夜校课程而死记硬背,而许多人几乎完全忽视技术问题或者只吸收一些急需的东西。我得承认,在起初景深似乎像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当时关于”弥散圈”的讲稿颇能说明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后来,我终于体会到景深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为了创作而取得特殊效果方面的实用价值。下面我将以完全实用的术语逐步介绍如何控制景深,并在每个部分都增加了新的信息。 *理解基本理论 通俗地说,景深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实际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然而在观赏者看来,这一平面前后的物体也可能会显得相当清晰。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好几方面的标准,在下面几个部分中我们就会接触到。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往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的技术问题。 例如:你在天然动物园将镜头焦点调在阴影处孟加拉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而这时老虎的嘴,还有其身后的树皮,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虎头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选择“合适的”光圈 光圈日径是影响景深的基本要素。概括地说,小口径光圈(由较大的 f/数值表示)比如f/16或f/22,产生广泛的清晰调焦范围。相反,大日径光圈(由较小的 f/数值表示),比如 f/2.8或f/4产生短浅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范围要小得多。 创作一幅作品而非简单地拍照,光圈的选择就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时,你也应该在可行的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光圈和速度的组合。然而要注意,因为手持相机拍摄,如果长时间曝光,被摄体的移动或相机的抖动都可能使照片模糊。因此。你得采取妥协的办法:选择一个远非理想的较大光圈以保持足够的快门速度。 例如:在英国拍摄由石头拱廊形成框架的场景照片。你可以把焦点放在靠近中景的喷泉处并按下快门。实拍6张,第一张用f/4第2张用f/5.6,以此类推直到用f/22拍。过后你再仔细观察所印出来的8X1O英寸照片。 用f/4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的拱廊和背景城堡影像都不清晰。用 f/11拍出的这一切看起来”差不多清晰”但仍然不符合你的标准。用 f/16拍出的拱廊、喷泉和背景城堡影像都显得够清晰,而目你的朋友认为这张是最佳照片。而用f/22拍出的影像则模糊不清,这是由于使用低速快门且没用三脚架而造成了相机抖动。 用望远镜头拍摄的照片往往显得景深浅,导致有人认为这是长焦镜头固有的光学属性。实际上正如文中说明的那样、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图丽AF400毫米f/5.6AT-X镜头,用 f/5.6,柯达Elite 1OO胶片。)

活动摄影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空镜拍摄,主办方精心布置的会场、舞台、VIP休息室、签到台、指示台等,需要用影像记录下来,先全景拍摄每个场所,注意尽量不要出现工作人员,保证画面干净整洁,另外还要注意交代会议的地点和突出会议的主题,然后进行细节拍摄,比如鲜花、台卡、签到本、奖品礼品等; 二、嘉宾签到拍摄:全景拍摄签到过程,近景拍摄重要嘉宾佩戴胸花、签字等,主办方迎接嘉宾,与嘉宾握手等场面; 三、VIP室拍摄:中景拍摄嘉宾交谈、握手、互赠名片等,拍摄时注意结合会议主题背景,尤其是主办方的LOGO等; 四、会议全程拍摄:主持人中景、特写,演讲嘉宾特写、中景、全景、大全景(整个会场),中景拍摄主持人和嘉宾讲话的时候要注意构图,画面要工整、人物表情要自然大方、要结合背景主题,如果演讲台很高无法正面拍摄,就采用侧面拍摄。另外还要拍一些台下观众的全景、中景; 五、茶歇拍摄:全景拍摄茶歇情景(注意画面饱满,人物聚集)、中景拍摄嘉宾交谈、握手等画面; 六、晚宴拍摄:全景拍摄会场,特写拍摄领导祝酒致辞,节目表演要特写、中景、全景多景别多角度拍摄,结合晚宴气氛和主题特点可以拍摄一些活泼富有动感的图片。 空景拍摄尽量避开工作人员,保证画面干净整洁 全景拍摄签到处 全景拍摄会场布置,构图工整严肃 全景拍摄VIP室

路透社记者的7个纪实摄影拍摄贴士
路透社记者的7个纪实摄影贴士 摄影教程 说到现今世上最顶尖的摄影师,就必定是来自各大环球通讯社的摄影记者。除具备摄影技巧外,摄影师同时备有对事实的了解及掌握,是名乎其实的“智勇双全”。根据地在曼谷的路透社摄影记者Damir Sagolj,最近就分享了他在业界工作多年的心得,并将这归纳为纪实摄影的“七条金科玉律”。 预计(Anticipate) 纪实摄影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先对你的拍摄主题有认识,并预知主体会何时出现。如果你不了解你所拍摄的主题,当它一出现时,你只顾着调较快门光圈和其他设定,你就来不及有反应去拍摄了,能做到人机合一,方为最高境界。 研究(Research) 所有新闻和故事,都并非在你到达现场的一刻才发生,预早了解,找出一个你要拍摄的主题去将事件呈现给观众。 与人沟通(Reach Out) 这点和旅游摄影拍出精彩作品的要诀一样。摄影记者在重大新闻发生的下一刻就会身处异地,你没有朋友在当地之余,也未必认识当地语言。如果不肯打开心窗和当地人建立关系和沟通,行动力和作品的深度都会大大减弱。 分先后次序(Prioritise) 当你置身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在你眼前可能有过百样吸引你拍摄的主题。但随时间流逝,这些主题会续渐消逝。在把握每一分秒拍摄的同时,更重要是了解事件的整个面貌,并找出应该优先拍摄的主体及作品。

摄影中的白加黑减定理
“白加黑减”定理,实际上就是针对不同场景、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正确曝光的基本原理。想要真正掌握 “白加黑减”定理,一定要有意识的在拍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练习。比较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白物体与黑物体,亮部与浅色等。 不同物体的反射补偿参考: 1、银的研磨面、石膏、玻璃研磨面、纯白布加2以上曝光。 2、新的白雪表面、白色搪瓷、纯白毛布、白漆、白色墙壁加1-2档曝光。 3、杉木板木(本色)、黄色光亮漆、灰色漆、嫩叶、加1/2-1档曝光。 4、土墙、黑色漆减1/2-1档曝光。 5、阴暗的砂子、岩石、褐色的墙壁减一档曝光。 6、阴暗的绿叶减1-2档曝光。 7、黑色纸、黑色天鹅绒毛减2档曝光

如何使用反光板
我必须承认,我喜欢使用反光板。多年来我的强项一直是自然光摄影。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建造一个只用日光照明而不用其它任何光源的摄影室。我知道在美国有几位摄影师建造了自然光摄影室,我认为也许过几年我也会建造一个这样的摄影室。 尽管我非常喜欢自然光,但我也必须承认,我有几次使用自然光拍出的结果并不理想。也许是阴天的缘故,当我让被摄者处在我选好的地方时,光线主要从头顶上方射下来。或许是我用的光比太大,而为了保留阴影部位的细节,我需要的是某种形式的辅助光。也许我的被授者处在逆光照明的情况下,他身后是耀眼的太阳,而她脸上的光线又太平淡。或者比背景的曝光差5挡,如果我按脸部曝光的话,那会使背景中的强光部分曝光过度。对于这些问题我该如何解决呢? 如果你回答说使用辅助闪光灯进行补光,我会说也许可以吧。最近我为专业摄影师举办了一次户外肖像摄影研讨班。这些专业摄影师们来的时候都是把闪光灯装在相机上。我对他们说,有90%的时间我宁愿使用反光板进行补光,而不是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他们对此都表示怀疑。到了当天晚上,没有一个人再坚持用闪光灯了。下面让我们谈谈这两者的差别。 我安排拍摄第一张照片时,我让模特儿身子对着石墙,让她的头转向相机。光线非常好,但是我希望被摄者眼睛里有点亮点,因此我在下面用一块银色反光板把少量光线反射到她的眼睛里。这张照片非常漂亮。 我要求学员们使用辅助闪光重新创作这幅照片。他们却无法完成。为什么呢?因为沿着墙打闪光时,由于恰好照明模特儿脸上的光线是按几何级数减弱的。靠近相机位置的墙面会严重曝光过度,色彩看起来也不饱和。使用反光板则不会遇到这种问题。请注意,我现在是拿装在相机上的闪光灯来进行比较的,而不是拿脱离相机的、放在反光伞上的闪光灯或柔光箱来作比较的,而后者是与室外光线媲美的另一种成功的办法。然而,即使与这种方法相比,反光板也是最快捷、最方便使用的,并且能产生看上去更为自然的效果。由于我们目前不使用脱离相机的带反光伞闪光灯或柔光箱,还是让我们谈谈使用反光板吧。 反光板的类型 在我的摄影器材中,我常用四种类型的反光板:白色、银色、金色和黑色。我偶尔还使用柔光屏或纱幕,但是在本文插图拍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使用反光板。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使用不同类型反光板的情况。 白色反光板:白色反光板反射的光线非常微妙。由于它的反光性能不是很强所以其效果显得柔和而自然。我发现当我需要稍微加一点光时,我经常使用这种反光板对阴影部位的细节进行补光。这种情况经常在使用窗户光照明时使用,我只是想让阴影部位的细节更多一点。 银色反光板:由于银色反光板比较明亮且光滑如镜。它能产生更为明亮的光。我发现银色反光板是我最常用的一种反光板,因为它非常适合我的拍摄风格。我喜欢突出被摄者的眼睛,而这种反光板的效果很容易在被摄者眼睛里映现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大而明亮的眼神光。当阴天和光线主要从被摄者头上方射过来时我在户外使用这种反光板。我几乎把它直接放在被摄者的脸下方,让它刚好在相机视场之外,把顶光反射到被摄者脸上。在阴天的光线条件下,白色反光板则不具备如此强的作用。有时我在用窗户光照明时使用银色反光板,那时被提者身上阴影部位显得较暗,而我希望它能够敞亮。但是要小心处理,不能补光过度。或者你可能因为过度加光而破坏了窗户光的效果。 金色反光板:我在日光条件下使用金色反光板

掌握相机设定方式 4招轻松拍出好风光
新手刚接触风景摄影时,在对焦、曝光……等方面,比较无法确切掌握其要害,到底相机该怎么设定,才能让眼前的这片好山好水纳入镜头里面呢?下 面将从拍摄风景时的对焦方式、利用EV值曝光的方法、动态风景与静态风景的拍摄模式切入,来告诉大家风景这样拍就能收得好画面哦! 全文浏览本文导航 选择最佳对焦方式 对焦位置与成像的差异 依据拍摄题材选择曝光模式 依据拍摄意图,决定曝光补偿值 选择最佳对焦方式 现阶段的自动对焦系统可以在几乎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对焦,或是针对飞行中的鸟类持续对焦,且能自动选择要对焦在实景中的哪个部份。有些新一代系统可以辨 识人脸优先对焦,或是多人脸部同时在一画面时,自动选择最佳对焦点。总而言之,各种对焦模式都有其优点,建议针对想要拍摄的对象选择适当的对焦模式即可。 对焦模式 1.单张自动对焦:适用于静止主题的单张自动对焦。对准拍摄目标半按快门按钮,相机会进行一次对焦。

相机购买指南
这是来自着名《也来写部落格好了》DRE 的作品,已在网上被流传好一段日子,我也早就拜读过。近日还问准转载,在此与各位读者分享。甚么?你已经看过一千次?我觉得再看一千次也依然满分!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国小参加作文比赛,若以此为论说文题目,十人之中必有八人以该俗语破题。可见我多年来并没有什么长进,以及我对读者的敷衍与不重视。 回到正题,日本料理师傅持本烧生鱼刀,画家拿Raphael松鼠毛水彩笔,二者作品乾净俐落不拖泥带水,道出利其器之重要性。 但拿给猴子用是一样的。 从前有部卡通叫做无敌龙苑纾心连心,体连体,神龙配L凰,才能发挥出最强战斗力,寓意极佳。摄影也是,必需要能驾驭器材,达到人机一体,人比机强的境界。 机比人强则会有一些后遗症 - 当我们偶尔凭实力拍出好照片时,人家称的竟是相机。这感觉实在很不爽,好像另一半美你保险套上的颗粒螺旋设计佳一样。但换个角度看,当技术不佳时,我们更应该买台好相机,至少人生中还个点可以被人羡慕。 精密的自动器材提高了摄影工作者-尤其是运动记者,盲拍成功率,着墨於多点对焦、动态追焦、连拍性能、防水防尘、Blah blah blah…….机身上有一万颗按钮和五百个转盘。男人很容易被这种职业级的器材吸引住,不管是不是真正需要。主要是它不贵,很容易攻顶,买得起挖土机,谁想用铲子呢。帮幼稚园的小女儿做自然科学作业种绿豆,也要把挖土机开出来,才像正港的查甫人。 专业机具都有催眠/催情的效果,让旁人和自己看了都觉得专业了起来。它上手很简单,切到P模式,按下快门就可以了。进阶一点的再转转变焦环,若有所思地Zoom-in-out一番,幻想自己是布列松。拍摄时,无论光线明暗空间大小,镜头一律接大支的就没有错。闪灯、垂直把手、遮光罩等标逝浔傅比簧俨坏茫少了就没那么专业,逊掉。总之一定要想尽办法把相机弄得很大,弄到举不到五秒手就抽蓄颤抖的程度才能散发出最完美的专业气质。情况允许的话,应可能把充电器也装上去。 画素的部份不用说,最好有一百亿画素,这道理很好懂,不再详述。买车就买五千匹马力的就对了。

日落后那些归家人的背影怎么拍
(Photo by lee geon photopia) 无论是入门或是老手,日落也是一个很好的摄影题材,每天也有一次机会给你发挥,每一个日落看似也是一样,但原来于不同的场景,加上你的心思,日落相片也可以变化多端的!让我们看看这一张漂亮的日落相片是怎样构成的吧! 怎样拍出这相片? (一) 测光模式的选择 我们曝光的结果是想令日落的太阳看得清楚-若果你是用光圈先决 (A-mode),可以选择用点测光来向太阳测光,然后利用+/-EV来微调曝光;另一个方法是直接使用手动模式(M-mode),利用A-mode测光后把光圈和快门直接调较,令日落太阳清楚出现在相片。ISO方面一于既往越低越好,但若果是手持也要留意快门速度不可慢于安全快门,而且若果想人物剪影清楚,请使用快一点的快门,像是1/400秒或更快,以免人像移动。 (二) 正确的对焦点 有些同学在拍摄剪影时会有一个问题- 测光是基于背景测光,那么对焦也是对焦在背景吗?其实不是的,若果我们想剪影清晰锐利,我们需要把对焦设定在人物(剪影) 上,留意了! (三) 白平衡的设定 基本上要令日落更有黄昏的效果,我们可以把白平衡的K数设定为高一点,或是调到「闪光灯」,但若果当时环境已经很暖很有日落的感觉,自动白平衡已经足够了,请自行尝试吧!

影像创作中的三个要素、两个人群、两种逻辑
关于目前的影像作品,我大致有以下的理解: 影像作品主要由三要素组成,第一就是内容,第二是内容的表现形式,第三是内容所需的资源,而影响的是两个人群,第一是受众人群,第二是创作人群。 三个要素中首要的是内容,这是核心所在,而另外两个要素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而表现形式则包罗万有,例如不同风格的图片、影片,什么3D立体,高清视频,或者不断变化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数之不尽; 至于资源就相当灵碎了,包括器材及前后期制作设备、场地、服装、演员乃至化妆师、交通等等等等,最后归结为,需要多少资金支持。 这就引出了两个人群,由谁来做?创造人群来做。由谁来付钱?受众人群来付钱?受众人群肯付钱么?如果片子的受众是创作人群自己,或者没有途径收取受众的钱,那当然是创作人群自己埋单了。 可以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说说这三个要素和两个人群。 例如一组婚纱照片,和一组杂志时尚片,很明显就涉及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不同的资源才能实现,以及影响着不同的受众人群。哪怕同样是婚纱片,具有基本相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一组帮客人自己拍的婚纱片,和一组用于吸引潜在客人的婚纱样片,所需要影响的受众人群也存在明显不同,配备的资源也不太一样。受众方面,给客人自己拍的,客人自己满意就可以了,但大都不能成为吸引大众的样片;资源方面,客人自己的片子,是客人给钱填补成本的,而样片,往往需要创作者自己付出成本,并且配备样貌不会赶走潜在客户的模特。 而在这几个因素里面,谁是主导?实际运作逻辑流程中,它们是如何搭配的? 我个人感觉在现实中大致存在着两种逻辑。

速度的游戏 摄影艺术中的静与动
只有在一张照片中,瞬间和永恒才可以共存。 一张照片在1/125s的时间内拍摄而成,但这张照片却可能是摄影师通过几个月的研究、几星期的旅程和几天的等待后的成果。这也许就是一张以我们不可思议的速度拍摄成的照片却可以永恒的原因。 不管是凝结某个瞬间还是表现时间的流逝,快门速度总是在摄影师的掌控中变成游戏。这一章我们来讲讲快门速度在人文摄影中的应用。 动静的联姻 摄影是静态的艺术,但同时又是动态的。当你缩小镜头的光圈,调慢快门速度,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慢速快门不一定用在拍摄夜景的时候,正午的时候你也可以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来制造模糊动感的效果。 首先可以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前景或背景取景构图,比如古老的雕像、充满特色的建筑,或者绘满图案的墙面,以这些固定不变的景物作为静态的视觉元素,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守株待兔地等待行人、游客、骑自行车或摩托车这些动态的视觉元素进入画面时再按下快门。在光线较好的情况下使用慢速快门可以通过调小光圈来实现较低的快门速度,多试验几种不同的快门和光圈的组合,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效果。 千年古寺的新生 这是老挝首都万象的一座寺庙,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战乱的原因,很多古老而又精美的佛像被先人藏匿在这里。这张照片拍摄于晴朗的正午阳光下,回廊里的佛像被散射进来的光照亮了半边,我等到身着鲜艳服装的游客跑过回廊门口的霎那间按下快门。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先试拍几张,看看人物虚化的效果如何。我一般的经验是,行走或慢跑的人用1/15~1/20s的快门速度,即可得到比较理想的虚化效果,如果背景较暗,则尽量选择穿亮色服装的人物作为虚化的对象。 如果可能的话,支上三脚架比较能保证照片的清晰度,如果你需要在移动中构图拍摄,那就看你的手持功力了。我的经验是,手持相机最慢的快门速度是1/15s,如果速度太慢,可能没办法保证照片的清晰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画面左边回廊内的散射光线和右边阳光直射下的光线之间的光比比较大,我使用了一块灰色的渐变滤镜来平衡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