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平面设计 > PS教程

最新发布

(9-11):制作适用于连续平铺的图案
(9-11):制作适用于连续平铺的图案

我们已经知道,用来填充的图案具有连续平铺的特性,当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大于图案)内填充图案的时候,会产生上下左右彼此衔接的效果。现在我们建立一个图案填充层(点击图层调板下方按钮),将会出现如下左图的设置框,在其中选择我们前面所定义的图案,图像中的平铺效果如下中图。设置框中的“与图层链接”选项如果关闭,那么填充的图案就不能像普通图层那样进行移动。贴紧原点可以让图案与标尺〖CTRL R〗中的0点对齐。我们这个图案平铺后产生的是一种“砌墙”效果,即看得出一块一块图案的拼接,图案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就好像用砖头砌墙一样。现在我们选择Photoshop默认图案中的“分子”,效果如下右图。不同于之前,在这个平铺中看不到图案间的边界线,整个图案浑然一体。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这个图案本身很大,以至于比目前图像的画布还大,所以看不到平铺的图案边界呢?不是的,无论你建立多大的图像,都不会看到图案边界。那究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新建一个120×120的白底图像,然后建立一个菱形渐变填充层(黑色至透明),设定如下左图,产生的效果如下中图。然后将该层栅格化【图层>栅格化>填充内容/图层】,把菱形移动到最左端并只保留一半,复制菱形图层再水平(按住SHIFT)移动到右端且也只保留一半。如下右图。将其定义为图案。Now,在脑中想象一下,把这个图案进行平铺的效果将是怎样?接着动手制作,平铺的效果如下左图,我们发现原先被拆散的菱形又被合并在一起了。和你们想象中的是否一致?正因为图案的连续平铺特性,前一个图案与后一个图案首尾相接,如下右图。才能够形成这样的效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图案的边界是存在的。但从视觉效果上看却没有边界。正因为图案内容前后衔接。这样的图案就适合用以连续平铺(也称无缝平铺、连续图案),可以“星火燎原”,用较小的图案来制作较大的区域,且无论区域大或者小,都不会影响平铺的整齐性。这种图案在网页设计中是经常用到的,因为网页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随着内容的增减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比如原先网页中只有20行文字,我们根据这20行的大小制作了背景,但以后如果文字增加为30行,那空余出来的部分怎么办?因此网页背景都是采用一个较小的图案,然后指定为平铺。这样无论网页内容增加或者减少都不会影响背景的效果。即使网页内容不发生增减,浏览器窗口宽度减少,也会引起高度的增加,因为这样才能够保证总面积不变以显示原先的内容。那不改变浏览器大小不就没问题了吗?不是的,首先你不可能强制浏览者不去改变浏览器窗口的大小。其次不同的人的显示器分辨率设定也可能不一样。我们在1024×768屏幕分辨率下制作的充满画面的网页,如果在800×600的显示器上显示,即使浏览器窗口最大化,宽度也不可避免地减少。我们将在今后的课程中阐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刚才定义的菱形图案,为什么它能够无缝平铺呢?因为在图案最左端的1像素部分,与图案最右端的1像素部分有良好的像素承接关系。这种承接关系体现在位置和颜色上。我们可以据此来推断,用一条线段来作为图案的话:1: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位于图案的左右边界,且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这条线段的平铺效果最好,首尾相连,可以形成无缝平铺。2: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没有或只有一个到达边界,那么平铺效果其次,首尾虽不能相连,却也不会产生断接感。3: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位于图案的左右边界,但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平铺效果最差,因为首尾既不能相连,又产生了断接感。分别对应下图中3种效果范例。

14 次浏览
(9-10):注释/语音注释/吸管/颜色取样器/度量/抓手/缩放
(9-10):注释/语音注释/吸管/颜色取样器/度量/抓手/缩放

0947注释工具的作用是在文件中写入一段文字注释内容,这主要应用在将文件交于其他人使用的时候。也可以作为自己的备忘录。在画面中单击即可出现文字输入框,如下左图。可在公共栏中设定作者、字体、字号和标签颜色。也可以改变文字框大小。输入完成后点击输入框右上角的白色方块即可关闭。关闭后只在画面上留下一个小标签记号。双击标签即可展开文字框,此时可以修改文字内容。若要删除注释,可选择后按删除键〖Delete〗,或在小标签上点击右键选择“删除注释”。需要注意的是,标签的位置与文字框的位置并不需要同在一处,可以将两者分离。双击标签后文字框将以最后一次的位置和大小出现。语音注释的作用是录制一段声音,如下右图。在双击标签之后可以播放。不便使用文字注释的时候可使用它进行注释。可在公共栏中设置作者和标签颜色。0948吸管工具的作用是吸取指定位置的颜色作为前景色,按住〖ALT〗键作为背景色。除了在图像中单击取色以外,还可以在图像中按住后四处拖动,这样所经过地方的颜色将不断作为前景色(按住ALT键后拖动即为背景色,拖动开始后ALT键可松开)。拖动的范围不限于图像,也不限于在Photoshop中,可以是屏幕上任何地方(如Windows任务栏)取色。0949颜色取样器工具我们很早就使用过了,在《课程06:曲线初识》中我们将它来比较多个地方的颜色。这其实也是它的主要用途,就是在调整图像时监测几个地方(如高光部分、暗调部分)的颜色,这样通过它们的数据我们就可以避免这些地方的颜色被过度调整(即亮度合并)。取样器工具最多可取4处,颜色信息将显示在信息调板〖F8〗中。可使用取样器工具来移动现有的取样点。如果切换到其他工具,画面中的取样点标志将不可见,但信息调板中仍有显示。在公共栏中可以更改取样大小选项。“取样点”代表以取样点处那一个像素的颜色为准。3×3平均和5×5平均表示以采样点四周3×3或5×5范围内像素的颜色平均值为准。0950度量工具的作用是测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在公共栏中会显示起点与终点的坐标(X、Y)、角度(A)和距离(D1、D2)等信息。当只有头尾一条直线的时候,角度是根据线段与水平的夹角计算的。距离D1显示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在画完一条线段后,在其中一个端点上按住〖ALT〗键可以拉动出第二条线段,如下图。此时角度就以这两条线段的夹角为准。距离D1与D2分别显示两个端点距离中心点的距离。0951抓手工具和缩放工具的作用想必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抓手工具是在窗口小于画布大小的时候,在窗口中左右移动画布。如果窗口等于或大于画布则无效。缩放工具默认是将图像放大,按住ALT键为缩小。除了单击缩放外,还可以拖动出矩形框,令矩形框内的图像充满窗口。放大的极限为1600%,缩小的极限为1.33%。我们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它们,但在操作中通过快捷键达到了与之相同的功能。这些快捷键是Photoshop中使用最频繁的快捷键:抓手工具〖空格〗,放大〖空格 CTRL 单击或拖动〗,缩小〖空格 ALT 单击或拖动〗。

3 次浏览
(9-9):裁切
(9-9):裁切

裁切工具。若要放弃裁切可按〖ESC〗或点击共公栏中的取消按钮。0943裁切框建立的不精确也没有关系。因为在建立之后可以如同自由变换〖CTRL T〗那样修改,其操作方法也和自由变换是一样的。即:拖动4边的中点(可组合〖ALT〗键)可进行缩放;拖动4个角点(可组合〖SHIFT〗/〖ALT〗/〖SHIFT ALT〗)可同时缩放4边;在4个角点之外拖动(可组合〖SHIFT〗)将旋转裁切框。注意旋转裁切框之后形成的裁切图像将自动恢复到水平垂直的状态,如下图所示。也就是说,无论裁切框形状如何,裁切后的图像都将以4边水平垂直的矩形显示。0944在开启了“透视”选项后,可以对裁切框的4个角点单独定位,类似于自由变换中的扭曲。这样裁切后的图像将产生变形效果,如下图。根据我们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变形对于点阵图像是有损的。被变形放大的部分将显得较为粗糙。 [+点击放大图片]0945除了上面这些以手动拖拉任意大小和长宽比的操作以外,裁切工具还可以指定裁切后图像的尺寸,包括宽度、高度和分辨率。方法是在建立裁切框之前在公共栏中输入数值,就是我们之前强调大家清除的地方。比如输入宽度300像素、高度200像素,那么无论你如何拖动,裁切框将始终保持3:2的高宽比。并且在裁切完成后将图像的宽度和高度设置为指定的数值。这个功能有利于保持多个图像之间像素总量的相等。也就是说可以让多张图片在裁切后保持同样的大小。我们也可以先打开作为参照的图片,然后点击裁切工具共公栏中的“前面的图像”按钮,那么作为参照的图片的宽度、高度及分辨率就会自动被获取。需要注意的是,分辨率只有在以现实长度单位(厘米、英寸等)定义图像高宽时才有意义。0946在一个由多个图层组成的图像中,裁切框很可能比一些图层中内容的像素面积小,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裁切完成后,那些处在裁切框之外的像素上哪去了呢?实际上裁切工具为这种情况提供了两种选择。在建立裁切框后,可在公共栏的“裁切区域”选项中指定被裁切像素的去向:被删除或被隐藏。如果选择隐藏的话,相当于只是缩小了图层可视区域,而并未改变图层中本身的内容。这样通过移动图层就可以看到裁切后被隐藏的区域。注意如果一幅图像中只包含一个图层且该层为背景层,那么是无法使用该选项的。因为背景图层的面积必须与可视区域相同,而不允许大于或小于。

4 次浏览
(9-8):仿色的概念
(9-8):仿色的概念

所谓仿色就是仿造颜色,主要应用在用较少的颜色,来表达较丰富的色彩过渡,就好比要用极少的原料做出丰盛的菜肴一般。我们可以动手来感受一下,新建一个300×100的RGB图像,选择渐变工具〖G/SHIFT G〗,在默认的渐变列表中选择“蓝色、红色、黄色”,将渐变定义线从左至右充满全图像,形成如下左图的效果。0941然后【图像>模式>索引颜色】将会出现设置框,将其中的参数按照如下中图设定,就会看到图像呈现出如下右图的效果。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指定只能用8种色彩来表达这幅图像。在无仿色的情况下图像由原先的平滑过渡变为了一个个相邻的色块,数一下正好是8个。这是Photoshop根据计算得出的最接近原图的颜色。显然,这对于表达原图像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是不是就一定要使用更多的色彩才能产生较好的过渡效果呢?不一定,我们可以在上中图所示的设置框中选择不同的仿色选项,将会看到如下的效果。明显感觉到色彩的过渡变得柔和了。注意设置框中的颜色数仍然是8,这意味着颜色的数量并没有变化。那何以颜色过渡看起来要平滑许多呢?奥秘就在如下右图,这是扩散仿色的局部放大图,我们看到各种颜色不再是互相独立的色块,而是互为交融渗透,这样在人眼的整体视觉效果中就会形成平滑的过渡。在3种仿色方式中最为常用的是扩散,因为其效果最好,并且可以调节仿色的程度(即数量,数值为百分比)。其次是图案,这两者的颜色渗透都较为整齐有规律。而杂色方式无规律,看起来较为杂乱,因此较少使用。 仿色在网页设计中较为常用,因为减少颜色数可以减小图片的字节数,有利于在带宽有限的网络上快速传递。当然过少的颜色也必然损失图像的质量和细节,因此在图像质量和图像字节数之间的权衡是进行网页制作时常会遇到的问题。有些新手追求高图像质量,结果导致整个网页图片字节数庞大,传输缓慢。或者过分追求传输的速度,大幅降低图像质量。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而熟练的制作者必备的本领就是在两者间取得最好的平衡点。这些人制作出来的网页不仅图像质量高,传输速度也快。这里所说的在两者间取得最好的平衡点,不单单指如何对图像进行优化(即尽量减少字节数同时尽量保证质量),还包括在设计过程中就要为以后的优化做好准备。比如不要大面积地使用过渡色等。这些内容将在我们今后的课程中介绍。

4 次浏览
(9-7):自定义渐变
(9-7):自定义渐变

虽然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使用渐变工具,但只能在渐变列表中选择,而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渐变色并不包含在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来定义渐变。0931定义渐变的方法就是选择渐变工具〖G/SHIFT G〗,然后点击公共栏中的渐变缩览图,就会出现如下图的设置框。上方的预设就是目前所使用的渐变列表。列表右方的“载入”按钮是载入其他的渐变设定。“存储”按钮是将目前列表中的所有设定予以存储。存储的文件名为.grd,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与别人交换渐变的设定。我们点击其中位于第1行第4个“红色、绿色”渐变,也就是我们在前面例子中使用到的。此时可看到渐变列表下方的名称处出现了该名称。同时最醒目的就是位于整个设置框下方的渐变条编辑器,我们主要设定工作都将在这里完成。既然是定义渐变色,那么就需要指定从什么颜色变到什么颜色,这个指定就是由渐变条下方的色标完成的。如下左图所示,现在有着两个色标,分别是红色和绿色,它们位于渐变条的两端,代表了这个渐变设定就是从红色到绿色。0932现在我们增加色标以定义更多的渐变色。在该区域中鼠标光标将变为,此时单击即可增加一个新色标(取色为目前的前景色),如下中图1处。0933双击色标或选择色标(被选择色标的箭头为黑色)后单击3处将出现拾色器,此时可更改色标的颜色。单击4处可以选择色标的取色类型,“用户颜色”代表我们在这里所指定的颜色。如果将前景或是背景作为取色,在使用的时候渐变的实际效果将随着Photoshop前景色和背景色的不同而不同。0934左右拖拉色标可改变色标在渐变条中的位置,色标的位置百分比是针对全部渐变范围的,是一种绝对位置。也可由5处直接改变数值,改变数值的几种方法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这里复习一下,它们基本都可用在任何有数值的地方:手动输入、在“位置”字样上左右拖拉(SHIFT加速、ALT减速)、按住CTRL在数值处左右拖拉(SHIFT加速、ALT减速)、点击数字后使用鼠标滚轮(SHIFT加速)。大家还记得如何用移动工具复制图层吗?是按住〖ALT〗拖动图层。那么在这里也是一样,按住〖ALT〗拖动将会复制色标。0935注意在色标与色标之间有一个小菱形,称为色标中点,它决定两个相邻颜色的分配比例。如下中图2处所代表的是黄色与绿色的分配比例,默认是50%,代表两种颜色平均分配。如果将该点向黄色移动则代表绿色的比例增大,反而反之。色标中点的位置百分比是针对相邻两种颜色之间的区域的,是一种相对位置。选择色标中点后可在下中图5处看到位置数值。0936若要删除某个色标,可在选择色标点击“位置”右方的“删除”按钮。或在渐变条中直接将色标向下拖拉,如下右图。0937在掌握了以上的内容后,我们来看位于渐变条上方的不透明度标。不透明度标控制着渐变各处的不透明度。不透明度标的操作方法(增加、修改、移动、删除)与色标完全一致。相邻的两个不透明度标也有一个中点控制着分配比例。如下左图。与色标用彩色来表示其所指定的颜色类似,不透明度标用灰度来表示其所代表的不透明度。黑色为100%,即完全不透明。白色为0%,即完全透明。0938在完成渐变定义后,可直接使用渐变工具付之实施,但一旦选用了其他的渐变设定,本次定义的渐变就消失了。如果打算多次使用,应该将其予以保存。如下右图,在名称中输入适当的名字,单击“新建”按钮。所设定的渐变就会保存到目前的列表中了。但这样的保存只是保存在这台电脑的Photoshop中,如果要把这个渐变设定在其他电脑的Photoshop中使用,则应该通过存储按钮将列表保存为文件(这样的操作也被称为“输出渐变设定”),然后将该文件发送给对方的电脑。为了防止由于操作系统重装等带来的信息丢失,建议大家将自己定义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渐变设定利用这种方法保存到其他硬盘分区中。笔刷、图案等也是如此。0939位于渐变条上方的“平滑度”选项控制色彩的过渡范围,设定为100%可获得最亮丽最丰富的过渡色彩。如下图是默认渐变列表中“黄色、紫色、橙色、蓝色”在平滑度为100%和0%的区别。0940在“渐变类型”中我们可以选择为“杂色”,这种渐变的原理类似于我们在笔刷定义中接触过的色彩抖动,就是在指定的色彩范围内随机地挑选色彩。此时不能手动设定色标和不透明度标。“粗糙度”选项可控制渐变颜色之间的柔和度,设为100%时各种色彩之间最为锐利。颜色模型和下方的控制条是指定色彩随机的范围的,以下左图中的RGB方式为例,此时R控制条上的黑色箭头位于最左端,白色箭头位于最右端,表示红色的随机区域从0至255。如果只将R的黑色箭头向右移动到一半的位置,白色箭头保持在最右端,这表示红色的随机范围改为128至255,那么渐变条将偏红。如果只将R的白色箭头向左移动到一半的位置,黑色箭头保持在最左端,则表示红色的随机范围改为0至128,那么渐变条将偏什么色呢?希望大家能以最快的速度回答出来,然后动手验证。“限制颜色”选项可以防止颜色过于饱和,开启后渐变条中较为亮丽的颜色将变得暗淡。“增加透明度”选项可以为渐变条随机添加透明度。点击“随机化”按钮将在指定的颜色范围内随机产生渐变条。

4 次浏览
(9-6):渐变/油漆桶
(9-6):渐变/油漆桶

渐变工具的作用是产生逐渐变化的色彩,在设计中经常使用到色彩渐变,而这也是我们后面进行网页设计时必须使用的。色彩渐变可以通过渐变工具来使用,也可以在图层样式中使用,后者使用的机会更多一些。0921Photoshop本身已经提供了多种渐变的设定,使用渐变工具后在公共栏中点击如下左图红色箭头所示处,就会出现渐变设定列表,从中选择一个“红色、绿色”的设定(如果没有找到可复位渐变),选择后可在渐变缩览图中看到大致效果,如下左图所示。右方有一排按钮是渐变样式的选择,先选择第一种线形渐变,然后新建一个图像并在其中拖拉,松手后即可完成。效果如下右图。这是最简单的渐变,我们看到了一种从红色过渡到绿色的效果。 0922注意创建渐变时候拖拉的线条,那线条的长度代表了颜色渐变的范围。那么在上右图中看起来我们只是拖拉了一段距离,并没有充满画面,但之后产生的渐变却充满了画面。这与我们所说的“线条的长度代表了颜色渐变的范围”不是相抵触吗?除非有选区或蒙版存在,否则渐变一定是充满全画面的。也就是说无论线条有没有充满画面,产生的渐变都将充满画面。而定义渐变的线条代表颜色从红到绿的“变化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前和之后的,都将以单色填补。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说明。如下图,在画面中拖拉一小段的水平(按住SHIFT可保持45°整数倍的角度,包括水平、垂直)渐变线,产生了渐变效果(为了方便参照在图中放置了渐变定义线)。此时打开信息调板〖F8〗,用鼠标在图像中横向移动,同时观察信息调板中的颜色读数。就会发现,在渐变条范围之内移动时,颜色读数不断变化。而在渐变条范围之外移动则读数固定不变。这说明在渐变条之内存在很多色彩,而在渐变条之外只存在单一色彩,渐变条红色端之外就是固定的红色,绿色端之外就是固定的绿色。渐变是有方向的,向不同的方向拖拉渐变线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分布。比如下图从左往右拖拉产生左红右绿的效果,而如果从右往左拖拉渐变线就会产生左绿右红的效果。为了之后的内容讲解方便,我们将渐变线的两个端点称为起点(鼠标按下处)和终点(鼠标松开处),观察上右图结合大家实际操作会看到,渐变线上起点为实线的十字标,终点为虚线的十字标。而颜色也分为起点色和终点色。那么之前我们试图向大家解释渐变范围的语言就可以转换为:在渐变起点与终点之间是逐渐变化的各种色彩。在起点之外由单一的起点色填充,在终点之外由单一的终点色填充。下面我们示范一下其他各种渐变样式的效果。0923首先是径向渐变,它是将起点作为圆心,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为半径,将颜色以圆形分布(下图白色圆圈之内)。半径之外的部分用终点色填充(下图白色圆圈之外)。颜色在每条半径方向上各不相同,但在每个同心圆圆弧方向上相同。也就是说,假如你从圆心出发到圆弧,在途中将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但如果你只是沿着圆心绕圈,那么在这一圈上你看到的颜色都是相同的。对应下图中的蓝色和黄色圆弧可以说成:黄色圆弧上各点颜色相同,蓝色圆弧上各点颜色相同,蓝色圆弧与黄色圆弧的颜色不同,蓝色圆弧相对接近起点色,黄色圆弧相对接近终点色。0924然后是角度渐变,它是以起点为中心,起点与终点的夹角为起始角,顺时针分布渐变颜色(如下图白色箭头所指)。因此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并不会影响效果,这在所有渐变样式中也是唯一的。从起点出发的每条射线上颜色都相同。对应到下图就是:黄色射线上各点颜色相同,蓝色射线上各点颜色相同,黄色射线与蓝色射线的颜色不同,蓝色射线相对接近起点色,黄色射线相对接近终点色。

5 次浏览
(9-5):模糊/锐化/涂抹/减淡/加深/海绵
(9-5):模糊/锐化/涂抹/减淡/加深/海绵

这里要介绍的6种工具都属于绘制型操作方式,这意味着它们都可以使用Photoshop的各种笔刷。而习惯上我们将能够使用笔刷的工具称为绘制型工具或绘图工具,它们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依赖于鼠标移动的轨迹产生作用,因此也被称为轨迹型 绘图工具。0915模糊工具是将涂抹的区域变得模糊,模糊有时候是一种表现手法,将画面中其余部分作模糊处理,就可以凸现主体。下左图是 齿轮的摄影图片,为了突出第一个齿轮,我们将后方两个齿轮使用模糊工具涂抹,得到如下右图的效果。 注意模糊工具的操作是类似于喷枪的可持续作用,也就是说鼠标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越久,这个地方被模糊的程度就越大。模糊工具的其他选项和前面的工具类似,就不再重复介绍了。0916锐化工具的作用和模糊工具正好相反,它是将画面中模糊的部分变得清晰。在上2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模糊的最大效果就是体现在色彩的边缘上 ,原本清晰分明的边缘在模糊处理后边缘被淡化,整体就感觉变模糊了。而锐化工具则反其道而行之,强化色彩的边缘。但过度使用会造成如下图的色斑,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选择较小的强度并小心使用。另外,锐化工具在使用中不带有类似喷枪的可持续作用性,在一个地方停留并不会加大锐化程度。不过在一次绘制中反复经过同一区域则会加大锐化效果。0917注意锐化工具的“将模糊部分变得清晰”,这里的清晰是相对的,它并不能使拍摄模糊的照片变得清晰,大家可以尝试对上 右图中已经被模糊的齿轮使用锐化工具,看看能否还原到最初的效果。说到底这还是由于点阵图像的局限性,在第一次的模糊之后,像素已经重新分布,原本不同颜色之间互相融入形成新颜色,而要再从中分离出原先的各种颜色是不可能的了。热水与冷水融合后还能在还原为各自原先的温度吗?因此,大家不能将模糊工具和锐化工具当作互补工具来使用。什么叫互补呢?比如模糊太多了,就锐化一些。这种操作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达到所想要的效果,反而加倍地破坏图像。就好像我们在以前课程中说过不能将图像先减暗再加亮一样。在Photoshop众多的工具及命令中,有许多彼此间的作用是互为相反的,但绝大多数互为相反的都不能作为互补来使用。包括后面的减淡工具和加深工具也是如此。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一种操作的效果过分了,就应该撤销该操作,而不是用互为相反的操作去抵消。0918涂抹工具的效果就好像在一幅未干的油画上用手指划拉一样,如下左图。如果打开“手指绘画”选项,就好比手指先蘸染一些颜料再在画面中划拉一样。如下右图。绘画的颜色就是前景色。 [+点击放大图片] 

6 次浏览
(9-4):橡皮擦/背景色橡皮擦/魔术橡皮擦
(9-4):橡皮擦/背景色橡皮擦/魔术橡皮擦

0911正如同现实中我们用橡皮擦掉纸上的笔迹一样,Photoshop中的橡皮擦就是用来擦除像素的,擦除后的区域将为透明。其公共栏选项如下图,在模式中可选择以画笔笔刷或铅笔笔刷进行擦除,两者的区别在于画笔笔刷的边缘柔和带有羽化效果,铅笔笔刷则没有。此外还可以选择以一个固定的方块形状来擦除。不透明度、流量以及喷枪方式都会影响擦除的“力度”,较小力度(不透明度与流量较低)的擦除会留下半透明的像素。“抹到历史记录”选项的效果同历史纪录画笔工具〖Y/SHIFT Y〗一样,需要配合历史记录调板【窗口>历史记录】来使用。使用方法可参照《课程#07:使用历史记录画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背景层上使用橡皮擦,由于背景层的特殊性质(不允许透明),擦除后的区域将被背景色所填充。因此如果要擦除背景层上的内容并使其透明的话,要先将其转为普通图层。0912背景色橡皮擦工具的使用效果与普通的橡皮擦相同,都是抹除像素,可直接在背景层上使用,使用后背景层将自动转换为普通图层。其选项与颜色替换工具有些类似,如下图。可以说它也是颜色替换工具,只不过真正的颜色替换工具是改变像素的颜色,而背景色橡皮擦工具将像素替换为透明而已。类似去除物体背景或人物背景这样的操作,在进行合成制作的时候是经常要用到的,而通常的思路都是建立选区,然后消除背景(删除或建立蒙版)。正因为背景色橡皮擦工具有“替换为透明”的特性,加上其又具备类似魔棒选择工具那样的容差功能,因此也可以用来抹除图片的背景。0913如下左图,按照上图的设置(限制为“不连续”、取样为“一次”),将容差设为80%,在1处按下鼠标并四处涂抹,然后设为50%在2处四处涂抹,在涂抹过程中不会抹除物体部分的像素,因为取样中的颜色是青色和蓝色,而物体的颜色是橙色黄色和黑色,都位于1处和2处的颜色及容差范围之外。sample0914.jpg这样就可以在物体周围得到透明的区域,重复操作可去除残余部分。可以在其下方建立一个色彩填充层,这样残余的像素就看得比较清楚。 [+点击放大图片]这个操作中最重要的选项就是取样,选择“一次”代表以鼠标第一笔所在位置的像素颜色为基准,在容差之内去寻找并消除像素。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在练习EX0801中,如下图。在发丝周围的江水区域进行涂抹,也可以达到去除背景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主体与背景反差较大的情况,反差越大就越容易操作。sample0915.jpg如果想用这个功能来做去除背景的操作,一般来说使用一次之后并不能完全抹除像素,大部分会留下半透明的像素。尽管很淡,但还是半透明的。大家可以将下面的例子实际操作一下就会明白,在叠加了其他的背景后就很容易看出痕迹。因此在达到如下图的抹除效果后,应减少容差,在看似透明的区域再次使用。如有必要就再重复几次。由于Photoshop表示透明的灰白方块不利于检查像素透明程度,建议在下方叠加一个色彩填充层。填充层的色彩应与被抹除的颜色有较大差异,这可以利用反转色差异最大的特点,比如下图中被抹除的江水呈青绿色,那么就建立一个红色的填充层。如果要抹除的背景是黄色,那么就建立一个蓝色的填充层。0914魔术橡皮擦工具在作用上与背景色橡皮擦类似,都是将像素抹除以得到透明区域。只是两者的操作方法不同,背景色橡皮擦工具采用了类似画笔的绘制(涂抹)型操作方式。而这个魔术橡皮擦则是区域型(即一次单击就可针对一片区域)的操作方式。还记得魔棒工具吗?魔棒点击后会根据点击处的像素颜色及容差产生一块选区。魔术橡皮擦工具的操作方式也是如此,只不过它将这些像素予以抹除,从而留下透明区域。换言之,魔术橡皮擦的作用过程可以理解为是三合一:用魔棒创建选区、删除选区内像素、取消选区。下图是魔术橡皮擦的选项,可以看出与魔棒工具是多么的相似。“容差”和“邻近”的作用我们就不重复介绍了。“用于所有图层”如果开启将对所有图层有效,关闭的话就只能针对目前所选择的图层有效。“不透明度”决定删除像素的程度,100%的话为完全删除,被操作的区域将完全透明。减小数值的话就得到半透明的区域。

8 次浏览
(9-3):修复画笔/修补/污点修复画笔/颜色替换/红眼移除工具
(9-3):修复画笔/修补/污点修复画笔/颜色替换/红眼移除工具

修复画笔工具和修补工具,其实都是基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图章工具的派生工具,并弥补了图章工具的一些不足。那么图章工具有什么不足之处呢?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图章工具对图案的复制是原样照搬的,即让采样区域和复制区域的像素完全一致。这样有时候在两幅色调相差较大的图像之间使用就会形成很不协调的效果。如下左图,将“静物029.jpg”中的罗盘用仿制图章工具复制到“静物080.jpg”中,看到的最终效果较为生硬。sample0906.jpg、sample0907.jpg0907现在我们使用修复画笔工具〖J/SHIFT J〗,选择一个合适的笔刷,在公共栏中将模式设为“正常”,源选择“取样”,然后按照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方法,先在罗盘图章上定义好采样点,之后复制到蓝色图像中,在复制过程中的情形也和仿制图章一样,可当你结束复制松开鼠标之后,复制出来的金黄色的罗盘就会与蓝色的图像产生交融,形成如下左图的效果。这就是它与仿制图章工具的区别了,打个比方,图章工具只负责将一定数量的人口迁移过来,迁移完就了事。而修复画笔工具不仅迁移人口,还将其渗透到当地的生活氛围中,使新移民看上去不那么“不合群”。也许大家看了这种交融的效果后,感觉和前面图章工具的更改混合模式效果差不多。这其实是错误的看法,首先就这个例子来说,可以用图章工具的亮度绘图方式进行复制,得到如下中图的效果。这样看起来似乎和左图就差不多了。不过比较一下不难看出,右图的罗盘右边缘还是带有原先较为阴暗的暗调区域,而修复画笔所制作的效果中,罗盘的颜色和深浅完全遵循蓝色图片原先那片区域的色彩基调。我们将如下右图的原图拿来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反复多看几眼,就会觉得中图的色调有些原先是不存在的。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修复画笔的交融效果兼顾了复制前后的图像,在两者间取得平衡。修复画笔的其他选项我们就不介绍了,与之前学习过的内容是相同的。我们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观看修复画笔工具与仿制图章工具两者的区别,我们用几张图片来做跨图像的复制。首先将“人物087.jpg”的嘴唇复制到“人物030.jpg”上。下面第3图为仿制图章工具(绘图方式为亮度)制作的效果。第4图为修复画笔工具(绘图方式为正常)制作的效果。两者的笔刷宽度均为40,间距25%,硬度50%。修改笔刷设定可直接单击右键(选择了修复画笔工具或仿制图章工具前提下)。可以看出仿制图章制作的效果中还可以看到原图嘴部的轮廓,而修复画笔工具制作的效果比较自然。sample0908.jpg、sample0909.jpg、sample0910.jpg 保持两者的绘图方式及笔刷不变,接下来再在“人物032.jpg”和“人物087.jpg”之间复制嘴唇和纹身。第1、3图为仿制图章制作,第2、4为修复画笔制作。在这两个例子中两者的差距就相当明显了。更改了绘图方式的仿制图章工具很容易造成与采样区图像颜色不符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情况。较为生硬。而修复画笔工具制作的效果过渡柔和并且与采样区域的颜色相差无几。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使用修复画笔工具,经常会在修补图像的时候用到它。不过在使用上它也同画笔一样属于轨迹型,轨迹型绘图工具完全依赖使用者鼠标的移动,虽然灵活,但对于绘制区域边界的把握不够精准,比如上面的例子在复制嘴唇的时候,很容易就将鼻子也复制过来了。虽然减小笔刷宽度可以改善这一点,但较小的笔刷又会增加绘制的时间。0908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们可以使用修补工具,修补工具的作用原理和效果与修复画笔工具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它们的使用方法有所区别。修补工具的操作是基于区域的,因此要先那样定义好一个区域(与选区类似)。注意修补工具在公共栏的设置中有一项“修补”,现在确保其选择为“源”,而“透明”选项为关闭,然后如下第1图创建一个选区。和普通的选区一样,这里的选区创建后也可以进行加、减、交叉等修改,其快捷键也相同。加上为〖SHIFT〗,减去为〖ALT〗,交叉为〖SHIFT ALT〗。选区完成后,从选区内开始拖动鼠标(如果在选区外拖动将会重新创建选区),在图像中寻找要复制到该选区的图像,拖动的时候可以在原先的选区中看到复制后的效果。如下第2图。完成后效果如下第3图。如果开启“透明”选项,则会产生如下最右图的新旧像素重叠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在公共栏或单击右键菜单中选择利用图案。

4 次浏览
(9-2):仿制图章/图案图章
(9-2):仿制图章/图案图章

首先我们介绍仿制图章工具〖S/SHIFT S〗。仿制图章工具的作用是“复印机”,就是将图像中一个地方的像素原样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使两个地方的内容一致。既然是一个复印机,那就先要有原始原件,才谈得上复印。因此使用仿制图章工具的时候要先定义采样点,也就是指定原件的位置。sample0901.jpg0903定义采样点的方法是按住ALT在图像某一处单击。如下左图,现在1处按住ALT键单击一下,然后在2处拖动绘制,就会看到1处的像素被复印出来了。如下中图。要注意采样点的位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看到虽然之前定义的采样点位于飞机的中部,但复制出来的飞机不仅有中部,也有上下左右各个部分。而大家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2处拖动的时候,1处采样点也会产生一个十字光标并同时移动,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与我们正在绘制的2处是相同的。如下右图。蓝色区域代表绘制区域,红色区域代表被复制的区域,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大家应该把采样点理解为复制的“起始点”而不是复制的“有效范围”。采样点采样点,只是一个点而已。如果称为采样场的话,那就是代表一个范围了。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仿制图章工具是应用到了笔刷的,因此使用不同直径的笔刷(下图中为40)将影响绘制范围。而不同软硬度(下图中为0%)的笔刷将影响绘制区域的边缘。一般建议使用较软的笔刷,那样复制出来的区域周围与原图像可以比较好地融合,如下中图就是,可以看到在尾气及机头的边缘有逐渐淡化的效果。大家可以增加笔刷硬度再试一次,不过那效果一定很生硬。当然,如果选择异型笔刷(枫叶、茅草等),那复制出来的区域也将是相应的形状。因此在使用前要注意笔刷的设定是否合适。如果对笔刷设定还不熟悉的话,建议重新学习课程#03。仿制图章工具〖S/SHIFT S〗实际上经常被用来修补图像中的破损之处。方法就是用周围临近的像素来填充。也可以用来改善画面,比如可参照如下中图的指示,将下左图中人物面部的瑕疵去除,达到下右图“只要青春不要痘”的效果。制作过程中需注意选择适当的直径和硬度。以往我们看到一些明星在照片上的面部皮肤都近乎完美,其实大部分都是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手法的。sample0902.jpg 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在课程#06中的一幅山羊图片中,曾经消除了位于路面上的几个人物?如下左图和中图。那就是使用了仿制图章工具,将人物附近的树木或其他东西作为采样点,用以抹除人物,达到突出山羊的目的。其中较小的两个人物可以用周围的树木复制,较大的骑红色摩托车的人物要利用树木、草地和路面来复制,可尝试从其左方的路面复制,先去除车身部分。然后从右方的路面复制标志线。这个标志线稍微复杂一些,但大家多尝试几次一定可以做出来。具体可参考如下右图的指示。sample0903.jpg 现在我们挑战更高难度,尝试将下左图中位于小溪附近和土坡附近的动物全部去除。完成后大致如下中图。这种大面积的操作需要注意避免采样点的连续性。如下右图红框内,可以看到几拨草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因为同一个采样点被重复使用多次造成的。有时候可供采样的区域很小,而需要抹除的区域又很大,就很容易造成这种情况。解决的方法是尽可能使用不同的采样点,而不要总“徘徊”在同一个采样点附近。sample0904.jpg并非只有附近的区域才能做为采样点,在较远的区域中有时也有可供利用的部分,比如下面例图中草坡上的草左右都差不多,那么就可以利用图像左端部分的草作为采样点复制到图像右端部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消除连续性的现象。同时注意笔刷大小及软硬的设定,大小较容易掌握,而软硬的效果因为无法预见,因此不容易掌握。一般的规律是:图像中没有边界分明的图像情况下(比如下图草、路、水塘都没有很分明的边界),使用较软的笔刷,这样可获得较好的融合效果。如果图像中具有分明的色彩边界(比如课程#05中绘制的人脸,与背景有分明的边界),较软的笔刷就会造成模糊或半透明的效果,与原先的图像风格不相符,此时就宜使用较硬的笔刷。这个练习如果在10分钟内完成,说明你已熟练。15分钟说明一般。多于15分钟的话,就需要多加练习了。 

7 次浏览
共计15240条记录 上一页 1..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152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