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掌握不同天候的拍摄要领
拍照常常需要看天气状况,甚至有些朋友还成为气象预报专家,看着天边几朵云就能知晓今天的日照状况或是云量情形。不过,考虑到摄影器材的防水特性,下雨天通常是大家尽量避免的拍照情境。其实任何天气都可以用来拍照,晴天好拍,阴天可拍,雨天也要拍,下面会以不同的天候拍摄要领,向大家分别说明拍摄诀窍哦~。 晴天 晴天的拍摄是最容易着手,也是弹性最大的拍摄天候。对于不同的主题表现,像是山岳、湖、海或是人文风景…等,都没有问题。唯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晴天的艳阳下,空气容易因水蒸气的作用,而让空气的透明度不够,因此要慎选拍摄的时段。当空气的透明度不够时,就没有必要拍摄太大的场景,即使下手,画面还是灰灰的不好看,特别是使用望远镜头时。在不利于长镜头的望远表现时,可以转向近距离的题材,以局部的表现手法为佳。此外,不少朋友会趁着台风来临前一、二天,空气变得较为干净的时候取景,这时就会带出不错的效果哦~。 若长镜头无法适时表现,可以局部拍照突显重点。 虽然是晴天,但因空中的水气太多,反而透明度不够,不够好看。 雨天 雨天不是不能拍照,而是要看雨势的大小来判断。当雨势太大时,空气被落雨所占据,即使我们能适当的采取避雨的措施,也只能拍到模糊的一片,这比较难以表现。若雨势不大或是仅有毛毛雨丝时,请放心大胆的外出拍照吧,此时反而能拍到平常晴天所无法表现的画面。雨的形态也是多变化的,如夏天的午后雷阵雨就满受欢迎,暑意全消。 下雨之前 在还没下雨之前,天空会因为雨云密布而显得灰蒙。云层因为气压而接近地面时,特别有种压迫感,只要适当的搭配景物,会有独特的效果。在取景时,不妨将天空多纳入一些,形成构图的重点,若是再配合广角镜头,更能加强它的气势。 压低的云层,带有戏剧性的效果。

正确控制曝光之夜景全攻略
在摄影过程中,曝光正确与否,是摄影技术上成败的关键问题,因此在进行这一步工作时,必须认真地对待,不能马虎了事,要细心准确。所以,必须根据不同景物、不同光线和主题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曝光的时间。夜景摄影的曝光方法大致可分两种,即一次曝光与多次曝光,下面我们来实例学习一下夜景的拍摄方法。 一、一次曝光 是用三脚架把照相机架好,然后通过取景器把应当拍摄的景物,按照要求,安排在画面里。取好景之后,把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不使其活动。拍摄时,用快门线控制快门的启闭(或用镜头盖控制已开启的快门)进行一次适当时间的曝光。 二、多次曝光 操作过程亦如上述,只是曝光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在同一张底片上,经过二次以上曝光,才完成拍摄工作。 多次曝光是在一次曝光不能完成拍摄工作的情况下才使用的一种方法,如果条件具备(灯光、环境条件、时机等都合要求),一次曝光最为理想。但有时为了取得某种特殊效果,而采用多次曝光,在每一次曝光中摄取某些景象也是需要的。 在拍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掌握曝光时,可以把光线强弱等景物分开,使最暗的景物先曝光、多曝光,最亮的则后曝光、少曝光,这样能弥补曝光不均匀的现象。 (2)遇到某些景物在感光时不能采用先曝光或多曝光时,则可用人功补助光的办法,对较暗的景物进行光的补助,使反差有所减弱。 (3)有些景物由于光线过强或过弱不能在拍摄时避免,先拍了以后,在放大时仍可采用遮挡办法进行纠正。不管使用一次曝光或多次曝光,都要掌握准确的曝光时间和选择适当 的曝光时机。在通常情况下,夜间摄影的曝光时间在一秒钟以上的,一般由一秒到一分钟,有些特别情况亦有曝光数分钟,拍摄时,就要完全依靠拍摄者自己掌握。如果曝光过度,灯光本身由于时间长,就会向周围扩散,使周围的建筑物或天空产生大片白色,增大反差,这样就会破了夜景的灯光效果。曝光不足,照片也会起相反效果。分不清景物轮廓,没有层次,在照片中除点点灯光外,其余浸没在一片黑暗的影调中,在拍摄夜景时,如果天空还有一些余辉(傍晚或黎明),都要特别小心,要使天空感光不足,勿使感光达到顶点,否则将失去夜间的气氛和特点。 三、常见的夜景摄影

如何看数码相机的直方图
与传统相机比较,在数码相机中,有一种十分实用的功能,这就是直方图显示功能。直方图就是通过在LCD上显示出来的曝光量柱形图来确定照片曝光量大小的工具,通过直方图的横轴和纵轴我们可以直观地来看出拍摄的照片曝光情况,在拍摄时能给摄影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相对于现有数码相机的像素,作为回看或取景用的LCD液晶屏往往只有十几万像素,而且显示尺寸也不大。因此,要在这个小小的LCD液晶屏一般都不能完全表现出所拍照片的细节效果。在很多时候拍摄的照片即使曝光量不准确,也很难在LCD反映出来,数码相机内置的曝光量柱形图,就给摄影者查看曝光是否准确的提供了一个好办法。直方图中的坐标图形就是数码照片的色调曲线,它表示的是构成图像的色调的分布状况。直方图的水平轴方向是一个256级灰度标:左端为0,中间为127,右端为255。纵轴方向显示了构成各色调的像素数,线越向上就表示像素信息越多。 直方图的水平轴从左到右代表照片中从暗部到亮部的像素数量,曝光准确的柱状图就是从左到右都有分布,明暗细节都有。同时,直方图的两侧是不会有像素溢出的。如图1所示。而直方图的纵轴就表示相应部分所占画面的面积,峰值越高说明该明暗值的像素数量越多。 图1曝光适当 在拍摄过程中,如果直方图左边部分的都很高,而右边很低,说明画面偏暗,这时你应该增加曝光量。如图2曝光不足。 图2曝光不足 如果直方图右边部分的都很高,而左边很低,说明画面偏亮,这时你应该减少曝光量。如图3,曝光就过了。 图3 曝光过度 当直方图中的曲线往一边偏的时候,曝光就有可能出问题了,这时就应该调整相应的曝光值,重新拍摄一张,如图。拍摄时要记住白加黑减的补光原则,也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包围曝光法拍摄,这些都是获得准确曝光量的一个办法。 通过观看直方图还能判断照片反差度,当直方图中所有影调都聚集在中间,而两边没有直方显示时,这张照片就会反差过低,细节将难以被肉眼识别。例如图4,就是反差低的体现。
最新发布

金秋的视觉享受之广阔西域北疆
新疆以中部横卧的天山把新疆分为*和北疆,通常造访*以人文为焦点,而北疆旅游则以风景闻名,尤其秋天的北疆因为纬度高,秋天时间很短,大约只有约短短的二周,时节大约是每年九月二十日到十月初左右,虽然时间很短,却美的令人赞叹,也是北疆旅游的黄金季节。 新疆古称西域,现正式全名为「新疆*自治区」,首府是乌鲁木齐市。境内主要的民族是*、汉、蒙古、哈萨克、回、锡伯、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达渥尔、满、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十三个民族。其境内的少数民族约有47个,其中以*最多,约近600万人,占新疆的总人数45%。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者居多,只有极少数的佛教、喇嘛教、道教、天主教。 地理课本中的遥远大地 非常大:俗话说不到新疆,就不知道中国之大。新疆有多大?它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土地的六分之一,比四个日本还大,是*(面积35,980平方公里)的45.7倍,与蒙古、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国为界,边界线长达5,000公里。您说它有多大? 有够冷:我九月中到喀那斯,白天气温已在摄氏十度以下,夜间降至摄氏零下5到6度,并已开始下雪,冬天的北新疆甚至降到摄氏零下40度。您说有多冷? 极荒凉:新疆幅员辽阔,虽然资源丰富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地面积约6,80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1.19%,但一出了城镇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但大城市如乌鲁木齐市可是不输台北的现代化都市!) 超级美:四季各有不同风貌,尤其以秋天的「黄金季节」更是一绝!也因为少有人类的大幅度开发,原始大地的美丽不仅吸引许多摄影人前往,也是许多电影取景的圣地。 喀那斯湖之晨。

新手红外线摄影指南给你不一样的feel
所谓红外线摄影,是由于相机透过滤镜只让红外线通过,导致照片形成了跟肉眼所见不同的影像。红外线摄影多应用于风景中,白色的树叶和异常地蓝的天空就是最常见的题材。现在就去看看怎样拍摄红外线相片吧! Photo by Rick Harrison 背后的物理解释 Photo by Sayid Budhi 要解释红外线摄影跟肉眼所见不同,主要原因为人眼是看不见红外线的。一直以来,我们所见的光线从来不是全部,以数据表示,我们看得见的光波波长为400-700nm,红外线的波长正是700nm-1mm。(严格而言,一般所见的红外线照片都属于「半红外线」720-750nm,因为纯红外线摄影只有黑白,并没有其它颜色。)因为红外线的波长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见的,为了保持影像跟我们所见的一样,一般相机内置的滤镜都自动阻隔了「危险」的红外线,要改变此状况,就由滤镜入手。 方法一:加上外置滤镜 红外线滤镜的效果 Photo by Jon Wilson 摄影教程 这是最简单又便宜的方法!购买720nm红外线滤镜装上镜头前即可,成本十分低,但不足之处为拍摄时花的功夫比较多。装上滤镜后,镜头变成全黑,因为滤镜阻隔了所有能见的光线,你看不见任何东西也不能对焦。每一次拍摄前,你必先摘下滤镜构好图对好焦,才装回滤镜拍摄。另一方面,由于内在的Hot mirror(就是阻挡了红外线的那块)还在,只有少量红外线能进入相机,所以曝光时间较长,一般需时15-20秒以上,必须配合脚架拍摄;换言之,拍摄题材上也有所限制,多只能应用在静物和风景等。 方法二:内部改装相机 photo by Kevin Collins

书籍推荐《成功商业人像摄影师工作大揭秘》
在直射阳光下拍照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事实上,大多数摄影师都曾接受过这样的教诲:不要在直射的阳光下拍摄,这样的光线太强,会带来刺目的高光与浓黑的阴影,另外还会让被摄对象睁不开眼睛。在这样的光线下拍照,不光是一种折磨,而且效果也无法让人满意。 但如果你翻开高端时尚杂志,就会看到不少摄影师在大太阳下拍摄的作品。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摄影规范,因此给人带来了前卫时尚的感觉。强烈的光线不光为摄影师勾勒出模特的脸型与身线,同时还给照片带来了别样的氛围。 直射阳光能创造出戏剧性的光线效果,丰富画面的深度,塑造场景与人物。唯一的问题是使用时需要小心谨慎。 上图所示为在阳光直射的环境中在树下拍摄的照片。我很少使用直射的阳光作为光源,它们太过强烈,但阳光确实丰富了这幅作品的氛围,给画面带来了很多看点,让模特身上的光线与背景中的光影起到了相映成趣的效果。另外,阳光还丰富了这幅作品的层次感与立体感。 如果你打算在阳光直射的环境下拍摄,我有两条建议。首先,观察光线,分析光线对模特面部线条或拍摄环境的影响。让照片中的光线看上去更像是精心策划的结果,而非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其次,尽量不要在大中午拍照。如果你希望正对太阳拍摄出逆光的效果,就必须选择日出或日落前后太阳接近地平线位置的机会拍摄。 角度较低时的太阳光线对人物的烘托效果更好,拍出来的照片更加耐看。图8.3所示的照片拍摄于太阳接近落山时,空气中充满了金色的太阳光线,描画出优美的人物面孔。 在太阳光下拍摄男性被摄对象更加轻松,他们充满阳刚味道的面部轮廓在强光下的表现更理想,当然这样的光线用来拍摄女性也同样合适。

利用窗口光线拍出人像作品
人像摄影诞生之初,摄影师们就开始运用窗口射进来的优美光线充当作品中的主要光源。窗口光线既柔和,又有明确的方向性。调整被摄对象与窗口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直观的体会到窗口光线的这一特点。既拥有柔和的光线特性,同时又能烘托出人物面部的细节起伏。 下图所示为一幅标准的使用窗口光线拍摄的人像。窗口位于画面右侧,人物在柔和的光线照耀下,就好像从背景的阴影之中浮出来一样。目光深邃,又仿佛带着淡淡的忧伤,传递出丰富的美感。 这张照片使用窗口光线拍摄,柔和的光线给将人物从背景中拉了出来,营造出恬静而柔美的氛围。 使用窗口光线拍摄,要注意避开阳光直射的窗口,站在这样的窗口前拍摄和在直射阳光下拍摄没有半点区别。经过室外多次反射的间接光线,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寻找的窗口光线。 有时候,我们可以站在窗前,让被摄对象正对着我们拍摄。这样的大面光虽然平了一些,但用来拍摄女性人像可起到出人意料的结果。柔和匀称的光线让阴影无处藏身,可以起到平滑淡化皮肤皱纹、疤痕等瑕疵的效果。 建议 注意落在被摄对象面部的光影分布情况。窗口光线相对稳定,所以在拍摄时我们可以多花些时间调整被摄对象的姿势造型、寻找最合适的光线角度。 不要让被摄对象站得太过靠近窗口。如果窗口很大,当我们让被摄对象站在窗户跟前时窗口光线就会渐渐带上顶光的味道,在人物眼睛下方投出深深的阴影。让被摄对象站得离窗户远一些,这样的光线更平缓,拍摄效果更理想。 窗口逆光 如果你的工作室或外景地点有一面大大的落地窗,它或许能为你带来与高端时尚作品看齐的光线效果。让模特站在窗前,以人物面部与皮肤影调为参考曝光,让背景彻底过曝。包围在模特身边的光线会为照片带来完美的时尚感觉。

氤氲混沌之世也能拍出好照片
提到冬季摄影,大家第一印象中拍摄的题材就是雪景。要知道,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受降温降雪的同时,还有南方的同学们被雨水所侵袭。 在所有摄影题材中,雨景的拍摄算是比较有难度的。相比雪景而言,雨景更具动感,更具可能。原因很简单,雨景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水。众所周知,水是多变的,有着多种多样的姿态。所以想记录雨的影像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方法得当则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不同视角 结果大不同 拍摄雨景时,我想大家无一例外的都想记录雨滴落下的情景。可是要怎么拍才能将这一景象记录的淋漓尽致呢? 在器材方面,建议最好不要采用广角镜,利用广角镜头拍摄会大大削弱雨滴的个体在画面中的存在,细节方面更是无法很好表现。 注意观察细节 净化背景 除此之外,由于雨滴是透明的,拍摄雨滴落下时,背景的选择就格外重要。如果雨滴配上杂乱的背景,表现力就会直接减弱,雨滴作为主体也很难与背景拉开层次。居住在城市中的我们,想找到一片“净土”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实拍建议 抓住碰撞的瞬间 摄影教程

从单灯离轴法练习棚内布光
大家都知道,摄影,就是“用光绘图”。我们在棚内或室内拍摄可以使用各种可以控制光的方向、强度和更加灵活性的灯及各式灯罩。但是,精彩的照片并不一定需要复杂的灯位或多么牛的灯光设备。在这篇文章中,给大家介绍通过不断的光位选择,使用单灯来进行室内人像创作。当然这只是一篇基础的文章或许会对摄影初学者的创作有一些帮助。 当我在学生时代时,室内拍摄也是从学习单灯拍摄来打基础的,这也是一份很大的收获,当然练习单灯拍摄也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空间,只要室内封闭性好就可以,也可以在自己家里可以用黑色的帘子来作为窗户的窗帘隔光。 你只需要用一个单一的照明光源,并不需要多贵或多复杂的灯具(其实简单的外拍灯也是可以的,这里只是交给大家一个理论)。在室内运用一个单一的光源是一个很有趣味性和价值的过程,对于任何摄影师要在在同一个场景下看出主题是如何变化的,看一个单一的光轴围绕一个主题不断的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并且合理的利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就是本文的重点。 1、轴光线 首先我们将开始用单一的光源加上一个雷达罩(圆形灯罩)对一个普通的白色背景进行曝光。即使像这样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拍摄,通过改变光的位置,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在下面的讲述中会一一给大家道明。 此图像拍摄时使用的是光轴上的光源 突出主体轮廓光,隐藏皮肤缺陷 光直接放置在模特的前面,相机与光源在同一轴线上。这是一个非常流行且大众化的拍摄方法,这种效果与在相机上装上一个环形闪光灯产生的效果较相似。在过去的十年中,这种拍摄风格却成为流行于时尚广告中的拍摄方法,特别是那些在酒店房间或其它空间较小的地方。它还能表现突出主体轮廓,削弱隐藏在皮肤上的缺陷。 2、离轴光 在接下来的拍摄中,我们来逐步移动光源的位置,我们首先移动约15至20度的角度。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模特脸部亮部与暗部形成鲜明对比。是不是很平坦的照明。我们开始拿起模型的鼻子和下巴被完全冲走了在轴线上的灯光设置的阴影中。

Ego大师用Nikon D5200玩转视界让生活更无限
在旅行途中,在生活里,你看见了些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看这世界的方式,Nikon D5200让你的视界不再一成不变。藉由翻转屏幕,让观看看世界的角度有了更多选择。D5200具备的39点自动对焦系统,能精准的对焦在你所选择的主体上。拍摄生态时,即使在杂乱环境下,也因为2400万画素可以做更高效率的裁切。内建的滤镜效果则让创作更方便,即使是出门在外也能在相机内做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主体追踪让录像更方便,如有搭配WU-1a便可无线传输,还可将照片传到智能型手机或平板里实时分享喔! 39点自动对焦和高画素,让有自己风格的构图变简单 在接近人手一机的时代里,如何拍出有自己味道的照片呢?拍摄过程中,除了书本里所教的构图方法外,还能有什么样的变化呢?D5200的39点对焦,让你更轻松的找出自己想要的构图方式,在拍摄环境较杂乱的地方,2400万画素给裁切有了更多的弹性。对焦方面我会推荐动态区域AF(39点)、3D追踪、自动区域AF,这些都可以让拍摄变得更简单。 在拍摄静物时,我会选择以动态区域AF(39点),来做我的对焦方式,高弹性的选择,让我在拍摄时可以更大胆的构图。在拍摄飞行中的昆虫时,我则会采用3D追踪来提高拍摄的成功率。 在拍摄建筑时,会以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关系来做搭配。像这张的话,就是以建筑与竹林来做配合。我将焦点对在建筑的部分,而树林,则是为了呼应主体色彩而做的选择。 (F10,1/400s,ISO 400,自动白平衡) 在旅途中,我们常会遇见一些昆虫,这时3D追踪就是很方便的对焦方式。 (F8,1/2500s,ISO 400,自动白平衡)

别怕被笑!拍这些老梗照出国才好玩
好,我知道很多人旅游摄影想拍得美美的,孤孤单单的,当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文艺青年,但此篇要讲的完全是相反,我要讲的是一些拍出来当事人都感觉出不得张扬的好照片。难得出去玩,不要太拘谨。 1.机舱餐点 这与飞机八成是大家出国拍的第一张照片。也许你少出国,也许头等舱是集点半价排队拿到的,别以这为耻,一个机舱拍个三百张。从手上的遥控器,地上的拖鞋,餐前的饮料,通通拍下。我国的空服人员都训练有素,看你这样的行为不但不会耻笑,且会夸奖你是个大师。个人拿过 18-200 被美丽的空服员称赞「这颗大炮非常了不起」,深深地让我为自己国家与专业人士为傲。 2.旅馆房间 好的房间装吃惊,烂的房间装可怜,重点是「房间一定要照一张」。厉害一点的连厕所也照,更厉害的马桶也翻起来照,最厉害的照完也把桌上的小罐洗衣精也带走,说路上好用。 我国制造起家,勤俭持身,物尽其用,算是种美德啦。 3.模仿地标姿势(OR 互动) 好的,我想应该每个人拍完地标后都想搞些创意,很可惜的是全世界的人都这样想。重点是「本人没做过」,所以还是要做。

拍摄出静止的时间
摄影教程 这张照片是街拍摄影师詹姆斯·马希尔(James Maher)从一个制高点拍摄的纽约*车站。“我希望获得这样的镜头——一个孤独的人站在快速穿梭的旅客中,所以*车站无疑就是最好的拍摄地点,”他说,“从技术上来讲,这是一个简单的拍摄设置。 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后,通过测试,我发现6秒的快门速度是捕捉运动中人群最完美的参数。我将光圈设定在f/8,创造出足够的景深,使整个画面都保持清晰,另外将感光度设置在ISO100。” 詹姆斯获得这张照片的秘诀就是耐心。“我在那里站了大约半个小时,一直到那个女人走到了正确的拍摄点。她站在那里停留了几分钟,我不断地连续拍摄直到她离开,然后我从所有的照片中挑选了人群移动表现最好的一张。捕获这张照片大约花费了15到20分钟。” 拍摄窍门 为拍摄找到一个绝佳的位置。地铁站或火车站是完美的选择,因为那里会有大量流动的人群。不过要记住,在你拍摄之前可能需要先获得许可。 把相机安置在三脚架上,并切换到手动曝光模式。设置6秒的快门速度和f/8光圈。如果照明环境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设置进行适当调整。 为了营造出经典纪录片的感觉,可以在编辑阶段尝试使用Photoshop将所拍摄的照片转换成黑白色调。

尼康D5200感光度测试
PhotographyBlog对尼康D5200各感光度下的成像表现进行了一次测试。 从先前DxOMark公布的D5200传感器测试结果我们已经知道,D5200相对于上一代产品D5100在感光度性能方面已经有了较大提升。 而从实际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到,D5200在ISO 400以下依然能够保证较高的画面纯净度,从ISO 800开始到ISO 1600,画面的噪点开始增加,照片稍显柔和,书脊边界清晰,细节表现仍然很丰富,感光度在ISO 3200以上时,照片的动态范围开始减少,细节部分有一种被灰霾笼罩的感觉,而ISO 12800以上噪点数量进一步增加,非特殊情况,用户应当谨慎使用。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测试使用18-55mm f/3.5-5.6 VR镜头拍摄,采用光圈优先曝光模式,光圈值均为f/8,降噪功能设置为标准。 最终测试结果以JPEG格式文件100%局部放大截图的形式呈现。读者也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下载查看原照片文件:ISO 100、ISO 200、ISO 400、ISO 800、ISO 1600、ISO 3200、ISO 6400、ISO 12800、ISO 25600。 感光度测试场景 从左至右:ISO 100、ISO 200、ISO 400 从左至右:ISO 800、ISO 1600、ISO 3200 从左至右:ISO 6400、ISO 12800、ISO 25600