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平面设计 > PS教程

最新发布

(5-5):图层链接
(5-5):图层链接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选择多个图层组合在一起移动,但是这种组合是临时性的。比如我们选择两个眼睛层一起移动后,又选择了其他图层,此时原先的临时组合就不存在了。以后如果要移动两个眼睛层,就必须再次选择两者。这显然是麻烦的,为此Photoshop提供了图层链接功能,这个功能通俗来说就是将几个图层用链子锁在一起,这样即使只移动一个层,其他与其处在链接状态的图层也会一起移动。0524链接图层的方法很简单,如下左图,在选择了多个图层后,点击图层调板下方的链接按钮(下图红色箭头处),就实现了所选择的图层的互相链接。几个图层被链接以后,移动它们之中任何一层,其余的层都会随之移动。在建立了链接后,选择处于链接中的任何一层,其他处于此链接中的图层也会在图层调板中显示出链接标志,如下右图,在选择了“eye副本”层时,“eye”层也显示着链接标志。0525如果要将其他图层加入到现有的链接中,就必须将其与现有链接层同时选择,然后点击链接按钮。不过并不需要选择原有链接中的所有图层。假设现在要将“nose”层加入到已有的两个眼睛层链接中,那么在如下3图的情况下点击链接按钮均可达到目的。0526解除图层链接的方法是选择处在链接中的图层后,点击图层调板下方的链接按钮。允许在选择多个图层后同时解除它们的链接。图层链接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移动图层时其余某些图层可自动跟随。这在CS及更早版本中很常用,因为早期版本不允许同时选择多个图层,所以如果要同时移动多个图层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链接,早期版本中的图层链接大都是临时性的,比如需要同时移动或同时进行变换(缩放、旋转等,在以后的课程中将学习),完成后基本都会解除链接以便继而对单个图层进行操作。我们现在使用的Photoshop允许同时选择多个图层,这个功能在实际效果上已等同于临时性的图层链接,而使用移动工具组合CTRL和SHIFT键进行多图层的选择也非常方便。从实际操作中来看,如果需要建立“永久性”的图层链接,一般都会使用图层组(本课后面部分将学习到),因此图层链接功能变得不再常用甚至可以说不再必要。无论是同时选择多个图层,还是将多个图层组成链接,有很多针对单个图层的操作都无法使用,比如改变不透明度、用画笔绘图、调整色彩、删除图层、复制图层,还有今后要学习的滤镜等,都还是只能针对单个图层有效。有关图层链接最后要注意的是:Photoshop允许多组链接同时存在。比如“eye”可以和“eye副本”成为一组链接。同时“nose”和“face”可以组成为另外一组链接。虽然如此,但一个图层只能存在于一组连接中,比如“eye”层不可能在和“face”图层组成链接的同时,又和“nose”图层组成另外一组链接。如果这样做,新建立的链接关系将代替旧的。

3 次浏览
(5-4):图层不透明度
(5-4):图层不透明度

除了改变位置和层次以外,图层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可以设定不透明度。降低不透明度后图层中的像素会呈现出半透明的效果,这有利于进行图层之间的混合处理。按下〖TAB〗隐藏所有调板,然后使用【视图 屏幕模式 全屏模式】〖按两次F〗将Photoshop切换到一种没有调板没有菜单没有窗口的显示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为操作留下最大的屏幕空间。OK,现在在不借助图层调板的前提下完成以下操作:改变一个眼睛的色相让两个眼睛的色彩有所区别。然后将两个眼睛移动到脸的边缘。如下图。该怎么做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过程,改变色相就是使用色相/饱和度调整工具,虽然我们在之前已经使用过很多次,但不同的是这次多了图层的因素。所以要先正确地选择图层后再使用。在有图层调板的时候只要在调板中点击选择即可,而现在没有图层调板了,我们就需要使用前面所说的用移动工具来选择图层。所以先选择移动工具〖V〗,按住CTRL点击位于右方的“eye副本”层,再使用色彩/饱和度调整工具〖CTRL U〗,改变色相到+35左右(可自己决定其他数值)。然后移动到脸部边缘。再按住CTRL单击“eye”层并移动到合适位置。有必要的话再调整一下两个眼睛的图层层次,使改变颜色后的眼睛位于较高层次(可通过置为顶层命令来实现〖CTRL SHIFT ]〗)。这样就在不借助调板和菜单的前提下“摸黑”完成了操作。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能够摸黑行进的人其实对道路是了如指掌,内心是非常明亮的。以后大家到公司应聘,在老板眼中,在全屏方式下完成操作的你肯定显得比那些需要借助菜单和调板的人来得更专业。因为他看不懂你操作的步骤,看不懂自然他感觉是因为操作者水平高啊。同样,全屏操作使得你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酷。当然啦,在高手(比如我)和同是本教程的读者面前就免了吧。0521现在回到正常显示方式〖F〗,当然大家也可以继续留在全屏方式下耍酷。然后〖F7〗开启图层调板(也适用于全屏方式)。然后在图层调板中改变eye层(注意正确选择图层)的不透明度为50%,如下左图红色箭头处。然后再改变eye副本层的不透明度为50%,图像效果改变顺序如下右图。当不透明度为100%的时候,代表完全的不透明,图像看上去非常饱和非常实在。当不透明度下降的时候,图像也随着变淡。如果把不透明度设为0%,就相当于隐藏了这个图层。层的不透明度虽然只对本层有效,但会影响到本层与其他图层的显示效果。在右图中可以看到,当蓝色眼睛层的不透明度下降以后,与脸层产生了一种色彩重叠的效果,在两者的相交区域内脸层的色彩加重了。此时位于其上层的紫色眼睛层没有受到影响,那是因为紫色眼睛层次较高且处于100%饱和状态。当紫色眼睛层的不透明度下降以后,与蓝色眼睛层和脸层产生了重叠效果。这时无论改变蓝眼层或是紫眼层或是下方脸层的不透明度,都会同时影响三者间的重叠效果。假设各图层中的像素均为100%不透明,那么当各图层处在100%的不透明度时,彼此间是不存在重叠效果的。当各图层处于半透明(即不透明度低于100%)时,在图层内容之间的重叠区域就会呈现色彩重叠的效果,此时改变任何一个层的不透明度,都会影响这个重叠区域内的效果。注意在图层调板上,刚才调节不透明度的地方下面(下左图红色箭头处),也有一个百分比的调节,写着“填充”。试着调节一下,会发觉单独改变“填充”的效果和单独改变“不透明度”效果相同。它们其实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在后面的内容中就会学习到。就现在来说可以认为两者的作用都相同,就是更改图层的不透明度。那么将眼睛层的不透明度设为50%填充设为100%,与不透明度设为100%填充为50%的效果,在图像中看来是相同的。如果将两者都设为50%,那么图层就是25%的实际不透明度了。类似这样几种不透明度综合作用的例子在Photoshop中很常见,也并不复杂。举个例子,比如新建一层用50%不透明度的笔刷绘制图案,当图层不透明度为100%的时候,图案就已经是50%的不透明效果了。如果图层不透明度再下降为50%,那么图案的实际不透明度就应该是50%基础上再50%,就是25%。这时所看到的效果,应该和用100%不透明度的笔刷绘制后将图层不透明度降为25%的效果(100%基础上的25%,就是25%),是一致的。可以调出信息调板〖F8〗,比较一下两者的色彩数值,应该是相等的。如下中图。当然,如果用25%的笔刷然后以100%的图层不透明度显示,那么效果也和下中图相同。从这里我们不难总结出,图像的实际不透明度就是与之有关的几个不透明度值的乘积。在实际的操作中,图层不透明度因为位置明显所以大家经常只记得这个不透明度控制,而忽略了Photoshop中其他的不透明度控制。这其他的不透明度控制主要是指绘图工具在绘制时工具本身的不透明度设置。初学者常因为图层不透明度为100%时图像还是半透明而感到困惑,这很可能就是因为没有顾及到绘图工具的不透明度设置。

7 次浏览
(5-3):图层层次关系
(5-3):图层层次关系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已经感觉到图像中的各个图层间,彼此是有层次关系的,层次最直接体现的效果就是遮挡。位于图层调板下方的图层层次是较低的,越往上层次越高。就好像从桌子上渐渐往上堆叠起来的一样。位于较高层次的图像内容会遮挡较低层次的图像内容。我们接着上面制作的人脸图像继续学习,也可以点此下载范例PSD文件。0518改变图层层次的方法是在图层调板中按住层往上方或下方拖动,可跨越多个图层。如下图,我们把nose层移动到face层的下方,注意拖动的目的地要位于face层与背景层的接缝处(图中红色线条处)才可以。这样nose层就看不见了,因为被face层遮挡住了。注意:只要确保选择了nose图层,即使因为被其他层遮挡而看不见,也仍然可以通过移动工具〖V〗移动。因此以后如果使用移动工具移动图层时发现没有图层在移动,而Photoshop也没有报告错误,那么很可能就是你们在移动一个被其他层遮挡住的图层。如果将nose层移出face层的像素范围,它就可以“重见天日”。也可以先选中图层,然后通过【图层 排列】中的各个命令以及相应的快捷键来改变图层层次。其中的后移〖CTRL [〗就是往低层移动,前移〖CTRL ]〗就是往高层移动。这个前后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将图像竖立起来挂在墙上面向我们,那么原先较高的层次距离我们就较近,也就是较为靠前。而原先较低的层次就较远,也就是较为靠后。所以前移一层的意思就是提高一个层次,在图层调板中就是往上移动一层。反而反之。置为顶层〖CTRL SHIFT ]〗就是直接移到最高层;置为底层〖CTRL SHIFT [〗则就是移到最低层。注意现在即使我们使用命令将某层移动到了最底层,却还是在那个背景层之上。这是由背景层的特殊性质决定的:1:背景层层次位于最底部且层次不能改变。无法移动,无法改变不透明度。2:背景层可以直接转化为普通图层,普通图层也可以经由互相合并成为背景层。3:背景层并不是必须存在的,但一幅图像只能有一个背景层存在。0519如果要改变背景层的层次、将其移动或者改变不透明度及其他一些操作,就必须先将背景层转为普通层。方法是按住ALT直接在图层调板中双击背景层,将其转化为名为“图层0”的普通图层了。如下左图。也可以在图层调板中背景层上双击,这样会出现如下右图的对话框,输入一个名字或直接确定即可。刚刚说过背景层并不是必须存在的,如果新建图像的时候将背景内容选择为透明(下图红色箭头处),即可建立一个没有背景层的,全透明的空图像。图层调板缩览图中可见一个全部是透明区域的图层(下图绿色箭头处)。以前我们新建图像的时候之所以都选择白色背景,是因为那样建立图像之后会带有一个白色的底色,比起那种代表透明的方块图案来说,在视觉上会较为舒适一些。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在大部分时候仍然建立白色背景的图像。0520既然可以建立新图层,当然也可以删除现有图层。最常用的方法和前一课中删除通道的方法类似,从图层调板中拖动某个图层到垃圾桶按钮上,如下左图。这种删除方式不需要事先选中图层,按照下左图的情况来说,在目前选择的是nose层的时候,并不需要先选择eye层,直接就可以将其拖动到垃圾桶按钮上完成删除操作。此外,可以按下DELETE或BackSpace按钮删除所选择的图层。当然在删除之前可要看清楚是否选择正确。选择图层的方法就是在图层调板中点击或用移动工具按住CTRL键在图像中点击。如果在选择图层后单击垃圾桶按钮,这样会出现一个如下右图的确认删除的提示。如果勾选“不再显示”选项,以后同样的操作将直接删除图层而不再提示。如果想再开启提示,可通过【编辑 首选项 常规】〖CTRL K,CTRL 1〗,点击位于最下方的“复位所有警告对话框”。最慢最原始几乎没有人会用到的方法就是通过【图层 删除 图层】了。以上方法总结起来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直接拖动到垃圾桶按钮之外,在删除之前都必须确认目前的选择是否正确。而所选的图层既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注意CS及更早版本使用上述删除方法只能针对单个图层,如果要用这些版本删除多个图层,可通过后面介绍到的合并图层及图层分组方式间接达到目的。建议大家在实际制作中不要随意删除图层,应先予以隐藏(点击图层调板中该层的眼睛标志),在制作完成后再决定是否删除。隐藏和删除在画面效果上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作品保留最大的编辑灵活性的一种方法。

10 次浏览
(5-2):图层的选择
(5-2):图层的选择

接着我们建立一个名为nose的新层,颜色标记为蓝,画上一个扁椭圆形的鼻子,这样就算完成了一个简单人脸的绘制。此时在图层调板可以看到刚才所建立的所有图层。如下左图。0508在图层调板中每个图层的最左边有一个眼睛标志,点击这个图标可以隐藏或显示这个层。就如同电灯开关一样。如果在某一图层的眼睛图标处按下鼠标拖动,所经过的图层都将被隐藏,如下左图。方向可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如果按住ALT键点击某图层的眼睛标志,将会隐藏除此之外所有的图层,如下右图。再次按住ALT键点击即可恢复其他图层的显示。0509如果要调整某一图层的位置,就在图层调板中选择那一层,然后使用移动工具〖V〗在图像中即可移动。切记要先选对图层再进行移动。前面说过,移动时鼠标的起始位置并不重要,比如移动eye层,只要选择了这个层,在图像中任何地方都可以移动这个层。另外,即使图层处于隐藏状态,它仍然可以被选择和移动。0510如果要同时移动多个图层,就需要同时选择多个图层,在同时选择了多个图层后,就可以使用移动工具〖V〗同时移动这些层。同时选择多个图层的方法是按住CTRL键在图层调板中单击各个图层,会看见有多个图层被同时选择,如下左图,在已经选择了nose层后,按住CTRL键单击1处和2处,形成了同时选择3个图层的效果。如果按住CTRL和SHIFT键单击,将会选择两层之间所有的图层,如下右图,在已经选择了nose层后,按住SHIFT键单击1处,形成了头尾及中间所有图层的选择。在已经选择了多个图层的前提下,按住CTRL键在图层调板中单击将取消该层的选择。CS及更早版本不能同时选择多个图层。现在我们学会了如何选择单个或多个图层,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设计构思的变化,经常需要将各图层往不同的地方移动,比如先移动eye层,再移动nose层,然后移动face层,接着又可能需要再次移动eye层,在这种情况下,每次都通过图层调板来选择图层比较麻烦。是一种“龟速选择”方法。要想快速选择图层,就不能依赖图层调板,而要采用其他的途径。 

5 次浏览
(4-5):论选区的不透明度
(4-5):论选区的不透明度

学习进行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有疑问:通道中白色代表已选区,黑色代表未选区,那么其他颜色又代表什么呢?在课程#01中我们已经学过,通道中没有类似红色绿色这样的彩色,只包含灰度。除了白色和黑色以外,其他的都是介于白色与黑色之间的过渡色。我们还学习过,在单独的RGB通道灰度图中,白色代表完全发光,黑色代表完全不发光,换句话说白色代表的是一种全饱和的状态,黑色则代表一种完全没有的状态。现在对应到我们前面接触到的由存储选区产生的Alpha通道上想一下,选区存储后的所选区域在通道中是以白色表示的,未选区域以黑色表示。其实也可以看成:白色代表了选区的“全饱和”状态,而黑色代表了选区的“完全没有”状态。那么介于黑白之间的过渡灰色,也可以看成是从选区的“全饱和”到“完全没有”的过渡。我们现在可以将灰度的色彩单位看作是K,调出颜色调板〖F6〗,切换到灰度色彩模式就可以知道,纯白是K0,纯黑是K100。K数值越大颜色越偏黑,数值越小颜色越偏白。 如下左图。现在删除之前的s1和Alpha1通道,然后新建一个矩形选区并存储到通道中。然后在通道调板点击这个新建通道,进入通道单独显示模式,调出信息调板〖F8〗,将鼠标移动到白色方块上,看到颜色值为k0。0422如果信息调板没有显示K数值,就点击下右图的红色箭头处,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实际颜色”,当然也可以选择“灰度”,不过“实际颜色”会根据图像的具体情况自动改变色彩模式,如在RGB综合通道下就显示为RGB,CMYK综合通道就显示CMYK,如果在单独的通道下则显示为灰度。现在使用形状工具〖U/SHIFT U〗,选择矩形,如下图红色箭头处使用第三种绘图方式。第三种方式是填充像素(3种方式的区别将在以后介绍)。注意在这里一定要 确保绘图方式设置同下图一致。公共栏的其他的选项皆可参照下图。打开颜色调板〖F6〗,选择K49%。在已有纯白矩形右边画一个差不多大小的矩形,将会看到如下左图的效果。再用K50%画一个,如下中图。最后用K51%画一个,如下 右图。这样在这个通道中,我们就有了四个矩形。回顾一下它们的颜色:第一个矩形的颜色是K0,也就是纯白;第二个是K49;第三个是K50;第四个是K51。因为 后面3个方块的颜色很相近,因此看起来差不多。现在把这个通道载入为选区〖CTRL 单击通道〗后效果如下左图。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通道中明明有4个方块,应该有4个矩形的的选区才对,为什么现在只有三个呢?现在我们回到正常RGB方式〖CTRL ~〗,在图层调板点击按钮新建一个图层,图层选择停留在新建层上。如下左图。然后使用黑色填充〖D〗〖ALT DELETE〗并取消选区〖CTRL D〗。会看到如下右图的效果。

6 次浏览
(5-11):关于图层面积与可视区域
(5-11):关于图层面积与可视区域

我们都知道如何移动图层,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如果将图层往旁边移动,那么所造成的空余区域该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要说明一下有关图层大小的概念,也就是图层究竟能够有多大呢?我们可以认为图层是无限大的。尽管图像有尺寸的大小,这个大小用像素来度量,但那只是图像所呈现出来的大小,也是我们以后将图像输出(如打印)后的大小。而对于图像中的图层来说,它们可以容纳大于图像尺寸的内容。这就好比我们透过窗户看风景一样,风景是无限大的,只不过我们只能看到与窗口大小一致的部分而已。这部分就是可视区域。可以认为图像尺寸就是窗户,就是可视区域。而图层就是风景。当然,并不是所有图层中的内容都会大于图像尺寸。应该分为3种可能性,分别是大于、等于或小于。在本课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在一个空的图层中绘制人脸,那个人脸就是小于可视区域的。大家可以在Photoshop中打开下左图,这是一幅花朵的摄影照片,它的尺寸是400×400。然后我们新建一个300×300的图像,将花朵图像拖动到其中。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图层内容大于可视区域的图像。如下中图。我们可以画出如下右图的示意图,红框内为图层的可视区域,黑框内为图层中内容的实际大小。不难想象,无论从哪个方向拖动花朵图层,只要距离在100像素之内,图像的边缘都不会留出透明区域。如果大于100像素,就会留出透明的没有图像的部分。如果我们新建的是一个500×500或更大的图像,然后将花朵拖入到其中,那么在花朵的边缘就一定会有透明区域存在。因为花朵图像的面积不足以填满这个可视区域。所以,图像尺寸实际上是可视区域或有效区域,而其中各个图层自身可容纳的图像面积是可以超出这个区域的,而超过的部分是看不见的。一幅图像中所有图层的可视面积都是相同的,就是图像所定义的尺寸大小。需要注意的是,【图像 图像大小】操作会同比例地更改可视区域和图层实际内容的大小。如在上右图所示的情况下更改图像的长宽为原来的50%,那么可视区域就是150×150,而图层中实际的图像内容将变为200×200。但如果使用裁切工具〖C〗进行图像裁减,将会删除(或隐藏)所有图层中原先看不见的部分。有关裁切工具的使用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中介绍。如果要更改图像的可视区域,不能使用【图像 图像大小】,原因我们已经说了,因为它会将可视区域和图层实际大小同时进行等比例缩放。此时需要使用【图像 画布大小】来进行更改,该操作不会改变图层中原有的内容。发生如上右图那样可视区域过小的情况时,可以这样来扩大。另外,【图像 显示全部】可以将图像的可视区域扩大到足以容纳任何图层内容。效果等同于【图像 画布大小】,只是以所有图层中的内容大小作为扩大的依据。

5 次浏览
(5-12):概览Illustrator与GoLive图层
(5-12):概览Illustrator与GoLive图层

如下2图,Illustrator的图层调板在外观上与Photoshop非常相似。但两者对图层这个概念,却着完全不同的定义。这主要是由于Photoshop基于点阵图像,而Illustrator基于矢量图像。可以说Photoshop的图层是真正的图层,就如同用画笔在纸上画画一样,如果不分层所有的像素都会融合在一起无法分离。Illustrator的工作方式实际上不是基于图层,而是基于物件的。就如同你在地面上放上钳子、扳手、螺丝刀。这些物件本身就具有独立性,即使不分层也不会融合。在下左图的图层调板中我们看到“Boy”层下有一个“head”子层,将其展开后如下右图所示,其中就是构成人物头像各部位的物件,如眼睛眉毛等,只是没有一一命名而已。这些物件各自独立存放。如果以Photoshop中的图层来理解的话,那么在Illustrator中,每绘制一个物件,这个物件就自动成为一个独立的图层。下面我们进入Illustrator实地体会一下。进入Illustrator后先新建一个图像,还记得Photoshop中新建图像的快捷键是什么?如果你记得现在就再次按下它,如果忘记了,那就去前面找,并且记住。然后再左方的工具栏中选择矩形工具〖M〗,然后在图像中随意画一个矩形,画完后打开颜色调板〖F6〗,如下左图所示,将填充色(点击下左图红色箭头处)改为一个橙色。然后遵照这样先画后改色的方式再绘制两个矩形。观察图层调板〖F7〗,展开“图层1”的三角形,会看到我们绘制的物体一个萝卜一个坑地自动排列在3个子层中。先画的层次较低,后画的层次较高。由此可见,Illustrator中将每次绘制的物件都独立归为一个子层,类似于Photoshop中的图层组一样。点击调板下方的新建按钮将新建一个层,那么之后绘制的物件就归入为它的子层。需要注意的是更改矩形的颜色必须要先选中矩形才可以,选择的方法是用选择工具〖V〗点击矩形。选择后可以在颜色调板〖F6〗中直接更改颜色。也可以在空白区域拖动出一个大选择框选取多个矩形后同时改色。GoLive是一个网页制作软件,不属于图像软件,严格说来是没有层的概念的。但由于网页中允许安放浮动层,因此GoLive也算具有“图层”功能了。大家一定看过一些网页上有飘动的图片或文字,那就属于一个网页中的层。下面我们就来制作一个有飘动层的网页。进入GoLive后新建一个网页,新建的快捷键和在Photoshop、Illustrator一样,由此可见Adobe这一系列软件的关联是很紧密的,熟悉一个软件的操作后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如下图所示,先选择红色箭头处的“Web”项目,然后在右方依次选择“页面”和“HTML页面”,在最右方绿色箭头所指处勾选“显示选项”,在下方选择文档类型为“XHTML1.0Transitional”,页面编码选择“多语言(utf-8)”。然后在页面中随意输入一些文字,如下左图所示,也可以输入中文,但前提是在之前的页面编码选择项中必须选择为多语言编码方式或中文编码方式。然后从对象调板〖CTRL 2〗中从将图层图标拖动到页面的左上角,如下右图。如果工具栏是类似Photoshop那样竖条显示的,点击下方的按钮就可切换到如下右图的调板方式。然后在页面中随意输入一些文字,如下左图所示,也可以输入中文,但前提是在之前的页面编码选择项中必须选择为多语言编码方式或中文编码方式。然后从对象调板〖CTRL 2〗中从将图层图标拖动到页面的左上角,如下右图。如果工具栏是类似Photoshop那样竖条显示的,点击下方的按钮就可切换到如下右图的调板方式。

5 次浏览
(6-1):像素亮度
(6-1):像素亮度

在学习本章节内容之前,请务必掌握课程#01中的色彩基础知识。通过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象素都有相应的亮度,这个亮度和色相是没有关系的,同样的亮度既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绿色,就如同黑白(灰度)电视机中的图像一样,单凭一个灰度并不能确定是红色还是绿色。 所以,像素的亮度和色相是无关的。不能说绿色比红色亮,这是错误的说法。我们可以动手来做一下,使用矩形工具的第三种绘图方式,通过颜色调板〖F6〗的HSB方式将S和B的数值固定,只变化H数值(注意S的数值不能是0%,B的数值不能是0%和100%。否则会得到同样的黑色、白色或灰度色)挑选三种颜色。然后新建一层,用这三种颜色在同一层中画三个矩形。如下图上部分。0601接着将这个图层复制并移动到下方,然后使用去色命令【图像>调整>去色】〖CTRL SHIFT U〗将图层转为灰度,调出信息调板〖F8〗切换到RGB方式,将鼠标在三个灰度方块上移动,可以看到三个方块的颜色相同。如下图下半部分。矩形的排列并不需要像下图中那么整齐,只要看得出区别就可以了。另外如果忘记有关颜色调板和信息调板的切换方式,可参阅《#01 RGB色彩模式》和《#04 论选区的不透明度》。今后课程中将不再提示。其实亮度就和灰度差不多,灰度的黑白就如同亮度的明暗,在“色相无关性”方面两者也是一致的,因此灰度也常被用来表示亮度。那么,将图像转为灰度,就可以看出图像中像素的亮度分布。比如上面使用过的去色命令【图像>调整>去色】〖CTRL SHIFT U〗,就可以将图像转为灰度。注意这句话:“将图像转为灰度”。这其实是不严谨的,因为去色命令并不能针对所有图层有效。所以应该说“将图层转为灰度”。事实上色彩调整命令都只能针对单个图层,即使有图层链接或图层组存在也是一样。0602如果要将整个图像转为灰度,要更改色彩模式【图像>模式>灰度】才能做到。更改色彩模式的时候会提示是否合并图层。 注意,【图像>模式>灰度】与去色命令的算法不同。如果对上图的3个彩色矩形使用【图像>模式>灰度】的话,将得到不同灰度的3个矩形。在这里我们先以去色命令的效果,以及色相/饱和度〖CTRL U〗中将饱和度降至最低的效果作为灰度标准。下面我们将一幅图像转为灰度来看看,如下图。因为只有一个图层,因此使用去色命令即可改变全图。0603由于灰度等同于亮度,因此下图右边的灰度图像实际就代表了图像中的像素亮度。Photoshop将图像的亮度大致地分为三级:暗调,中间调,高光。这是Photoshop很重要的一个理念。画面中较黑的部位属于暗调,较白的部位属于高光,其余的过渡部分属于中间调。我们知道像素的亮度值在0至255之间,靠近255的像素亮度较高,靠近0的亮度较低,其余部分就属于中间调。这种亮度的区分是一种绝对区分,即255附近的像素是高光,0附近的像素是暗调,中间调在128左右。请务必要理解了以上的内容后,再往下继续学习。

5 次浏览
(6-2):曲线初识
(6-2):曲线初识

虽然Photoshop提供了众多的色彩调整工具,但实际上最为基础也最为常用的是曲线。其它的一些比如亮度/对比度等,都是由此派生而来。曲线是Photoshop中最常用到的调整工具,理解了曲线就能触类旁通很多其他色彩调整命令。在Photoshop中打开如下左图的照片。可以将它转为灰度看看亮度的分布情况(看完后可〖CTRL ALT Z〗撤销转换操作),如下右图。可以看到近处的山体属于暗调区域,天空属于高光区域,远处的山体属于中间调。0604现在使用曲线命令【图像>调整>曲线】〖CTRL M〗,将会看到如下左图的设置框,其中有一条呈45°的线段,这就是所谓的曲线了。注意最上方有一个通道的选项,现在我们先选择默认的RGB。我们经常在音乐播放软件中,或是组合音响调板上见到过音色调整按钮。如下右图。向上移动至增强,向下是减弱。声音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一般左端控制低音部,右端控制高音部。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思维来看待曲线,Photoshop将图像的暗调中间调和高光通过这条线段来表达。如下图,线段左下角的端点代表暗调,右上角的端点代表高光,中间的过渡代表中间调。注意左方和下方有两条从黑到白的渐变条。位于下方的渐变条代表着绝对亮度的范围,所有的像素都分布在这0至255之间。渐变条中间的双向箭头作用是颠倒曲线的高光和暗调。为保持一致性我们使用图中默认的左黑右白的渐变条。位于左方的渐变条代表了变化的方向,对于线段上的某一个点来说,往上移动就是加亮,往下移动就是减暗。加亮的极限是255,减暗的极限是0。因此它的范围也属于绝对亮度。0605注意曲线设置框右下角的“预览”选项需勾选。然后在线段中间点击,会产生一个控制点(下左图红色箭头处),然后往上拖动如下左图的位置。就会看到图像变亮,如下右图。通过勾选或取消“预览”可以比较调整前后的效果。“预览”右边有一个带下划线的字母P,这就是快捷键。相应的还有载入快捷键L和存储快捷键S等。凡是出现此类带下划线的字母,都可以按下键盘上的ALT键来开启或关闭某项功能。不过它们只在曲线设置框出现时有效。并不是针对全局的快捷键。如果要删除已经产生的控制点,可将其拖动到曲线区域之外,就如同删除参考线一样。那么为什么这样改变会变亮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下图,假设线段上有abc三点,结合前面的知识可以知道a是图像中较暗的部分,c是较亮的,b位于两者中间。经过调整后都往Y轴上方移动了一段距离。由于往上移动等同于加亮,所以综合起来就是:较暗部分加亮,中间部分加亮,较亮部分加亮。图像看起来当然变亮了。别满足于此,再仔细看一下。abc三点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不同,b较远而a和c较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三点加亮的程度不同。将思路扩展一下来看,位于中间调的b增加幅度最大,而靠近暗调的a和靠近高光的c增加的幅度相对小些。这意味着:原图中越暗或越亮的部分,加亮的幅度越小。位于曲线两端的点并没有移动,这意味着:如果原图中有些地方是纯黑或纯白的,那么它们并没有被加亮。不过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幅图像中没有纯黑和纯白的像素。至于我为什么会知道,稍后再解释。

4 次浏览
(6-3):曲线与直方图
(6-3):曲线与直方图

前面我很肯定地说图像中没有纯黑或纯白像素。那么我是如何得知的呢?那是因为我眼力比较好,因此可以一眼判断出来。呵呵,开个玩笑,肉眼是不可能那么准确的。我是凭借直方图调板来判断的。0606直方图默认是和信息调板组合在一起的,也可以从【窗口>直方图】调出。大致如下左图。点击圆三角按钮,选择“扩展视图”和“显示统计数据”,在“通道”中选择亮度。将会看到如下右图的样子。注意PhotoshopCS版本中直方图显示存在错误,不能完全显示色阶范围。请先行检查并修复错误,如何来看待直方图呢?下左图是从格尔木出发到拉萨的海拔高度变化图。可以看到起点的海拔是2815米,终点的海拔为3654米,在大约四分之一的地方是风火山口,海拔为5010米。大约一半的地方是5231米海拔的唐古拉山口。是不是和上面的直方图很相似呢?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思维来看待直方图,如下右图,直方图中X轴方向代表了亮度的“里程”,左端代表的亮度为0,右端为255。所有的亮度都分布在这条线段上。所以这条线所代表的也是绝对亮度范围。如果说直方图中的绝对亮度范围就相当于里程,那么Y轴方向上的“海拔”,则代表在某一级亮度上,像素的数量。正如同上图中位于中部的唐古拉山口是最高海拔一样,在下图中约四分之三处的像素数量最多。在直方图中移动的时候,统计数据会显示目前所处的亮度色阶(下左图红色箭头处),以及该亮度色阶上的像素数量。如下左图。也可以拖动选择一个范围,统计数据会显示所选的范围的色阶值(下中图红色箭头处),以及范围中所包含的像素数量。如下中图。在使用曲线等工具的调整过程中,直方图也会同时给出比较效果,原亮度色阶分布以灰色显示,新分布以黑色显示。如下右图。不过不具备信息调板的数值对比功能。现在知道如何通过直方图判断图像中是否有纯黑和纯白像素了吧?就是将鼠标移动到0或255色阶位置,看看像素数量是否为0即可。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直方图Y轴所代表的像素数量,可能会有超出窗口上限的情况,因此不能单凭视觉来判断像素数量,要以统计数据为准。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在Photoshop中制作较大尺寸的图像,直方图右上角可能会出现一个警告标志。这是因为如果图像较大,电脑计算直方图的工作量也较大,为了保证显示的即时性而采取了粗略计算的方法。将来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这种情况就会改善。粗略的直方图和统计数据可能和真实情况有一些出入。点击这个警告标志即可看到正确计算的结果,可也双击直方图区域或按右上方的按钮。

4 次浏览
共计15240条记录 上一页 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152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